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霄腑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腑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6倒中发生于霄19例,结肠9倒,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同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孙万龙 《医疗装备》2015,(16):35-3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结果:肿瘤位于胃部患者为5例,肠系膜2例,小肠2例,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4例。肿块形态多表现为圆形或是类圆形,可发生囊性变或是坏死。经过增强后良性及潜在恶性肿瘤实质部分中得到显著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良性鉴别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5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1例。结果21例均为单发,其中位于胃13例,小肠7例,结肠1例。其中良性者14例,恶性者7例。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诊断价值,需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征观察,分析CT对间质瘤的诊断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观察其CT影像资料,并与其大体病理加以对照。结果: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24例,食管间质瘤患者3例,回肠间质瘤3例,空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5例,腹腔内肠道外间质瘤3例;良性患者9例,潜在恶性患者12例,恶性患者19例。通过CT诊断治疗,良性和潜在恶性肿瘤的实质部分得到了有效的强化,静脉其也得到加强。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诊断对显示肿瘤位置、大小与形态等有重要的作用,对有效诊断肿瘤和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值得大力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5例(均经免疫组化确诊)和平滑肌源性肿瘤7例(其中2例经免疫组化确诊)的CT表现.结果 CT下可见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软组织肿块发生在粘膜下,其中良性肿瘤密度均匀、边缘光整,而恶性肿瘤可有囊变、边界不清、累及周围组织;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形态、生长方式、淋巴结转移、密度、边缘、CT强化后表现以及囊变、气液平等方面无明显区别.结论 ①CT对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②从CT表现上无法区分胃肠道间质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最后确诊还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取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间本院收治的4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去分析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效果。结果患者实施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良性患者6例,潜在恶性10例,肯定恶性29例。潜在恶性及恶性患者肿瘤直径﹥5cm、边界模糊、强化不均匀、周边脏器转移发生率与良性患者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实施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6例,CT设备采用Philips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行腹盆腔常规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于后处理工作站分析CT数据,全面观察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与周边结构的关系及强化方式.结果 36例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其中胃18例(50.0%),十二指肠4例(11.1%),空肠6例(16.7%),回肠5例(13.9%),结肠3例(8.3%).共有良性病变8例(22.2%),潜在恶性病变7例(19.4%),恶性病变21例(58.3%).8例良性病变CT平扫密度较均匀,并呈均匀性强化.7例潜在恶性病变中有3例(42.9%)平扫及双期强化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4例(57.1%)强化后密度不均.21例恶性病变中有20例(95.2%)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比例明显高于良性间质瘤(P<0.05).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肿瘤位于胃部4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2例.肿块直径<5.0 cm者4例;直径≥5.0 cm者8例.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匀8例;囊实性混合2例.增强扫描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1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2例;交界性3例;恶性7例.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行CT检查有助于准确定位,发现肿块,判断肿瘤性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2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CT表现:向胃肠道腔内、外生长或跨胃肠道壁生长的软组织肿,肿块密度均匀或混杂。增强后,良性肿块密度均匀,强化显著,恶性肿块,周边强化,内见液化坏死及囊边区域,部分可见溃疡形成。结论: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特点,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能够反映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惠方 《现代保健》2011,(15):110-111
目的 探讨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GIST形态、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肿瘤位于胃部36例,小肠20例,大肠6例,肠系膜8例.单发66例,多发4例全部位于胃部.结论 CT对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和术前定位诊断有帮助,但特异性不大,故在实际工作中,明确定性诊断要依赖病理检查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胃肠道间质瘤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贫血。术前诊断率10.8%。良性13例,交界性8例,恶性25例(其中肿瘤直径≥5cm的占20例,肿瘤直径〈5cm的5例。)术中未见淋巴结转移。CD117、CD34为主要诊断依据。随访6~48月,良性和交界性的患者无复发,恶性患者中2例胃恶性间质瘤死于肝转移,1例结肠恶性间质瘤死于局部复发、腹腔转移。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内镜和CT是临床检查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切除范围决定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结果和肿瘤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能谱CT碘含量与超声内镜诊断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比较。方法:选择内镜发现胃黏膜下肿物患者61例,行能谱CT检查及超声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手术后取得病理结果,分析能谱CT与超声内镜表现,基于病理结果比较能谱CT和超声内镜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能谱CT的碘浓度(IC)值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与胃间质瘤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关系。结果:病理结果为胃间质瘤33例,胃平滑肌瘤13例,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神经鞘瘤4例、胃脂肪瘤7例、胃血管球瘤2例;能谱CT和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13%和73.78%,静脉期胃间质瘤NIC值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35)。结论:能谱CT诊断胃外压性病变优于EUS;能谱CT对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接近于超声内镜,以静脉期NIC值诊断效能最佳,胃间质瘤静脉期IC值及NIC值均大于除胃血管球外的其他胃黏膜下良性肿瘤,胃血管瘤动、静脉期的IC值及NIC值均大于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准确的数据依据.方法:选用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结果情况.结果: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恶性肿瘤为16例、良性肿瘤为14例,检出率为53%,发病部位为小肠处、胃部、直肠部、食管部、肠系膜,分别为10例、8例、3例、5例、4例;CT诊断为肿块直径超过5cm、瘤体内伴低密度坏死现象、肿瘤边缘出现分叶、CT值超过40Hu、瘤体内出现簇状血管、肿块直径低于5cm,例数分别为9例、5例、3例、3例、4例、6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极高,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体内的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况,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64排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2年8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64排螺旋CT检查资料,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增强扫描后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 21例患者中,位于胃部13例、小肠4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2例,直径>5 cm,边缘分叶、密度不均、瘤体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良性7例,直径﹤5 cm,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瘤体密度多较均匀。结论 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64例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诊断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分为常规组、研究组,每组32例。常规组患者进行X射线诊断,研究组则进行多层螺旋CT诊断,并将两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及检出部位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为93.75%,常规组患者为53.13%,研究组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胃部、横结肠系膜等部位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分别为50.0%、37.5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28.13%、21.8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横结肠系膜起源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可进一步提升胃肠道间质瘤检出率,同时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