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小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21):1617-1617,1620
目的了解血清前白蛋白(PA)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4例肝病患者以及80例正常对照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PA水平,比较三者在肝病组和健康对照组问的差异。并比较各肝病组问PA水平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病组血清PA水平变化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肝病组以肝硬化组血清PA水平下降为最明显。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变化比ALT、ALB能更灵敏、快速地反映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脑外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脑外伤患者126例,根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为轻型组63例,中型组53例,重型组46例。于伤后6 h内检测患者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伤后6个月对患者预后程度进行评价;比较不同病情患者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分析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表达水平与预后相关性。结果:轻型组外周血血浆白蛋白为(40.37±3.62)g/L,前白蛋白(320.36±23.17)mg/L;中型组外周血血浆白蛋白为(38.13±7.27)g/L,前白蛋白(260.33±37.12)mg/L;重型组外周血血浆白蛋白为(32.17±2.36)g/L,前白蛋白(213.67±21.16)mg/L。轻型组和中型组的血浆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和其他2组之间急性期血浆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预后良好107例,预后不良55例。脑外伤后血浆白蛋白(OR=0.731)和前白蛋白(OR=0.903)水平与患者预后呈明显相关(P<0.05)。结论:脑外伤后急性期血浆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显下降,可能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3.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透明质酸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和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83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cuteorganophosphoruspesticide poisoning,AOPP)患者分成轻度中毒组、中度中毒组和重度中毒组3组,另选取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均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PBA的含量,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HA含量。结果AOPP轻度中毒组患者血清PAB、H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常规肝功能指标AST、ALT、总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中毒程度的加重,HA含量、AST、ALT、总胆红素逐渐上升,血清PAB逐渐下降。结论AOPP患者血清PAB和HA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反映AOPP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反映AOPP病情轻重的指标。这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治肝脏损害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妊娠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分析妊娠肺结核患者血清白蛋白 (ALB)水平变化规律 ,探讨低白蛋白血症在妊娠肺结核病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40例不同孕期的妊娠肺结核患者及 47例正常妊娠妇女进行血清ALB项目对照分析。结果 :妊娠肺结核患者的平均血清ALB水平除孕早期外 ,孕中、晚期均比正常妊娠妇女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5 )。妊娠肺结核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低白蛋白血症(ALB <3 5g/L)可能与妊娠肺结核病的发生有关 ,及时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有助于结核病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妊高征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孕8周左右孕妇126例,收集所有患者孕妇清晨的尿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排泄量,采用电泳法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分别检测12周、16周、20周、36周孕妇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患者按最终孕妇是否发生妊高征分成正常妊娠组(71例)和妊高征组(55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在第12周正常妊娠组尿微量白蛋白为12.38±5.12mg/L,妊高征组尿微量白蛋白为13.21±4.32mg/L,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20、36周妊高征组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尿微量白蛋白,两者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2周妊高征组血清白蛋白为37.57±6.11mg/L,正常妊娠组为39.41±8.08mg/L,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6、20、36周,各阶段正常妊娠组血清白蛋白低于妊高征组血清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妊高征出现之前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测定血清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可为妊高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血清前白蛋白测定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判断肝脏合成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35例共5组慢性肝病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水平,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PA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清P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同组ALB的异常率(P<0.05或P<0.01),这种差异在病情较轻的慢性肝病中表现更为明显。血清PA值随肝病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其幅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平行。结论血清PA较ALB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应作为肝功能测定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判断肝脏合成功能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135例共5组慢性肝病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A水平,同时测定血清白蛋白(ALB),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PA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血清PA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同组ALB的异常率(P<0.05或P<0.01),这种差异在病情较轻的慢性肝病中表现更为明显.血清PA值随肝病病情加重,呈进行性下降,其幅度与肝病严重程度相平行.结论血清PA较ALB能更敏感地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应作为肝功能测定的常规项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清前蛋白及甲胎蛋白水平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8例。自患者入院后观察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生存再分为重型肝炎成存活组和重型肝炎死亡组。收集患者及健康人的空腹不抗凝静脉血,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甲胎蛋白含量。结果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48例重型肝炎患者中28例死亡,占58.33%;20例存活,占41.67%。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甲胎蛋白健康对照组与重型肝炎存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与重型肝炎组及重型肝炎死亡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前白蛋白重型肝炎死亡组与重型肝炎存活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甲胎蛋白重型肝炎死亡组与重型肝炎存活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血清甲胎蛋白含量<100 ng/mL的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尤以<25 ng/ml为著。血清前白蛋白含量<100 mg/L的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甲胎蛋白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甲胎蛋白含量越低重型肝炎的预后越差,反之则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和白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38例肝硬化患者及60名正常健康人血清胆碱酯酶(CHE)和白蛋白(A lb)水平,结果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硬化组CHE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硬化组A l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CHE与A lb也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CHE活性测定是诊断肝硬化的一项灵敏指标,与常规项目A lb相比,血清CHE不受外源性输注A lb的影响,能更好的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自身情况,比A lb更灵敏准确。联合检测CHE和A lb对诊断肝硬化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春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340-7340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及胆汁酸在肝损伤中能否替代血清白蛋白及总胆红素应用于临床。方法对延边大学附属医院117例患者及60例正常人群血清中的前白蛋白(PA)、血清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氨酸氨基转移(ALT)进行测试比较分析。结果 PA除脂肪肝组外,各组肝病患者测试值明显下降,TBA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TBA与PA因灵敏度高、特异性较强,可做为肝功能检查中很重要的指标,可替代TBIL、ALB进行肝功组合。  相似文献   

11.
郑群  英俊岐 《临床荟萃》1995,10(18):861-862
近年来关于血清脂蛋白与动脉硬化性脑梗塞之间的关系有了统一的认识,但对血清白蛋白(A1b)在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未见研究报道.我们对临床确诊的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进行了研究,并与50例健康人对比,以期对脑梗塞的防治带来益处.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并进行CT检查,全部为男性,年龄56±10岁.本组患者均除外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等,近期未用降血脂药物.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全部为男性,年龄54±9岁,均来自健康查体.无冠心病、糖尿病、肝肾疾病以及明显动脉硬化.1.2 检查方法 在正常饮食条件下,空腹12小时后采静脉血,当天完成各项指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h)用磷硫铁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用磷钨酸镁法,甘油三酯(TG)用Von Handols改良法,血清白蛋白(Alb)用溴甲酚绿法测定.所有数值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经t值检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血清铁(Fe)与血清白蛋白(ALB)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对65例NS病人和正常对照组人员的血清铁和血清白蛋白进行测定。结果 NS组中的血清铁与血清白蛋白(r=0.439,P<0.001)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中,血清铁与血清白蛋白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患者中血清铁的水平与血清白蛋白之间具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亚平 《临床荟萃》1999,14(16):738-739
蛋白质是人体各种代谢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参与各种酶的代谢及抗体受体形成。临床上常把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作为诊断和动态观察病情的指标。本文对52例老年肺心病心衰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肺心病心衰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肺心病心衰患者52例,男48例,女4例,平均年龄72岁。肺心病诊断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诊断标准。心衰按心功能不全分Ⅰ度、Ⅱ度、Ⅲ度。52例患者基础疾病均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病程5~30年,有右心衰竭症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和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60例肝硬化患者分3组,对照组为健康者20例,检测各组血液的前白蛋白(PA)浓度和常规凝血功能.结果:肝硬化患者中前白蛋白(PA)有不同程度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不同程度延长,纤维蛋白原(FIB)浓度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随肝硬化程度加重,Child-Pugh评分增高.PT、TT、APTT延长愈明显,PA、FIB下降愈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前白蛋白对诊断早期肝硬化更有价值;凝血指标对评估肝痛分级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血清前白蛋白(PA)与血糖控制的关系初步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营养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5例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达标组)的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等,并与37例血糖控制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未达标组)和30例正常糖调节者(健康组)对照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三组间BMI及ALB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达标组、达标组及健康组血清PA值分别为(169.69±70.13)mg/L、(187.59±46.20)mg/L和(204.37±34.04)mg/L,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未达标组明显低于达标组及健康组(P<0.05)。结论 PA与血糖控制情况有关,并可用于评价2型糖尿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胱氨酸蛋白酶抑制物C(Cys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对糖尿病无肾病组3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32例、糖尿病明显肾病组20例患者进行血清CysC、血清肌酐(Cr)、尿mALB/Cr含量检测,与20例正常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和糖尿病明显肾病组尿中mALB/Cr、血清Cys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糖尿病无肾病组(P<0.01)。糖尿病无肾病组尿中mALB/Cr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中mALB、血清CysC含量在糖尿病肾功能早期损伤中变化较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和探讨卫生部北京医院2008 年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白蛋白和C 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本院2008 年93 例在透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及CRP 水平,将93 例患者按照CRP 与白蛋白水平分组,截至2010 年底,统计各组患者的死亡率,记录死亡原因,绘制存活曲线.结果 2008 年本院在透患者总体血清白蛋白水平有所改善,年初和年末平均值分别为(38.42 ± 2.81)g/L 和(39.41 ± 2.77)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男性各时点血清白蛋白平均值均优于女性,年末时男女分别为(39.56 ± 3.26)g/L 和(39.24 ± 2.12)g/L;年末总达标率为91.0%;< 60 岁组患者白蛋白达标率明显优于≥ 60 岁组患者(X2=6.746,P=0.014).在透患者总体CRP 水平逐渐下降,年初和年末分别为(0.53 ± 0.46)mg/dl 和(0.38 ± 0.20)mg/d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76,P < 0.05);CRP 与白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 =-0.238,P < 0.01).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性休克和心脑血管疾病( 8 2.3 % ).存活分析提示血清白蛋白和C R P 均异常的患者死亡率最高,为66.7%,白蛋白异常组患者死亡率高于CR P 异常组,分别为50.0% 和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 =72.563,P < 0.01).结论 2008 年本院在透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年末较年初有较大改善.男性各时点白蛋白水平均优于女性.< 60 岁组患者白蛋白达标率明显优于≥ 60 岁组.CRP 与白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低白蛋白血症较高CRP 水平更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各类肝病患者血清中前蛋白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各类肝病患者PA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各类肝病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PA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前后差异也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大手术重症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大手术重症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与30例正常人作比较。结果:重症患者术前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人(P<0.001);术后病人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术前(P<0.001);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无论在手术前后均低于生存组(均P<0.05);术后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为96.7%,术前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幅度与术前白蛋白水平正相关(P=0.001)。结论:低白蛋白血症广泛存在于重症患者中;大手术可致血清白蛋白水平进一步下降,血管外渗漏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作为估计重症患者病情预后的指标;加强对大手术重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前白蛋白的关系。方法:检测19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等。结果:hs-CRP升高者的血清PA水平显著低于hs-CRP正常者(P<0.05)。血清PA水平与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慢性炎症状态,炎症反应在营养不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