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SMC)和巨噬细胞共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近年研究表明,SMC来源的细胞占As斑块中细胞总数的70%以上。As斑块中的SMC通过自分泌细胞因子促进自身的增殖、迁移和炎症反应,通过旁分泌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并将其募集到As损伤部位,同时通过其细胞膜表面表达的脂蛋白受体摄取脂质形成泡沫细胞。SMC在As斑块形成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应进一步深化对SMC在A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它通过引起氧化应激、蛋白质化或细胞内的低甲基化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刺激平滑肌细胞(SMC)增生,促进血小板活化。同型半胱氨酸对SMC除具有促有丝分裂原样作用外,还可以促进其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以及丝氨酸蛋白酶、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从而破坏血管壁的正常结构,趋化炎性细胞的迁移,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平滑肌细胞与基质在静脉桥内膜增生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移植静脉桥内膜增厚过程中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表型转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方法 :将兔自体颈浅静脉桥移植到颈动脉 ,在术后 3,8,15 d和 2 ,6个月取血管桥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静脉桥中层 SMC在术后 3d表现受损并开始增殖 ,8d迁移到内层并形成新内膜层 ,SMC表型从正常成熟型向胚胎型转化。术后 15 d,SMC增殖率达高峰 ,2月后迅速下降 ,且绝大部分细胞从胚胎型转变为成熟表型 ,但在术后6个月 ,仍有少量胚胎型 SMC存在。新内膜层自形成后在整个观察期呈进行性增厚。内膜层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 : 型胶原、硫酸肝素、硫酸皮肤素。术后 2月基质大多堆积在内膜深层细胞稀疏区。结论 :静脉桥新内膜的形成起源于表型转化胚胎型 SMC的迁移 ,细胞增殖和基质积聚使新内膜增厚。而胚胎型 SMC在新生内膜的持续存在 ,可能促使基质不断堆积和新内膜层进行性增厚 ,易使移植静脉桥造成狭窄  相似文献   

4.
探讨r-干扰素 (INF -r)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mRNA表达的影响。 0 5%血清培养 4 8h后的大鼠主动脉SMC ,加入 150 μ/ml的INF -r入培养基中 ,于 0、1、3、6和 12h获取细胞标本 ,提取总RNA ,采用Northern杂交检测iNOSmRNA在SM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经INF -r刺激后 ,SMC中iNOS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 ,3h达高峰为对照水平的 8倍 ,12h后渐降。INF -r可刺激血管SMCiNOSmRNA表达水平上调 ,其作用可能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及SMC增殖受抑制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用网格交点计数法测量了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组和消退组及对照组的平滑肌细胞(SMC)胞质内的超做结构。AS形成组内膜或中膜第一层(靠内弹性膜侧)SMC跑质中肌丝减少,而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增多,AS消退组的肌丝、高尔基体和粗面内质网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别。结果提示:AS形成组SMC由收缩型向合成型方向转变,可能与SMC增生和转移及与分泌细胞外基质有关;AS消退组SMC由合成型向收缩型转变,可减少细胞外基质的分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SMC)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三磷酸脱氧尿嘧啶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球囊损伤后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的变化。结果球囊损伤后第3天,血管中层AT1R表达比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0.05),以后无显著改变;损伤后第7天内膜层AT1R为中层的近2倍;至损伤后第28天,内膜层AT1R表达最高;球囊损伤后第3天,血管中层出现凋亡的SMC;损伤后第7天,内膜和中层SMC凋亡率最高,凋亡的SMC主要分布在内膜层;以后逐渐降低,至损伤后第28天,仅内膜层有少量凋亡的SMC,AT1R拮抗剂Irbesartan显著增加SMC凋亡。结论血管球囊损伤后,AT1R上调,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与AT1R结合抑制VSMC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γ射线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的影响及剂量—效应关系。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取猪的胸主动脉 ,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SMC ,取进入指数生长期的猪主动脉SMC分别用 0Gy、3 5Gy、7 0Gy、14 0Gy、2 8 0Gyγ射线照射 ,用3 H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 ( 3 H TdR)掺入试验分别在照射后 12h、2 4h、36h、48h测SMC的3 H TdR掺入量 (以每分闪烁计数值表示 ) ,同时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不同照射剂量在各时点3 H TdR掺入量均较照射剂量为 0Gy时明显减少 (P <0 0 5 ) ,γ射线对SMC增殖的抑制作用为 7 0Gy及 14 0Gy >3 5Gy ,而 2 8 0Gy抑制作用最强。形态学观察发现各组细胞轮廓明显增强 ,胞浆中可见颗粒状物质 ,14 0Gy照射细胞时出现空泡样变 ,照射剂量 2 8 0Gy可见大量细胞死亡。结论 :γ射线 ( 3 5Gy~ 2 8 0Gy)能明显抑制SMC增殖 ,且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 ;照射剂量 <14 0Gy时以细胞抑制作用为主 ,照射剂量 2 8 0Gy时以致死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8.
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血管平滑肌细胞 ( SMC)的有效性。方法 :选用含有细菌 L ac Z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及脂质体载体导入培养主动脉 SMC并用组织化学法定性定量检测基因表达的产物。结果 :腺病毒与 SMC接触几分钟就可使 SMC转染 ,2 h即可使 10 0 %的细胞受其转染并表达 L ac Z基因 ;基因表达的程度与病毒滴度呈剂量依赖关系 ;转染后 2 4h即可在 SMC中检出外源基因的表达 ,3~ 5 d达高峰 ;脂质体转导法仅可使不足 1%的 SMC表达外源基因 ;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法约为脂质体转导法的 2 5 0倍。结论 :本研究获得的腺病毒介导性基因导入 SMC的多种参数 ,可为其未来的研究和治疗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猪冠状动脉SMC培养技术,以3H-TdR的参入量表示冠状动脉的SMCDNA合成情况,应用划线方法测定冠状动脉SMC的迁移距离,观察辛伐他汀对OX-LDL诱导的冠状动脉SMC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浓度为10-8~10-5mol/L的辛伐他汀可使猪冠状动脉SMC的3H-TdR参入量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药物浓度越高,参入量越少。10-8~10-5mol/L辛伐他汀均可使猪冠状动脉SMC的迁移距离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OX-LDL诱导的猪冠状动脉SMC的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10.
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血管钙化是非常普遍的,血管钙化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关,可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血管钙化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公认的是类似于骨骼的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转分化为成骨样细胞、钙磷平衡的失调、破骨细胞活性和矿物质吸收能力的降低,在血管钙化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最近的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作为一个血管钙化的重要调控物,是通过引起SMC复杂的基因重组和其他相关细胞的功能反应而参与这个过程的。本文将详细介绍miRNA在血管钙化中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mastcell,MC)对平滑肌源性泡沫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体重约2 0 0g ,雌雄不限,供采集MC和原代培养平滑肌细胞(smoothmusclecell,SMC)。采用梯度密度离心分离MC ,提取MC上清液(含MC释放的各种炎症介质)。用MC上清液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SMC ,实验分四组:对照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4 8h ;oxLDL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DMEM中(含oxLDL ,终浓度为10 0mg L)培养4 8h ;MC上清液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 6 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培养4 8h ;MC上清液+ox LDL组SMC在5mL含10 %小牛血清的MC上清液(由含1×10 6 个MC的细胞悬液提取)中(含oxLDL ,终浓度为10 0mg L)培养4 8h。采用油红O染色检测SMC泡沫化。RT PCR检测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PCR引物序列Ⅰ型胶原为5′GACACTGAACCCTTTGTAATG 3′和5′GTGAAACTCCCGTCTGCT 3′,扩增片段长度为399bp ;Ⅲ型胶原引物序列为5′AGCGGAGAATACTGGGTT 3′和5′TGTAATGTTCTGGGAGGC 3′,扩增片段长度为2 88bp ;内参照采用βactin ,引物序列为5′GTGGGGCGCCCCAGGCACCA 3′和5′CTCCTTAATGTCACGCACGATTTC 3′,扩增片段长度为5 4 8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油红O染色显示MC上清液可加速SMC泡沫化。RT PCR结果发现,与对照组SMC相比,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均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mRNA表达降低更明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对照组SMC细胞浆内有大量棕色颗粒,颗粒粗大而染色深,说明对照组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为强阳性;用oxLDL或MC上清液分别单独处理SMC 8h后,细胞浆内棕色颗粒少而染色浅,说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用oxLDL和MC上清液同时处理SMC 4 8h后,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的蛋白表达降低更明显。结论 MC在体外抑制SMC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并且能协同oxLDL对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抑制作用。因此MC释放的炎症介质也许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高脂血清取自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家兔。平滑肌细胞(SMC)取自家兔主动脉,并用含2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用流式细胞术(FCM)对SMC增生各期的DNA含量进行测定,研究5%高脂血清在24、36和48小时,0.5mg/L异搏定在48小时对SMC周期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脂血清可使更多的SMC从G_0/G_1期进入S期及G_2/M期,从而促进SMC增生;异搏定则抑制上述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丹参单体IH764-3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和核因子-κB(NF-κB)激活的影响,探讨丹参单体IH764-3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防治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血管SM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SMC表面ICAM—1的表达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血管SMCNF—κB p65的分布情况。结果TNF—α能使血管SMC ICAM—1表达显著增加,丹参单体IH764-3可使TNF—α的这种作用明显减弱。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NF—α促使SMCNF—κB向细胞核内转移,丹参单体IH764—3能部分阻止TNF-α诱导的NF-κB核内转移。结论丹参单体IH764—3抗AS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刹血管SMC ICAM—1表达,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部分抑制NF-κB的核移位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旋覆代赭汤对胃窦平滑肌细胞收缩和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旋覆代赭汤含药血清对大鼠胃窦平滑肌细胞(SMC)Ca2+浓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胃SMC收缩力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大鼠胃窦SMC,加入不同浓度(5%、10%、20%)含药血清和胃动素,观察含药血清对胃窦SMC收缩作用,CPC法检测细胞Ca2+总浓度变化.结果:5%、10%、20%旋覆代赭汤含药血清刺激胃窦SMC,随剂量的增加细胞收缩活动逐渐增强(P<0.05).细胞收缩后,各剂量组与无钙缓冲液组的细胞内钙离子总浓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旋覆代赭汤可使胃窦SMC明显收缩,其机制可能是与IP3R使细胞内质网释放Ca2+引起胃窦SMC Ca2+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IFN-γ)对动脉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动物模型 ,培养损伤后动脉 SMC,实验分 4组 :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组、IFN-γ组、TGF-β1+ IFN-γ组。每组细胞加培养液或加入 10μg/L TGF-β1或 (和 ) 50 0 k U/L IFN-γ刺激 72 h,细胞计数和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测定各组 SMC的增殖 ,同时测定 SMC迁移。明胶酶谱分析 SMC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66k D蛋白 )的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72 h后 TGF-β1组细胞数和迁移距离增加 (P <0 .0 1) ,MTT A值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19.4% ;IFN-γ组细胞数和迁移距离减少(P <0 .0 1) ,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15.8% ;TGF-β1+ IFN-γ组细胞数和迁移距离低于 TGF-β1组 ,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9.1%。明胶酶谱分析显示各组细胞均可检测到 MMP-2。,TGF-β1组还可检测 MMP-2酶原 (pro-MMP-2 ,72k D蛋白 )的表达。与对照组 (10 0 % )比较 ,TGF-β1组 MMP-2相对活力为 14 3 % ,IFN-γ组为 95% ,TGF-β1+ IFN-γ组为 10 9%。结论  IFN-γ可抑制动脉损伤后的 SMC增殖和迁移并减轻 TGF-β1的促 SMC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并且 ,IFN -γ可以抑制 SMC MMP-2活力  相似文献   

16.
血管壁结构的适应性改变称为血管重塑,这种适应性改变可在动脉高血压、动脉瘤、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出现。微小RNA(miR)对参与动脉血管重塑过程中的主要细胞因子有重要调节作用,其可能会促进或抑制血管壁结构的变化,调节平滑肌细胞(SMC)的表型,控制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不同类型的miR分别诱导SMC转化为收缩型或合成型;在动脉重塑过程中主要诱导SMC转化为合成型。因此,通过miR靶向重编程SMC表型可以调节重塑过程。此外,诱导内皮细胞重塑的刺激,如剪应力、血管紧张素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细胞凋亡等,都是由miR介导的。例如,内皮细胞特异性miR-126在凋亡的内皮细胞的微泡中被转移,并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特别是通过巨噬细胞的固有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其会促进动脉重塑。miR-155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miR-146a和miR-147则参与炎症的消除。然而,关于miR在血管重塑中的作用的数据仍然缺乏,因为这还需测试目前可获得的、高效的miR抑制剂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17.
5—羟色胺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5—羟色胺(5—HT)是一重要的促有丝分裂原及血管收缩因子,具有促进肺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肺动脉收缩和局部微血栓形成的作用。本文重点介绍了5—HT的来源与代谢、信号传导及其在肺动脉收缩、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反义c-myc RNA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一个含1.53kb反义c-myc片段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AS-c-myc,将其通过Lipofectin导入PA317细胞并经G418筛选获得分泌病毒上清液的阳性克隆。病毒上清波感染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经G418筛选获得抗性克区。DNA印迹杂交证实了反义c-myc片段整合于SMC基因组中。RNA印迹杂交证实了反义c-mycRNA在SMC中得到了表达,且显著降低了SMC中c-mycmRNA的水平。蛋白印迹杂交证实了反义c-mycRNA抑制了c-myc蛋白的翻译。提示:c-myc基因表达在SMC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调肝导浊中药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及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胆固醇饮食饲养 SD大鼠 2个月 ,造成高脂血症模型 ,观察中药对大鼠血脂质的影响。此外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SMC) ,以加高脂血清和加中药等不同培养基分组培养 ,取细胞观察中药对 SMC增殖的调控作用。结果  (1 )中药能明显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LDL含量 ,升高 HDL及其亚型含量。(2 )中药可明显抑制高脂血清培养下 SMC的增殖 ,其 PCNA阳性率低于造模组。结论 调肝导浊中药可有效地调整脂蛋白代谢 ,抑制 SMC增殖 ,从而防治高脂血症 ,阻止AS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血管内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是尚未解决的主要课题 ,本研究对置入镍钛 (NITI)自膨胀支架的动物进行研究 ,观察支架置入后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的凋亡与增生的关系 ,为再狭窄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在兔的腹主动脉内置入 30个NITI合金自膨胀支架 ,按不同时间处死动物 ,采用电镜和 3′ 末端DNA原位标记法 (TUNEL)观察VSMC的凋亡。结果 从支架置入后的 2 4h到 8周 ,支架置入部位均可见到凋亡的VSMC ,3~ 6周时 ,凋亡达到高峰 ,8周以后凋亡细胞开始减少。凋亡的细胞主要分布于血管的新生内膜层 ,但中膜层也存在有少量的凋亡细胞。结论 NITI自膨胀支架置入后 ,不仅有SMC的增生 ,也有SMC的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