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Epi-LASIK手术治疗低、中度近视的效果。方法:自愿接受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0例179眼,将其分为两组,50例90眼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引导的Epi-LASIK术(波前组);50例89眼接受常规Epi-LASIK术(常规组);术后随访期间进行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像差及高阶像差、视觉质量满意度调查做以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6mo时,波前组和常规组术后裸眼视力,波前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与术后裸眼视力,常规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后裸眼视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像差较术前均有增加;波前组术后像差、高阶像差较常规组术后像差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波前组的总体视觉质量满意度比常规组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引导的Epi-LASIK矫正低、中度近视在有些方面优于常规的Epi-LASIK。  相似文献   

2.
张春元  雒向颖  唐志刚 《眼科新进展》2012,32(12):1176-1178
目的探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nsis,LASIK)个体化切削治疗近视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行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近视患者78例(156眼)为试验组,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近视患者82例(164眼)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视力、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残留屈光度:试验组(0.50±0.38)D,对照组(0.64±0.49)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视状态下,在中频区(6.0c·d-1、12.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优于对照组(P<0.05),在暗视加眩光状态下,在低频区(1.5c·d-1、3.0c·d-1)试验组对比敏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分别为0.548±0.340和0.745±0.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方根值较术前均有增加,增幅分别为20.21%和37.48%,试验组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LASIK在术后残留屈光度、对比敏感度、波前像差增幅及均方根值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波前像差并与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波前像差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手术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使用美国VISXStarS4准分子激光系统对A组10例(18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常规LASIK手术。B组10例(15眼)行Verisyse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verisyse iris-fixated 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AMO)。使用VISX Wavescan像差仪检测两组术前,术后3,6mo的波前像差。结果:PIOL组与常规LASIK组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最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3,6mo慧差(C8)、球差(C1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LASIK组总高阶像差(0.749±0.096)μm,PIOL组总高阶像差(0.685±0.091)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LASIK组术后慧差(C8)、球差(C12)、总高阶像差(RMSh)术后均有增加,球差(C12)增加倍数更多,较术前增加到2~3倍。随访期间两组屈光度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最后一次随访LASIK组等效球镜为(-1.42±0.67)D,PIOL组等效球镜为(-1.43±0.31)D。结论: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值入矫正高度近视,相对于常规LASIK手术,术后屈光度数及视觉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全眼高阶像差在0.3μm以下近视散光眼的疗效差异。

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在我院就诊拟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30例60眼。每位患者随机选取一眼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对侧眼接受波前像差优化的LASIK。术后6mo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暗光下对比敏感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6mo,波前像差引导组与波前像差优化组分别有93%及90%的术眼裸眼视力≥5.0,两组术后等效球镜值在±0.50D范围内的比例分别为87%及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最佳矫正视力丢失2行或以上的情形。两组术后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均较术前增大(P<0.01),但增幅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6mo暗光下对比敏感度在各个空间频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术前全眼高阶像差小于0.3μm的近视散光眼,波前像差引导LASIK与波前像差优化LASIK对术后视力、屈光度、全眼高阶像差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杨琳  吕勇 《眼科新进展》2011,31(12):1171-1173,1176
目的 观察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治疗高度近视患者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视力及角膜波前像差的变化,评价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拟行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切削的高度近视患者35例(70眼),采用常规LASIK方法,按照患者波前引导的像差资料输入系统形成的切削数据文件切削角膜基质.术前、术后检查裸眼视力、屈光度、对比敏感度及波前像差.结果 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平均分别为0.10 ±0.06、0.98±0.14、1.03±0.06、1.05±0.10,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者术后均呈轻度远视,随时间推移远视度数有所下降.术后对比敏感度值呈降低趋势,随时间推移对比敏感度值逐渐恢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各阶波阵面像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切削有效地提高高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但术后高阶像差增加和对比敏感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0例(100眼)作为虹膜识别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1例(102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对比敏感度等进行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 术后6个月时,虹膜识别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62眼,62.0%)多于对照组(48眼,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4.99,P<0.05);虹膜识别组的平均散光(-0.19±0.24)D低于对照组(-0.30±0.3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6个月,当瞳孔直径为6 mm时,虹膜识别组彗差、三叶草像差均方根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3.31,P<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恢复到术前水平,而虹膜识别组略优于术前。结论 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提高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云川  李绍伟  段文黎  王海莹 《眼科》2005,14(5):309-312
目的 观察应用虹膜跟踪技术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接受虹膜跟踪技术和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共39例(74眼).方法 按术前等值球镜度数将患者分为低度近视组(Ⅰ组,8眼)、中度近视组(Ⅱ组,21眼)、高度近视组(Ⅲ组,23眼)和超高度近视组(Ⅳ组,22眼),将四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SCVA)、高阶像差.结果 术后四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预期屈光度矫正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3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1.2者,Ⅰ组为87.5%;Ⅱ组为90.5%;Ⅲ组为73.9%;Ⅳ组为63.6%.达到超视力(2.0)者四组分别为25.0%、23.8%、8.7%和0.0%.其中有34.3%的眼术后BSCVA较术前提高1~3行,2眼术前BSCVA从1.2降到1.0,无视力丢失2行及以上者.术后达到超视力者11眼(占14.8%).术后总高阶像差增加幅度较普通LASIK显著减小,尤以Ⅰ组和Ⅱ组显著.彗差矫正优于球差.结 论Zyoptix虹膜跟踪技术及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崔敏  周奇志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87-2289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HOA),球差和彗差。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9);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虹膜定位对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变化观察。方法:取同期进行飞秒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且柱镜>1.0D并有1a随访记录的近视患者,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启动虹膜定位成功行波前像差引导 LASIK 术(试验组)67例129眼与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后无虹膜定位行波前像差引导LASIK术(对照组)82例161眼。在同一台激光机下进行激光切削。术后1、3、6mo,1a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电脑验光、波前像差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3 mo UCVA超过术前BCVA 1行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23, P=0.011;χ2=14.431, P<0.01);术后1d,1mo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8,P<0.05;t=2.23,P<0.05);术后6mo,1a UCVA及术后3、6mo,1a残留散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内两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球差、彗差均增加,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mo,1a彗差的增加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膜定位技术的应用在飞秒制瓣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治疗近视散光中,具有术后裸眼视力恢复快,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及彗差增加较少,残留散光少的特点,具有更好更稳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虹膜定位对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效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成功与否,对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的临床效果是否具有影响.方法 行CustomVueTM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单眼虹膜定位成功的近视患者31例62只眼.分别在术前和术后进行视力、屈光度和波前像差等检查,并进行双眼比较.结果 虹膜定位成功眼与未成功眼的术前检查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术后视力分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虹膜定位成功眼的术后屈光度的可预测性略高于未成功眼.两组术眼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均高于术前.其中术后球差均高于术前(P均<0.01),但对于彗差和二级散光,IR成功组的术后和术前无显著性变化,而在IR未成功组术后测量值明显高于术前.IR成功组的术后彗差增加值低于IR未成功组(P<0.05),其余各项指标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虹膜定位技术应用于波前像差引导的IASIK手术,可防止术后彗差的增加,但对其他临床结果尚未发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实行个体化切削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近视患者行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SBK治疗者32例(64只眼)(试验组),同期行常规SBK治疗的患者42例(84只眼)(对照组),两组患者等效球镜-2.0 D~-8.0 D,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术式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包括术后裸眼视力(UCVA)、屈光状态、裂隙灯检查、眼压、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及角膜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所有患者UCVA≥1.0,较术前BCVA提高一行者分别为34.4%(22只眼)和19.0%(16只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眼的残留屈光度球镜分别为(0.31±0.22)D和(0.44±0.29)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残留散光为(0.12±0.07)D,小于对照组(0.24±0.05)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等效球镜在±0.5 D以内者分别为29只眼(45.3%)和20只眼(23.8%),试验组明显多余对照组(P〈0.05)。试验组切削中心位于角膜中心0.2 mm以内为60只眼(93.8%),对照组为67只眼(7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高,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总高阶像差的RMS分别为0.418±0.26和0.651±0.37,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高频对比敏感度(12cd/deg和18cd/deg)试验组为1.347±0.274和1.094±0.289,明显高于对照组1.239±0.212和0.896±0.251(P〈0.05);术中和术后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SBK治疗近视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留屈光度低,高阶像差增加幅度少、视觉质量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是近视患者的理想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术后角膜形态、角膜像差以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情况有无区别,从而评价两种切削方式的疗效。方法:根据等效球镜度将156例(295眼),将其分为低度组47例(89眼),中度组71例(135眼),高度组38例(71眼)。每组中再随机分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亚组(F亚组)和标准切削亚组(C亚组):低度组中F亚组和C亚组分别有24例(45眼),23例(44眼);中度组中分别有35例(66眼),36例(69眼);高度组中分别有19例(36眼),19例(35眼)。总的F组共有78例(147眼),C组共有78例(148眼)。对每组中两亚组术后的视力、Q值、角膜及全眼像差进行比较。结果:随访3mo,所有手术眼视力矫正均达到满意效果,F亚组与C亚组间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所有患者Q值均向正值方向发展,角膜球差(Z40)、彗差(Z31),全眼的球差(C12)、彗差(C7)、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highorder,RMSh)均较术前增高(P<0.05);低、中度近视组中,Q值、角膜球差(Z40)、全眼的球差(C12)、高级像差均方根值(RMSh),在F亚组与C亚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度近视组中这些指标在两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彗差(Z31)、全眼的彗差(C7)在不同程度近视组中的两亚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值调整非球面切削与标准切削LASIK治疗近视都是安全、有效的。但前者能更好的维持低、中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角膜及全眼的高阶像差的改变相对小,尤其是球差,从而改善术后患者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3.
Q值引导个性化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value guided customized LASIK,Q-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Q-LASIK术治疗近视患者49例(94只眼),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屈光度等检查,并针对术后患者视觉主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者裸眼视力和屈光度在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相比,其改变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裸眼视力均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仅3只眼(3.19%)主诉暗光下视觉质量不良.结论 Q-LASI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且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球面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波前像差、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对比度视力的差异。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50眼,将其随机分成两组,球面人工晶状体组(A组)23例24眼术中植入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组(B组)23例26眼术中植入具有负球面像差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术后3mo,观察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暗背景(25cd/m2)和高亮背景(255cd/m2)下的对比度视力、瞳孔直径(6mm)时的球面像差、彗差和高阶像差的均方根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亮背景下各对比度视力以及暗背景下100%,25%对比度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暗背景下5%,10%低对比度时B组视力好于A组。瞳孔直径6mm时,B组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球差、彗差和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RMS、球差、彗差低于A组。结论:Acri.Smart36A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与ACR6DSE球面人工晶状体比较可以明显的减少患者的高阶像差,改善患者的术后暗环境下的低对比度视力。  相似文献   

15.
揭黎明  王骞  郑林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77-1679
目的:评价实时虹膜识别技术应用在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性散光中的准确性、稳定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接受实时虹膜识别联合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7例104眼作为试验组,接受常规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性散光患者58例107眼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3,6mo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散光度、散光轴向、波前像差等进行比较。结果:静态虹膜识别检测出眼球旋转偏移角度为2.61°±2.08°,动态虹膜识别检测眼球旋转变化范围为0°~5°。术后6mo时,试验组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患者(96眼,92.3%)多于对照组(78眼,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平均散光(-0.28±0.26D)低于对照组(-0.44±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试验组无散光眼(49眼,47.1%)多于对照组(31眼,29.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瞳孔直径为6mm时,试验组彗差的增加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时虹膜识别技术能够有效校正LASIK术前和术中的眼球旋转偏差及瞳孔中心移位,使散光度数和轴向的治疗更加精确,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最优个性化角膜屈光矫正程序(ORK-CAM)引导的非球面切削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角膜薄的高度近视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ORK-CAM及小光斑高速飞点激光扫描系统对49例76只眼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术后2周,1月,3及6月检查裸眼视力、验光、Haze等级.术后半年时复查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视觉对比敏感度并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 术前平均最佳眼镜矫正视力(BSCVA)为1.10+0.12,术后6月BUCVA(BUCVA)为1.12+0.17.术后平均模拟角膜记读数(SimK)等效值、慧差、球差、总体像差分别增加了-13.5%、93.87%、172.22%、23.81%、43.2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地形图形态有92.11%为同心圆型,视觉质量满意度为95.92%.结论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LASEK治疗角膜薄的高度近视,术后3个月以后平均视力稳定,且好于术前BCVA.术后6月时平均总波前像差增加百分比较小,球差增加较少,较好的保持了角膜的的非球面性.术后患者出现眩光、夜视力差的机率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波前像差引导联合Q值优化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wavefront-aberration guided combining Q-value optimized LASEK,WG-QO-LASEK)手术效果。

方法:分析在我院眼科门诊接受WG-QO-LASEK手术患者140例280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视力、视觉主客观检查的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术后未见严重影响视力并发症, 132例264眼裸眼视力达到预期矫正度数±0.5D以内。88眼(31.4%)BCVA提高1行,46眼(16.4%)BCVA提高2行,屈光不正生存质量量表NEI-RQL-42术后总分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各高阶像差比例增高,以球差、彗差增加为主,但未明显影响视觉质量。

结论:WG-QO-LASE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照分析研究,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常规LASIK手术患者40例(80只眼)和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患者51例(102只眼),对二组术后6个月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后6个月二组所有患者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波前组与常规组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BCVA)提高≥1行分别为:42只眼(41.2%)和20只眼(25%),波前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0.01).术后6个月等效球镜≤0.5D的波前组46只眼(45.1%),常规组19只眼(23.8%),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术后6个月采用术前与瞳孔直径基本相同时测量数据,波前组与常规组高阶像差的RMS值分别是0.573±0.51μm和0.775±0.57μm,波前组小于常规组(P<0.05),两组RMS值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幅度分别为:20.6%与39.4%,波前组明显小于常规组(P<0.01).结论 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LASIK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理想,残余屈光度较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