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治疗偏颌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下颌升支发育过长 ,上颌骨体及升支均发育过长、或者合并下颌前突的病人 36例 (将原有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之升支舌侧水平截骨线改成与牙合平面夹 30°~ 45°角的不同方向的斜行截骨线 )。劈开后旋转下颌骨达到左右对称。结果 :36例均为健侧正常 ,患侧发育过长或合并下颌前突的病例 ,施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 ,术后无并发症 ,X光片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术后面形及颏的形态均令人满意。结论 :改进后的口内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矫治偏颌畸形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对关节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34例下颌前突患者行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后行颌间弹性牵引并配合正畸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术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弹响消失或缓解.结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能有效矫治下颌骨前突,手术时应确保髁状突在关节窝就位,防止关节紊乱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粗裂钻和薄刃锐利骨凿施工颌骨升支垂直截骨术和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前突畸形。方法:术前正畸治疗;X线头影测量分析;模型外科;制作He板;手术选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术和矢状劈开截骨术;术后颌间固定6-8周。结果: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术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骨前突畸形,经8个月-3年的随访,畸形无复发,He关系恢复正常,咬合功能良好,面容效果满意。结论:下颌骨升支垂直截骨术和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可有效地矫正下颌骨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4.
下颌前突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诚  肖水生  王涛  李颖  刘平 《重庆医学》2003,32(5):529-530
目的 总结分折下颌管前突畸形患者应用微动力手术系统行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手术的治疗特点。方法 术前正畸治疗、X线头影测量分折、模型外科、制作咬He板;手术选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术后颌间固定1—2周。结果 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治疗下颌骨前突畸形,其He关系恢复正常,面容改善,效果满意。结论 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管术可有效地矫正下颌骨前突畸形,术后外形改善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侧矢状骨劈开术矫治偏颌的效果。方法 经口内入路下颌升支矢状骨劈开 ,由升支前缘及支、体交接部截骨或植入 ,近而施升支劈开 ,使远中骨段后退 ,按设计恢复牙合关系。结果 本组 4 6例牙合关系及外形均恢复理想。结论 单侧矢状骨劈开术是矫治偏颌理想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下颌前突是常见的颌骨畸形,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前突,牙切口下颌升支矢状截骨术进行下颌前突整形治疗.手术通过剥齿反合、开合、偏合、牙齿不齐等,对患者外貌及咬颌功能有离肌肉、后退下颌骨,使之与上颌骨建立新的位置关系,并重严重影响.与常规口内切口截骨不同,我们采用下颌角下缘外建肌肉止点,从而矫正下颌前突畸形.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cNamara分析法评价成人严重骨性Ⅲ类错𬌗畸形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III类错𬌗畸形患者21例,正颌手术术式均为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和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采用McNamara分析法分析测量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上颌长度、上颌突度增大,下颌长度、下颌凸度、下切牙凸距及下面高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严重的骨性畸形在矢状向及垂直向均得到了有效矫正,患者骨面型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颌外科手术矫治颌骨畸形的方法。方法:对8例不同类型的颌骨畸形患者分别采用双颌手术(4例)、上颌单颌手术(1例)、下颌单颌手术(3例)矫治畸形。术式包括上颌骨改良式LeFortⅠ型截骨术、上颌扩展术(腭中缝骨切开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术、下颌骨根尖下截骨术、颏成形术。结果:术后8例患者的面容和咬合功能均获得满意的矫治效果。结论:正颌外科技术矫治颌骨畸形是一种疗效显著、患者满意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颌骨不同角度牵张成骨术矫正颜面不对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使用不同角度的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矫正颜面不对称畸形.方法 3名颜面不对称患者,均以不同角度行患侧下颌骨截骨术及牵张器植入术,平均牵张时间加d.牵张后,其中1名患者在牵张新骨上植入MEDPOR假体及行颏成形术,1名患者行后续正颌手术,第3名患者行后续正畸治疗.结果 3名患者术后右上颌骨自动发生"旋转式生长"并配合正畸治疗,关闭牵张成骨形成的后牙开<牙合>.1名患者行假体植入后,患侧颜面丰满度得到进一步改善,1名患者正颌手术后侧面型恢复正常,1名患者牵张成骨治疗后患侧下颌升支明显增长,偏面畸形得到矫正.结论 不同角度牵张成骨能够按术前设计延长下颌骨的相应部位,从而矫正不同类型的偏面畸形.颌面部其余方向(矢状方向)上的畸形应在不对称畸形矫正完成后,再行矫正.  相似文献   

10.
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三维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一起  丁寅  彭勇  王金锋  吴莹莹  司武俊 《医学争鸣》2008,29(14):1325-1327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分析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患者下颌骨硬组织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选择成人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0人,比较三维重建后下颌骨偏斜侧与对侧在矢状向、侧向及垂直向上的差异.结果:下颌骨双侧在三个方向上的线距测量和角度测量均出现明显的不对称,其中升支长度、升支高度、喙突至下颌平面高度、下颌角点成角、髁突喙突成角、髁突内外径长轴成角及升支侧方倾斜角,双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长度、喙突高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成角、升支矢状向倾斜角及相对下颌平面成角,双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下颌骨出现立体结构的扭转变形,在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时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正颌外科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体会。方法:对6例下颌前突畸形患者进行了正颌外科矫治手术,其中5例行双侧改良式SSRO,1例行双侧改良式SSRO加LefortⅠ型截骨术。结果:经术后1~5年随诊观察,6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关系,1例畸形轻度复发。结论: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双侧改良式SSRO,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能明显改善面部外形和咬牙合关系,改善咀嚼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方法:应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Gss内固定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共33例。结果:随访6—28个月,术前Cobb角37°-83°,平均57°,术后Cobb角平均12.5°,平均矫正44.5°,矫正率78.1%。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结合Gss内固定术是治疗脊柱后凸畸形满意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后路多节段顶椎区水平式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观察并评价这一手术方法的疗效。方法对14例AS后凸畸形患者[年龄平均33岁;身高(156.64±6.78)cm;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83.00°±10.29°,T11~L237.00°±10.51°,L1-514.000±4.85°;后凸Cobb角:T10~L248.60°±15.62°;躯干后凸角(WBKA角):53.30°±11.09°]采用顶椎区多个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的方法来矫正后凸畸形。内固定均采用椎弓根螺钉技术。结果术后患者身高平均增长(8.70±2.05)cm(P〈0.01)。矢状面不同节段Cobb角:T5-1243.20°±9.04°,矫正39.80°±4.17°(P〈0.01);T11~L23.80°±1.53°,矫正33.20+4.74°(P〈0.01);L1-5 32.80°±6.81°,矫正18.79°±6.99°(P〈0.01)。后凸Cobb角:T10-L25.60°±1.68°,矫正43.00°±10.09°(P〈0.01)。WBKA角8.30°±3.10°,矫正44.18°+7.17°(P〈0.01)。均无明显神经症状。术后随访0.5~2年,截骨部位在6~12个月时出现椎体间和椎板的骨性融合,外形明显改善,心肺功能好转。结论顶椎区多节段水平式脊柱截骨治疗脊柱后凸畸形疗效良好,同传统的Lt以下椎体楔形截骨比较,有明显的优点,但不适用于椎体前缘有明显骨性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矫正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21岁(17~28岁),其中9例患者同期行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和颏成形术以获得良好的容貌。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上齿槽座点(A)水平移动量、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nasion-subsipmale, SNA)和蝶鞍中心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角(angle of sella nasion supramental, SNB)的度数以评价畸形矫正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颌骨畸形矫正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术后即刻上颌骨A点水平前徙量平均为(6.6±1.1)mm,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6.0±1.2)mm。SNA术前平均为75.9°±2.8°,术后即刻时平均为81.6°±8.6°,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81.0°±2.6°; SNB术前平均为82.6°±3.7°,术后即刻时平均为78.0°±2.4°,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78.5°±2.4°。结论: 腭侧入路改良Le Fort Ⅰ型截骨术可成功矫正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畸形,并获得良好的咬合功能;该术式术中解除了腭侧瘢痕组织的牵拉,能使上颌骨前移更充分,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根尖下截骨后退联合模型外科及正畸治疗矫正上、下颌前突畸形的效果。方法:对7例骨性上、下颌前突畸形的患者采用术前取牙模,按照模型外科设计上、下颌骨的骨切开线,制作咬合板,术中根据模型设计的切开线行根尖下截骨后退的正颌手术,根据咬合板设计恢复咬合关系,用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后8~10周开始正畸治疗。结果:7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面部形态、咬合关系、开口型、开口度、咀嚼度、骨段愈合等方面的治疗结果均令人满意。结论:采用根尖下截骨后退术联合模型外科及正畸治疗是进行矫正上、下颌前突畸形的首选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