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氯沙坦钾对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对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高血压病患者65例,氯沙坦钾组除接受常规的降压治疗外,另加用氯沙坦钾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降压治疗。结果:氯沙坦钾组QTd及校正QTd治疗后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氯沙坦钾能够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3.
高血压左室肥厚 (LVH)患者QT离散度(QT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1] ,但药物对高血压LVH的QTd影响报告较少。本文对高血压LVH患者进行 1 6周的 β -阻滞剂美托洛尔(Meituoluoer)干预治疗 ,以观察干预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根据WHO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选择高血压病患者 1 86例 ,其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合并LVH者 43例 ,男 30例 ,女 1 3例 ,年龄 43~ 76岁 (5 6± 8岁 ) ,高血压病程 6~ 1 8年 (1 0± 7年 )。所有入选病人均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瓣膜病 ,心力衰竭 ,内…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QTd)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指标,其定义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最理想的是指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中测量的最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之差[1]。临床研究显示,QTd在冠心病、心脏病、左室肥厚等疾病临床观察与治疗及预后判定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本资料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QTd的测量分析,探讨QTd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分组 (1)正常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24~60岁,平均52岁;经临床检查均无心血管系统疾病,同时排除电解质紊乱及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相似文献
5.
左心室肥厚对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左心室肥厚(LVH)对高血压病(EH)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7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用心脏超声检测法求得左心室重量。从心电图上测得QTd与较正后QTd(QTcd)。对33例LVH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将Lown氏分级三级以上定为有室性心律失常者。结果:EH合并LVH组(EH+LVH组)患者QT与QTcd明显大于EH无合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60例轻中度高血压首诊患者给予替米沙坦80mg/d治疗,必要时加用双氢氯噻嗪12.5mg/d,总疗程2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QT间期及QTd。结果替米沙坦治疗后,患者血压从(168.81±15.01/)(108.54±7.35)mmHg降至(136.47±10.24)/(89.57±5.96)mmHg,QTcd由(52.39±24.71)ms降至(42.62±25.37)ms,LVMI由(151.63±35.45)g/m2降至(137.82±29.16)g/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QTcd与LVMI呈正相关(0.412,〈0.01)。结论替米沙坦能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QTd,可能与LVMI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QTd)、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高血压患者,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两组,其中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52例)为非杓型组(A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者(51例)为杓型组(B组);同时选择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3组分别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经计算机分析得出HRV指标值。结果 A组24小时HRV各指标均较B组明显降低,QTd、校正后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B组HRV指标较C组明显降低,QTd、QTcd明显延长(P<0.05)。QTd与HRV时域指标呈负相关(r=-0.632,P<0.05)。结论高血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HRV和QTd指标可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薛辉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4):60-6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致左心室肥厚患者所引起的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8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测定,计算QTd、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指标;以4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组QTd明显高于高血压左心室正常组(P<0.01);而高血压病左室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QT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所致左心室肥厚引起QT离散度(QTd)增大,QTd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一种预测高血压致左心室肥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参考指标,以便为该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猝死原因之一[1] ,而这又与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所致的心室肌复极的不一致性有关。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 (ACEI)在发挥有效的降压作用同时 ,对高血压性左心肥厚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本文观察卡托普利对 4 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病人的QT离散度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5月住院患者中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高血压病病人 4 4例 ,其中男 33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50 1岁 (39~ 6 8岁 )。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 2 2例 ,两组病… 相似文献
11.
观察79 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左室重量指数( L V M I) 和 Q T 间期离散度( Q Tcd) 及 Q Tcd % 的变化,以探讨 Q Tcd 与 L V M I 及左室肥厚( L V H) 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血压伴 L V H 组的 Q Tcd及 Q Tcd % 均明显高于无 L V H 组; Q Tcd 及 Q Tcd % 随 L V M I 增高而增高( r = 0 .7720 ,r = 0 .6798 ) ,与血压均无明显相关,提示 Q Tcd 的增加不是血压变化所引起,而系左室肥厚所致。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淇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0,17(5):262-26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测量64例高血压病非LVH患者(组Ⅰ)、58例高血压病LVH患者(组Ⅱ)和76例健康人(组Ⅲ)的QTd与较正的QTd(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组ⅡQTd、QTcd较组Ⅰ、组Ⅱ显著延长(P均〈0.01)。结论:高血压病LVH的发生及其易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原因可能与其QTd、QTcd的延长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心脏超声构型的分型及其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选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Ganau标准)将患者分为:①正常构型组:左室质量指数及相对室壁厚度均在正常范围。②向心性重构组:左室质量指数正常,但相对室壁厚度增加。③向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与相对室壁厚度均增加。④离心性肥厚组:左室质量指数增加但相对室壁厚度正常。⑤正常对照组:匹配50名年龄相当的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其12导联同步心电图,经扫描仪以150分辨率扫描入计算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7.0版的测量工具+目测判断,对心电图资料进行QT间期的测量,计算出QTd。结果QTd在高血压患者B、C、D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C、D组较A、B组显著升高(P〈0.05或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增大,在向心性肥厚和离心性肥厚这两个构型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 3组 :基础治疗组 2 3例 ,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mg/d治疗组 (福辛普利组 2 8例 )和基础治疗 +依那普利 10mg/d(依那普利组 32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第 8周的QTd、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基础治疗组发病后即刻QTd、QTcd与治疗 8周后相比变化无显著性。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80 .7± 36 .8)和(5 9.7± 2 9.1) ,QTcd分别为 (89.6± 38.8)和 (6 9.1± 35 .0 )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78.3± 2 9.5 )和 (6 1.4± 35 .6 ) ,QTcd分别为 (92 .5± 4 1.2 )和 (71.3± 2 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结论 :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低AMI患者QTd、QTcd。但 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前后QT离散度 (QTd)的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产十二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 ,计算分析两组不同起搏方式QTcd(其中VVI起搏组 30例 ,DDD起搏组 19例 )的QTd变化。结果 以DDD起搏方式明显优于VVI起搏方式 ,起搏后 2~ 3天 ,DDD起搏组的QTcd较VVI起搏组明显减少 (t =2 .14 ,P <0 .0 5 )。结论 DDD起搏方式保留良好的房室顺序起搏 ,起搏后血流动力学改善 ,心肌复极趋于一致性 ,心电活动稳定。 相似文献
16.
小儿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小儿腹腔镜手术中C02气腹对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ASAI~Ⅱ级患儿。随机分为两组:I组20例,为腹腔镜组;Ⅱ组20例,为非腹腔镜组。观察两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苏醒情况。结果 两组比较,I组患儿气腹后HR、CO、CI、SVa及LVET明显增加,手术后苏醒时间延长。结论 CO2气腹可严重扰乱小儿血流动力学,延迟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17.
将53例伴有左心室肥厚(LVH)的高血压病(EH)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治疗组(27例)和拜心通治疗组(26例),对比2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并对该5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与QTd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依那普利组和拜心通组QTd分别为(71±20.4)ms和(73±22)ms,治疗后依那普利组为(47±16)ms,拜心通组为(42±13)ms,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QTd均显著降低(P均<0.01)。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间QTd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LVMI与QTd呈正相关关系(r=0.5071,P<0.01)。提示:LVMI与QTd之间有内在联系;依那普利和拜心通均有减少QTd的作用,两者该项作用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不同病因致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各种病因引起的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同高血压左室最组(EH)3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HCM)15例,主动脉瓣狭窄组(AS)15例,正常组30例。比较4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c)和校正的QT度苴度(QTcd)。结果 病理性左室肥厚三组的QTd和QTc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HCM组和AS组且明显增大(P〈0.95,P〈0.01和P〈0.05,P〈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5例自愿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QTd、QTcd,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数及与QTd的关系。结果:冠脉狭窄组QTd、QTcd显著大于冠脉无狭窄组 (P<0.001),冠脉狭窄≥70%组QTd、QTcd明显大于冠脉狭窄<70%且≥50%组。QTd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4, P<0.05),狭窄程度越重,QTd越大。多支病变组QTd、QTcd虽比单支病变组有所延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狭窄及程度对QTd有影响,冠脉病变血管数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PTCA)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前后的24小时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TCA及CABG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管重建术后能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QTd,可能反映了部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复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