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二代双源CT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患者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CABG后行二代双源CT检查的资料,对所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结果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综合评价桥血管有无狭窄?闭塞及通畅情况,并与7例同期行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2组医师采用盲法判读结果?结果:72例共有145支桥血管,所有患者桥血管均得到评估,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桡动脉桥总的通畅率分别为86.4%?68.4%?57.1%;145支桥血管中共有65支序贯桥,序贯桥和非序贯桥的通畅率分别为75.4%?75.0%;对比术后不同时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发现乳内动脉桥各时间组之间的通畅率无明显差别,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明显下降?7例患者CTA与ICA对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无差别?结论:二代双源CT能够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且能够对桥血管及近?远端吻合口狭窄情况进行评估,是CABG后随访中判断桥血管是否通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VCT)冠脉造影扫描及其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血管显示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CABG术后患者接受了VCT检查;40例搭桥血管共106支,其中乳内动脉桥(IMA)37支,桡动脉桥(RAG)20支,大隐静脉桥(SVG)49支。三维图像均与手术结果做了对照,其中5例术后造影检查结果。结果40例VCT扫描及三维重建均获得成功;根据搭桥血管三维图像及冠脉血管分析,106支搭桥血管中有93支显示通畅,通畅率为87.7%;其中,37支乳内动脉桥中35支通畅(94.6%),20支桡动脉桥中17支通畅(85.0%),49支大隐静脉桥中41支通畅(83.7%)。5例有术后冠脉造影,显示11支搭桥血管有4支发生了阻塞,与其VCT结果一致。结论64排V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可做为评价冠脉搭桥术后效果及长期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和缺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并探讨心肌缺血原因及其治疗对策。方法:对74例CABG术后心肌缺血复发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桥血管造影。结果:74例患者中男性72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3.3±9.3)岁,平均复查时间(37.79±37.65)个月。74例患者共174支移植血管,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44支,大隐静脉桥126支,桡动脉桥4支。LIMA完全闭塞20.5%,狭窄18.2%;静脉桥闭塞40.5%,狭窄7.9%;4例桡动脉搭桥,2例有狭窄;竞争血流现象的发生率为12.2%;32.5%的患者自体冠脉病变加重;13.5%的患者存在再血管化不完全;CABG术后早期(1个月以内)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LIMA吻合口狭窄(占50%),1年以内主要与静脉桥血管狭窄和闭塞有关(共占44.7%),而1年和5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50%)。狭窄移植血管的PCI成功率接近90%。结论:CABG后部分患者移植血管可以发生狭窄或完全闭塞。移植血管病变是引起术后心肌缺血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中动脉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减少因大隐静脉(SVG)桥阻塞对远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84例冠心病患以乳内动脉(IMA)和桡动脉(RA)作为血管桥行CABG,采用不接触血管技术制备动脉桥,应用药物防止动脉痉挛。结果:取乳内动脉84根,桡动脉63根,大隐静脉38根,平均移植血管1.98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2.38%。结论:使用动脉材料行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预计能保持移植血管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5.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冠心病患者旁路移植(CABG)术后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采用64排螺旋CT对46例冠心病CABG术后患者可评估的114条桥血管进行分析,评价其诊断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CTA能够清晰判断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显著狭窄或闭塞,并能清楚显示桥血管吻合口的情况。CTA正确诊断22处病变,漏诊1处,误诊3节段;敏感性96%,特异性97%,阳性预测率88%,阴性预测率99%;准确率96%。结论:CTA显示冠状动脉桥血管图像清晰,具有诊断价值,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的一种重要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肌缺血症状复发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探讨心肌缺血与自体血管和移植血管的关系及治疗策略.方法对我院抢救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8月入院的CABG后不稳定心绞痛39例患者行冠脉及桥血管造影,结合心电图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CABG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到复查造影的时间:1个月~1年为25.6%;1~3年为43.6%;3~10年为28.2%;10年以上为2.56%.39例患者共移植血管101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36支,大隐静脉桥54支,桡动脉桥11支.101支移植血管中,完全闭塞病变占25.7%,狭窄占17.8%.CABG后1个月~1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病变,其中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占70%,桥血管闭塞占20%;1~3年心肌缺血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分别为38.8%、44.4%;而3年以后则绝大多数缘于静脉桥的闭塞,占45.5%.药物治疗11例,自身血管介入治疗19例,桥血管介入治疗7例,自身血管和桥血管同时介入治疗2例.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CABG后早期出现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是移植桥血管吻合口狭窄,术后1年以后出现的心肌缺血多是移植桥血管的闭塞和自身血管病变加重.自身和移植血管介入治疗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心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4年8月-2016年8月间在我院行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的5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以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标准对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进行判断.结果 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桥血管的显示率达到100%.72支桥血管,32支内乳动脉桥,40支大隐静脉桥被检查出,对比发现内乳动脉桥与大隐静脉桥的通畅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双源CT心血管成像诊断桥血管病变灵敏度为96.6%,特异度为100%.结论 临床应用双源CT心血管成像检查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通畅与病变情况评估效果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唐亮  葛华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1,13(3):140-141,144
目的:探讨冠心病诊断中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9例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对比。结果:59例271支血管同时经多排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多排螺旋CT发现96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46支,回旋支15支,左主干7支,右冠状动脉25支,桥支3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91支冠状动脉狭窄,左前降支42支,回旋支16支,左主干6支,右冠状动脉23支,桥支4支。多排螺旋CT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符的病变血管84支,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88%,阴性预测值为96%。结论:在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基础上,多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可靠的无创筛选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133支血管同时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同时行64SCTCA和CAG检查30例共133支血管,64SCTCA发现46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LAD 20支,LCA 6支,LMA 3支,RCA 15支,肌桥2支.CAG检查发现44支冠状动脉狭窄,LAD 18支,LCA 5支,LMA 3支,RCA 16支,肌桥2支.64SCTCA与CAG结果相符的病变血管41支,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为89%,阴性预测值为95%,同时64SCTCA检出非钙化斑块22例.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且对于病变程度的评估也较准确,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CABG术后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对其中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闭塞的8例患者原位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结果28例均完成了冠状动脉和移植桥血管造影,移植血管共83支。其中8例有明显缺血症状,移植桥血管严重狭窄和(或)完全闭塞,共闭塞16支,其中左内乳(LIMA)闭塞1支,大隐静脉桥闭塞15支,对这8例患者的原发冠状动脉血管进行了介入治疗,共对15处靶血管病变(为B2及c型病变)进行PCI,成功率86.7%,均置入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DES)。术中血管出现慢血流3例,无复流1例,2处原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未开通。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主要临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4个月,心绞痛复发l例,再次行PCI成功。术后22个月因心力衰竭死亡1例。结论对CABG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原位冠状动脉行PCI治疗成功率、有效性、安全性均较高。原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作为CABG术后移植桥血管病变再发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吻合桥血管近端的顺行序贯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62例患者行OPCABG,将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后备用,再行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最后进行桥血管与其他靶血管顺行序贯式吻合。结果吻合到左前降支的桥血管:带蒂左乳内动脉57支,桡动脉2支,大隐静脉3支。采用大隐静脉桥血管顺行序贯吻合其他靶血管,3支桥47例,2支桥15例。术后1例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其余61例术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无围术期急性心肌梗死。经3~36月随访,无新发心绞痛,生活质量提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顺行序贯移植术,可以避免体外循环和心脏停搏心脏停搏的弊端;每完成一个桥血管吻合口,即恢复该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更早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血流频谱特征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左侧乳内动脉(LIMA)、大隐静脉(SVG)、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复合桥(LIMA+SVG)和桡动脉(RA)术后通畅率上存在差异的原因,阐明其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分析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11月,我院对56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主干病变4例,单支病变3例,双支病变13例,三支病变36例.全部胸骨正中切口,42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乳内动脉搭桥26根,大隐静脉搭桥128根,人均搭桥2.8支.结果全组死亡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术后心绞痛完全消失或明显减轻.随访2~48个月效果良好.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选择病人,妥善围手术期管理,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及不断提高外科操作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克龙  杨康  张伟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8,37(4):355-356
目的总结本科1999年6月~2006年12月行重症冠心病患者施行CABG 25例临床经验。方法25例患者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病变5例,心肌梗死后巨大室壁瘤2例,左室功能重度减退(EF<30%)6例。20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进行CABG手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5例。5例在非CPB下进行搭桥。结果本组术后早期死亡3例,其中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胸骨哆开后呼吸功能衰竭1例。另并发肺部感染4例,经积极抗感染,加强营养支持后好转。术后静脉桥分支出血心包填塞1例,二次手术止血后好转。结论要提高重症患者的CABG手术的成功率,必须重视术前合并症的处理,术中加强心肌的保护,无合并其他心内手术者,尽可能行OPCABG,要选择适宜的血管移植材料,重视吻合技巧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叶宁  温昭科等 《医学文选》2001,20(2):134-13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内科治疗仍反复心绞痛发作或不适于PTCA等治疗的冠心病人50例,均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选用的血管桥包括大隐静脉,乳内动脉和桡动脉,共搭145根桥,平均每例2.9支桥,5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或成形术。结果:治愈48例,死亡2例,48例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对有冠脉搭桥指征的病人行搭桥手术,疗效安全可靠, 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自1987年6月至1989年9月,共施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20例,其中2例术中死亡,存活18例。搭桥血管数55支,人均2.75支,其中10例采用LIMA,其余均采用大隐静脉。1例病人术中行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OT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左主干病变桥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因冠心病左主干病变而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32例,男性9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63.5±8.6)岁.按手术方法分为:体外循环组(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CABG)及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CCABG组70例,共搭桥219支,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桥70支,大隐静脉(saphenous vein,SV)桥149支.OPCAB组62例,共搭桥181支,乳内动脉桥62支,大隐静脉桥119支.术中应用即时血流仪(transit-time flow meter,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及血流波形.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桥血流测量:乳内动脉-前降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27.3±16.5)ml/min,OPCAB 组为(27.7±18.7)ml/min(P=0.812);两组PI值分别为3.1±1.6及3.0±1.8(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隐静脉-回旋支桥血流量CCABG组为(37.3±3.4)ml/min,OPCAB组为(35.0±5.6)ml/min(P=0.086);两组PI值分别为2.9±1.5及3.0±1.7(P=0.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不论行CCABG或OPCAB,对桥血管及吻合口的质量无影响,均可达到满意的再血管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经验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单中心诊断为冠心病且年龄≤40岁于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7.9±2.5)岁(32~40)岁。该组病例临床特点包括,有高血压病史5例,糖尿病史3例,高脂血症病史4例,有吸烟史8例,术前心梗病史7例,3支主干中不少于1支全闭6例,2例反复行PCI术,分别植入支架5枚和3枚。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外科手术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均无死亡。采用双侧乳内动脉联合桡动脉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术6例,双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2例,左侧乳内动脉联合大隐静脉冠状动脉旁路术4例。非体外下冠状动脉旁路术9例,体外循环辅助下冠状动脉旁路术3例。平均随访时间(47.8±24.3)个月,随访过程中1例术后5年静脉桥出现再狭窄,于心内科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其余11例随访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结论 年轻冠心病患者(年龄≤40岁)因心功能代偿良好一般发病较隐匿,临床诊断时冠脉病变较严重。冠状动脉旁路术预后良好,手术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效果和经验。方法 :2 5例冠心病病人92 %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1 0例左室射血分数 ( EF)≤ 45 % ,其中 4例 <30 %。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 ,CCS ~ 级。 1 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手术 ,余为低温体外循环 ( CPB)下手术。 1 4例采用左乳内动脉与左前降支搭桥 ,余均为大隐静脉桥 ,人均搭桥 3.0 8支。同期行激光心肌血管重建术 ( TMLR) 3例。结果 :2 5例 CABG临床效果良好 ,无手术死亡。术后 96%的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CABG是一种治疗冠心病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乳内动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双侧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7例,29例为3支病变,8例为左主干病变,13例术前有心梗,2例合并室壁瘤。3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例由OPCAB转为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左侧乳内动脉(LIMA)到前降支及对角支,右侧乳内动脉(RIMA)到中间支、钝缘支及后降支。2例同时行室壁瘤切除,人均搭桥3.2支。结果:术后心梗导致低心排死亡1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10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再次清创处理。随访12~39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再次发作。冠脉CTA检查显示双侧乳内动脉均通畅。结论:双侧乳内动脉在冠脉搭桥中,近期效果比较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