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无糖型)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8例急性冠脉综合症并且心电图检查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4周,观察其疗效.结果步长稳心颗粒冲剂(无糖型)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总显效率为70.24%,总有效率为90.48%.结论稳心颗粒冲剂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
稳心颗粒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门诊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门诊常见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口服中药稳心颗粒治疗4周后,据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稳心颗粒对各种快速心律失常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88%。结论 稳心颗粒可以在院外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无毒副作用,是门诊治疗的最佳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3.
宋世飞 《实用医技》2008,15(3):335-336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与倍他乐克联用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将112例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4例采用步长稳心颗粒与较小剂量倍他乐克联用治疗;对照组58例应用较大剂量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疗效及耐受性。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总有效率81.8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较小剂量倍他乐克联用治疗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更易为病人耐受。  相似文献   

4.
李华波 《当代医学》2009,15(27):142-14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75%~95%,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呈现的双刃剑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总有效率仅为30%~60%,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约为5%~15%。近年来中药抗心律失常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有了很大的进展,表明中医药在抗心律失常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应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AMI后室性心律失常,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梁东  黄桂忠 《广西医学》2006,28(6):860-861
目的 观察稳心颗粒冲剂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Ⅲ级、Ⅳ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用稳心颗粒冲剂治疗;对照组30例用胺碘酮治疗。治疗4周后复查静息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并测量QT离散度。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闻总有效率、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稳心颗粒组治疗后QT离散度明显减小(P〈0.01),胺碘酮组治疗后QT离散度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稳心颗粒能有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病人的室性心律失常,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随机分为稳心颗粒加胺碘酮组(A组)42例、胺碘酮组(B组)37例、稳心颗粒组(c组)41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观察对比:A纽总有效率为90.47%(38例),B纽总有效率为64.86%(24例),C组总有效率为65.85%(27例)。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与B组比较、与C组比较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明显优于各自单用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尤晓燕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29-129
目的:稳心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疗效观察。方法:稳心颗粒0.3g/kg体重,1日3次,30天为1疗程。结果:有效率93%。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小儿常见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罗勤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Z):62-63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29例心律失常患者,包括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43例):口服步长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片;稳心颗粒组(43例):口服步长稳心颗粒;美托洛尔组(43例):口服美托洛尔片。3组治疗时间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显效率69.8%,有效率25.6%,总有效率95.3%;稳心颗粒组显效率37.2%,有效率30.2%,总有效率67.4%;美托洛尔组显效率32.5%,有效率37.2%,总有效率69.8%。经统计学处理,3组中联合用药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与稳心颗粒组和美托洛尔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心颗粒组和美托洛尔组组间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比单用步长稳心颗粒和美托洛尔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胺碘酮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其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112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步长稳心颗粒)60例和对照组(胺碘酮)52例,治疗4周,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和临床症状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6%,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与胺碘酮相当,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律失常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取家兔16只,冠状动脉左室支结扎后均分为血液稀释组(HD)和正常红细胞压积(Hct)组(NG)。另取兔8只仅行开胸手术作为对照组(CG)。观察血液稀释对心肌梗塞兔循环。肾上腺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剂量(E/V)及梗塞区大小的影响。结果Hct:HD31.3±2.7%,NG38.1±2.62%,CG39.1±1.6%。冠状动脉结扎后至半小时内三组HR,MAP,CVP及心肌耗氧量均明显增加。HD的增加达1h(P<0.05)。(EIV:CO23.3±4.5μg·kg-1,HD18.0±2.95μg·kg-1(P>0.05),NG,6.86±1.7μg·kg-1,差异显著(P<0.05)。心肌梗塞区占全心重HD为6.4%,NG8.1%。(P>0.05)。证实血液稀释有提高心肌应激性,成少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肌微循环和减小梗塞范围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80例AMI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结果: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速、室颤患者,首剂3~5mg/kg胺碘酮,10min内静脉注射;再以1.0~1.5mg/min维持,室速均被有效终止。以200mg/d胺碘酮作为长期维持量能有效地控制室性早搏。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3例AC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指南给予可达龙+标准化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程10d,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稳心颗粒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稳心颗粒组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可达龙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再通25例,再通率83.33%;未通5例。再通病例中均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博7例,短阵室速4例,室颤2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死亡6例均为窦性心动过缓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早期溶栓仍然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措施,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缓慢心律失常死亡率明显高于快速心律失常(P〈0.05)。  相似文献   

15.
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衣欣  李岚  高长斌 《吉林医学》2003,24(3):242-243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冠心病患者,男39例,女2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3例,心绞痛6例,心功能不全41例。给予胺碘酮0.2每日3次口服,对于有短阵室速的病人给予胺碘酮150mg稀释后静注。结果:93%病人在2周内室性心律失常满意控制,余7%将胺碘酮追加剂量0.2每日4次口服,室性心律失常控制,胺碘酮相关不良反应少。结论: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肌存活状态的差异。方法应用SPECT对63例Q波MI患者行常规99mTc-MIBI心肌显像(静息显像),隔日舌下含服NTG(1.0mg)后5分钟静注99mTc-MIBI,再行心肌显像(介入显像),其中4例患者行冠脉搭桥术(CABG),3例于CABG术后3月再行心肌显像。结果静息显像中239个节段灌注异常,NTG介入后有97个节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40.59%,静息显像平均得分为9.65±4.31,介入显像平均得分为7.75±4.66,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CABG术前检测有改善的6个节段,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MI组与OMI组1月-6月组,6月-3年组相比较,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分别为43.10%,42.80%,35.15%,虽呈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可明显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OMI患者亦有存活心肌,也可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胺碘酮组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对照组有8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得到控制,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安全有效,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CK、CK-MB、LDH以及HCY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CK、LDH以及HCY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5%、82.5%、75%和57.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PCI术后胸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劲松  刘婧  白法文 《医学综述》2011,17(16):2461-246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 I)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但临床仍有不少患者术后有胸痛的症状,PC I术后胸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少部分胸痛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需要及时、正确诊断和处理。现将综合新近研究进展对PC I术后胸痛的常见原因、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吗啡与哌替啶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及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9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吗啡组(31例)、哌替啶组(31例)。吗啡组患者入院时给予吗啡5mg皮下注射,哌替啶组患者入院时给予哌替啶50mg肌肉注射,对照组予以生理盐水注射。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48h内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结果 3组患者在发病后心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吗啡组与哌替啶组无差异。3组患者在48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吗啡组和哌替啶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较对照组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发生窦性心动过缓较哌替啶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吗啡和哌替啶均可减少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但哌替啶减少窦性心动过缓效果优于吗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