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Kef-1)蛋白表达及术后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Lewis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50%移植组(P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移植后0.5、2、6和24 h取材,通过Western免疫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移植后各时间点Ref-1蛋白表达变化,同时结合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Ref-1表达变化的意义.结果 IPC可使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实质细胞中Ref-1蛋白表达增高.与PLT组相比,IPC组早期Ref-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分析显示PLT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IPC组则损伤较轻.术后6和24 h血清ALT值分别为PLT组(1186.65±142.31)u/L;(1498.91±126.79)u/L;IPC组(799.61±125.97)u/L;(659.27±135.68)u/L.与PLT组相比,IPC组术后6和24h血清ALT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IPC可减轻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Ref-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包国强  马庆久  鲁建国  赖大年 《医学争鸣》2003,24(13):1185-1185
缺血再灌注损伤(I/R)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过程,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一氧化氮(NO)的研究比较广泛,但NO在I/R期与肝脏病理的关系仍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1)下沉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2)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3)预处理组:45min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min肝脏缺血及5min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①正常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②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 m in 的肝门阻断及60 m in 的再灌注;③预处理组:45 m in 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 m in 肝脏缺血及5 m in再灌注。②、③组均在60 m in 再灌注完成后取血及肝组织标本检测肝功、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预处理组与再灌注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明显改善,SOD、NO 含量升高,MDA 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提高内源性NO水平、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NO)分泌量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在制备大鼠单侧后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基础上,测量缺血期末、再灌注后1h、2h、4h、8h、12h NO、血浆丙二醛、骨骼肌匀浆髓过氧化物酶变化并观察小腿骨骼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NO在缺血期末和再灌注早期(1h)显著升高,之后逐渐下降,至12h仍高于正常,应用SOD后血清NO显著下降。结论:NO在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起损伤性作用,SOD可减轻该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一氧化氮的变化及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NO对其的影响.方法:1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损伤组、L-精氨酸(L-arg)处理组和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 L-arg处理组.各组动物分别在复流后0,1,3,6和12 h取血液标本,用以检测血清NO,ALT,MDA和血浆TNF-α水平.结果:损伤组NO在肝脏I/R早期略有升高,然后明显降低.血清ALT,MDA和TNF-α在复流后升高.给予L-arg处理可以明显减轻这种变化(P<0.05).联合应用L-NNA可以明显抑制L-arg的作用(P<0.05).结论:在大鼠肝脏I/R损伤中,血清NO再灌注1 h后明显降低.应用L-arg可以明显抑制大鼠肝脏I/R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史留斌  王乾伟  芮晓晖  张元芳 《上海医学》2004,27(11):824-827,i001
目的 初步研究A20在小移植物损伤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全肝移植组和小体积肝移植组3组,在移植后0.5及3、6、24h的4个时间点分别取材、送检。主要进行肝功能检测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20在肝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肝组织内蛋白的表达。结果 移植后各时点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均升高,至术后6h达到高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体积肝移植组移植后6h损伤最重。TUNEL法细胞凋亡检查见小体积肝移植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多于全肝移植组,移植后6h为高峰。Western blot和RT-PCR法在不同水平检测结果提示保护性基因A20在小体积肝移植组的移植物内表达下降,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迅速下调。结论 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以肝细胞功能改变及大量肝细胞凋亡为特点。肝组织内保护性基因A20的下调可能是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重要始动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Sprague-Dawlev(SD)大鼠为供体和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供肝收获前无任何处理;CoPP组,供肝收获前24h供体腹腔注射CoPP5mg/kg;ZnPP组,供肝收获前24h供体腹腔注射ZnPP 20mg/kg.每组16只.供受体各8只,受体不做任何处理.肝移植后3 d每组各处死3个受体进行检测:(1)肝功能;(2)肝脏移植物HO-1的表达;(3)肝脏移植物细胞凋亡;(4)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每组留下5个受体观察其肝移植后的生存时间.结果 (1)CoPP组的ALT(65±27.8),AST(187.2±43.2)明显低于对照组ALT(346.4±45.1),AST(474.4±89.7)和ZnPP组ALT(577.8±75.3),AST(1084.4±127.9)(P<0.01).(2)CoPP组的HO-1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3)CoPP组的凋亡阳性细胞百分率(3.2±0.8)%明显低于对照组(12.5±2.4)%和ZnPP组(25.8±3.1)%(P<0.05).(4)CoPP组与对照组、znPP组比较,肝细胞损伤轻,炎症细胞浸润少.CoPP组的Suzuki评分(0.76±0.59)明显低于对照组(1.32±0.741和ZnPP组(1.80±0.70)(P<0.05).(5)CoPP组的中佗生存时间(100d)明显长于对照组(12 d)和ZaPP组(93 d)(P<0.01或<0.05).结论 HO-1表达上调对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华  杨定华  彭民浩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7,26(4):193-195,F0002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建立二套袖法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无任何处理;CoPP处理组,供肝收获前24h供体腹腔注射HO-1诱导剂CoPP5mg/kg。;ZnPP处理组,腹腔注射抑制剂ZnPP20mg/kg。移植后第三天检测肝脏移植物肝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脏移植物HO-1的表达情况。TUNEL法检测凋亡变化。以Suzuki标准评分来反映肝脏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结果:①CoPP组ALT,AST较对照组和ZnPP组明显降低(P<0.01)。②HO-1表达:CoPP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③移植物凋亡阳性细胞百分率:CoP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和ZnPP组(P<0.05)。④肝脏移植物病理变化:CoPP组和与对照组,ZnPP组比较,炎症细胞浸润少,肝细胞损伤轻。肝脏移植物Suzuki评分,CoPP组(0.76±0.59)明显低于对照组(1.32±0.74)与ZnPP组(1.80±0.7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O-1对肝脏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炎症与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阻断双后肢血流;LIR组以橡皮带阻断双后肢血流4 h后恢复血流灌注4 h;IPC组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后操作同LIR组;L-NAME组操作同IPC组,于松带前15 min静脉滴注L-NAME。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NO、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IR组血浆NO、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NO、ET-1、MDA、MPO含量均升高(P<0.05),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与IPC组比较,LIR组和L-NAME组血浆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ET-1、MDA和MPO含量均升高(P<0.05),血浆及肝组织N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L-NAME组与LIR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参与了肢体IPC对大鼠LIR后肝脏的保护效应,可能与NO抑制了ET-1的缩血管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减少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期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和原位肝移植 LPS预处理组(LPS组).Sham组只开腹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OLT组和LPS组按两袖套法进行肝移植.Sham组于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后0、60、180 min,OLT组和LPS组于门静脉血流恢复后0、60、180 min分别测定各时相点血清TNF-α、ALT、AST水平及肝组织NF-κB活性,并取肝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再灌注后0、60、180 min,OLT组与LPS组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1);再灌注后60、180 min,OLT组的NF-κB活性以及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LPS组(P<0.01),且OLT组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LPS组(P<0.0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OLT组肝组织损害较LPS组重.结论 肝移植再灌注期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的NF-κB活性增强,产生炎性介质对移植肝造成损害;LPS预处理可降低肝移植再灌注期肝脏NF-κB活性和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对无心跳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104只,随机取8只为正常对照组(N组),另96只随机分为供、受体组,两两随机配对后再分为6组.C1、C2、C3组为实验对照组,E1、E2、E3组为实验组.C1与E1、C2与E2、C3与E3分别行活体供肝肝移植和心跳停搏后30 min、45 min供肝肝移植;N组仅于开腹后抽取下腔静脉血及切取肝组织备检.其中各实验组供肝保存液中加入L-Arg(1mmol/L),受体鼠在移植后门静脉(PV)复流前10 min从尾静脉注射L-Arg(100mg/kg);各实验对照组则用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移植完成后,于PV复流后1 h、3 h、24 h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N组相比,各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大鼠PV复流后1 h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浆ET水平、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对应实验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在PV复流后1 h、3 h、24 h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ALT、AST、血浆ET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实验对照组之间相比,C3、C2组血清NO水平明显低于C1组(P<0.05),C3组明显低于C2组(P<0.05);C3、C2组血清ALT、AST水平、血浆ET水平明显低于C1组(P<0.05),C3组明显低于C2组(P<0.05);电镜下,实验对照组及实验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N组为重,实验组病理损害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NO/ET失衡是造成无心跳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L-Arg预处理能够改善NO/ET的平衡关系,从而减轻无心跳供肝在移植过程中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肾脏缺血再灌注后内皮素-1、一氧化氮改变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刘宏  金锡御  吴雄飞 《重庆医学》2002,31(4):296-298
目的:探讨再灌注后内皮细胞自分泌、旁分泌改变对肾脏血液动力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免及生化方法测定内皮素、一氧化氮及肾功能改变,多谱勒血流计测定肾皮质血流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及血液中ET-1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肾皮质ET-1/NO水平与其血流量变化及血肌酐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再灌注后肾血管内皮细胞的自分泌、旁分泌作用参与再灌注后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在急性缺血性肾衰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缺血再灌注肝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门静脉插管、肝静脉插管、胆道插管,切取肝,建立大鼠离体肝灌注(IPRL)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①热缺血对照组,肝切取后,不作冷保存,立即进行灌注;②冷保存6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6h后进行灌注;③冷保存12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12h后进行灌注;④冷保存24h组,肝切取后作冷保存,保存24h后进行灌注。IPRL采用恒温灌注,经门静脉插管灌注pH7.4、38℃的Krebs—Bttlbring buffer液30min。观察胆汁分泌,检测肝静脉流出液中自蛋白(ALB)含量,测定肝组织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ATP酶(ATP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等指标。结果大鼠肝NOS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肝组织NO、ET-1没有显著变化,ATPase、SOD、XOD、MDA的代偿也是有限的。再灌注过程中,各组大鼠肝均有胆汁分泌。肝静脉引流液中ALB含量无差异。结论NOS的变化是反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地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地氟醚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和地氟醚预处理组(D),观察肝脏缺血90min再灌注1、3、6、及24h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氦酶(AST)和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清ALT和AST含量均显著升高;缺血前吸入1MAC地氟醚30min后洗脱10min者,肝酶的漏出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地氟醚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I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分为4组:A组,雄性组;B组,卵巢去势组(OVX组);C组,雌性对照组(假手术组);D组,给予17β-雌二醇的卵巢去势组(OVX+E2组)。建立原位大鼠HIRI模型,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40min后6,12,24h大鼠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变化,同时采集肝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肝细胞胞质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情况。结果 ①各时点A组与B组赐水平较低,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赐水平增高,D组B水平最高。A组与B组组间比较无差异,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②再灌注6h各组肝细胞、枯否细胞均少许表达iNOS,肝窦内皮细胞均表达eNOS,再灌注12—24hiNOS表达明显升高。eNOS表达明显降低;各时点NOS表达A组与B组比较、C组与D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鼠HIRI后雌激素促进eNOS表达,抑制iNOS表达,可能是其减轻HIRI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9.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过程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心脏IRI动物模型,用同位素法测定正常及IRI心组织的NOS活性;用Western印迹和逆转录PCR法分析eNOS和iNOS在IRI过程中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心脏eNOS活性、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2~6 h后均增高,3天后降低,21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心脏iNOS活性、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在缺血再灌注12 h后开始表达,3天达高峰,然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单纯缺血并不引起NOS活性的明显变化,再灌注损伤使NOS的mRNA表达增加,酶的合成增多,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