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认为"辛以润之"理论实际上是对辛味中药的功效总结.从药性角度探讨辛味中药应用规律,展望辛味中药药性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理论及味效发生机制一直是中药药性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该文利用基于药效团的虚拟筛选技术,通过研究中药成分对TRPV1离子通道的调节作用探讨TRPV1与中药辛味药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TRPV1激动剂药效团模型与中药化学成分之间的匹配关系揭示了辛味中药的药效成分。因此,提出TRPV1离子通道是辛味药性发挥药效的潜在靶点之一。中药辛味药性是由其化学成分决定的,且在不同层次上符合继承性和加和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温度型哺乳动物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s,TRPs)家族离子通道相关受体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参与机体的基础代谢调节,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的潜在治疗靶点。现描述不同TRPs家族离子通道感受温度的变化和生理功能;通过比较中药药性中的四气理论、五味理论(辛味)和不同TRPs家族通道对温度敏感差异的特性,分析四气理论中寒、凉、温、热和辛味药性与TRPs家族之间生理功能的关系,提出中药药性与现代生物医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加深对辛味药药性理论的认识,本文以现行(五版)《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55种辛味药(其中辛温(热)90种、辛寒(凉)43种、辛平22种)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5.
张淼  霍海如  王朋倩  戴丽  隋峰 《中草药》2018,49(3):505-51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五味作为药性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保障中医临床的准确合理用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相较于四性,中药五味属性与其临床功用的关联相对松散,主要源于五味属性中真实滋味和推演五味属性的混杂。基于此,以五味理论中的"辛味"为研究对象,整理归纳其药性理论的产生及构建过程,以及现代研究进展,明确"辛味"中药五味属性的来源以及药性理论的传统认识,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6.
苦味药的药性特征及其配伍作用初探孙大定(湖北省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43003)笔者对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曾进行过初步探讨[1]。为进一步加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对中药性味理论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现仍以《中药学》[2]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8...  相似文献   

7.
辛味药的药性理论及其配伍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为进一步加深对辛味药药性理论的认识,本文以现行(五版)《中药学》教材为依据,以所载155种辛味药(其中辛温(热)90种、辛寒(凉)43种、辛平22种)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在加强对古代本草文献考证整理和现代中药文献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药性,将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及其规范标准,科学地表征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辛味的药性理论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味学说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探讨中药的五味理论,有必要对每一种药味分别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以辛味药物为对象,对其药性理论展开了系统研讨。由于历代医药家对药物辛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的辛味中药气-味的表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煌  张铁军  张静雅  龚苏晓  许浚  刘昌孝 《中草药》2016,47(11):1962-1967
目的利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辛味中药、物质组群、单体的嗅觉、味觉(即气、味)进行表征,建立辛味中药的药味物质基础分析的方法。方法选用代表性的5种辛味中药,以药材、物质组群及单体成分作为待测样品,对样品的嗅觉及味觉进行电子鼻及电子舌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主成分分析结果中,各个样品能很好地被区分,识别指数为98,具有明显辛味的成分归为一类;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中,不同滋味的样品在图中分布位置不同。结论电子鼻及电子舌能够对中药样品进行区分,结合主成分分析及药物功效,可以对药物物质组群的嗅觉及味觉进行初步的表征。  相似文献   

12.
中药鲜药的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一种特殊形式,我国有丰富的鲜药资源和长期应用鲜药的临床经验.很多研究表明,传统以鲜品入药的处方表现出特殊的功效,有着干品不可替代的疗效.但是,目前对鲜药物质基础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鲜药药效物质基础并不明确,这严重阻碍了鲜药的现代应用和发展.该文结合鲜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通过比较鲜药与干品在化学成分、有效组分和药理活性等物质基础方面差异,提出了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鲜药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以期为合理开发利用中药鲜药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69-671
任脉灸疗法是指在腹部任脉段进行隔姜、隔药物灸的一种灸疗方法。该法集任脉、隔姜及隔药物灸作用于一体,通过任脉的疏通经络、隔姜灸的温通、药物的纠偏三重作用全面广泛地作用于人体,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未病先防、既病调体的目的。从任脉灸疗法的理论渊源、操作步骤、临床作用三方面进行探讨,以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电子处方存在的问题,为医院合理使用中药及处方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12年1月至12月份门诊中草药、中成药电子处方共9600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包括不合理处方数39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4.15%,其中中成药占2.41%,中草药占1.74%。主要表现为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有特殊要求未标识或注明、用药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等方面。结论:加强医师中医中药知识的培训,以规范开中药处方,提升药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处方合格率,促进中药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用药规律,为今后的实验科研设计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收集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的随机与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共25篇文献进入研究,共计2 802人,Meta分析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Z=7.79,P<0.00001),且副作用较小;另分析用药情况得知,燥湿健脾类中药在本病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温中散寒、行气化滞、利水渗湿、涩肠止泻之品药亦有较高的使用频率。结论: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疗效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中药配伍体现了治法上主要采用益气健脾、渗湿化滞法,而病程较长者,常采用温肾健脾、涩肠止泻法。  相似文献   

16.
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对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对骨质疏松大鼠多指标的影响。方法 :每周 2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 0.1mg·100g-1体重 ,加喂食低钙饲料 (钙含量 0.2% ) ,饮用蒸馏水 ,诱发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成功后 ,应用经不同浓度醇提处理的补肾方药的不同组分进行治疗 ,之后取血和骨组织 ,观察骨质疏松大鼠的血生化指标及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补肾方药的A ,B ,C ,D各组分对大鼠一般状况的改善程度 ,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 (ALP) ,甲状旁腺素 (PTH) ,降钙素 (CT) ,CT/PTH ,雌二醇 (E2 ) ,睾酮 (T) ,T/E2 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多指标的影响 ,均不及总组分。结论 :补肾方药经处理后 ,可能破坏或损失了某些有效成分或是破坏了其整体集合作用 ,而使各组分的治疗效果均不如总组分为佳。  相似文献   

17.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喜 《中医药导报》2008,14(7):118-120
文章总结了中药有效成分分离纯化的目的和方法。重点阐述了超速离心法、凝胶层析法、膜分离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分子蒸馏技术等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18.
李月  曾伟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10):673-67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47例用尼莫地平治疗1,0天为一疗程。结果:经过2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81.8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化感物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用植物化感作用较为严重的原因以及在栽培过程中追求药材质量的同时很可能会加剧其化感作用的特点,并且从栽培措施、化感育种以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和克服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措施,旨在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包括化感物质的收集、分离和鉴定,化感物质作用机理以及影响化感作用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药用植物化感作用较为严重的原因以及在栽培过程中追求药材质量的同时很可能会加剧其化感作用的特点,并且从栽培措施、化感育种以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有效利用和克服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措施,旨在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