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以探索其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影像特点及抗凝治疗结果。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多样化,头部CT扫描检查易误诊、漏诊。本组13例中7例正常,有6例异常,其中3例误诊。MRI、MRV及DSA确诊率高,本组13例均依据上述检查确诊,并明确了病变部位。本组13例均抗凝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减轻,2—3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头颅影像,病灶明显减少,且无死亡及复发病例。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及早预防并给予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例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3%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其次为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头颅CT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头颅MRI+MRV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CVST的阳性率,确诊后予抗凝、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治愈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对首先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且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佳办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李通 《中外医疗》2011,30(35):180-18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早期诊断的特点,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的价值和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MRI、MRV、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24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发病时间4个月~10年,无明确病因,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19例经MRI、MRV确诊,5例MR显示正常再经DSA确诊。本组10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另14例发病〉1个月行抗凝术,8例完全恢复,6例明显好转,mRS≤1分,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予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有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机会,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妊娠及产褥期是CVST女性患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亚急性起病为主(63.64%),多以头痛为首发症状(81.82%)。MRI/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对该病诊断价值高。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等治疗效果好。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确诊需将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2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无特异性,病死率较高。目前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可对该病作出诊断,尤其无创伤性的MRI及MRA更易被患者接受,对提高该病诊断率有很大的帮助,并使治愈率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本文报道我科1999年1月~2005年5月收治的2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治策略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加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多数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癫痫等.40例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0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7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3例,基本痊愈36例,好转4例.结论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借助头部CT、MRI、MRV等技术有利于早期诊断,对症、对因采取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联合介入溶栓进行早治疗对于提高本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减少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结果及影像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结果CVST发病年龄以青中年居多,多数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发症状为头痛,最常见体征为视乳头水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影像学特点为静脉窦闭塞及局灶性梗死或出血病灶。治疗在降颅压的同时首选抗凝治疗。16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5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无特异性。结合MRI及MRV有助于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结果 CVST发病年龄多为20-45岁,常发生于围产期妇女,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及肢体瘫痪为主;多伴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核磁共振成像静脉造影(MRV)及螺旋CT静脉成像(CTV)均可发现静脉窦不同程度的静脉闭塞、回流障碍.如能及时确诊并干预,预后较好.结论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以颅内高压为突出表现,而无明显中枢感染迹象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围产期或长期口服避孕药的育龄女性,应考虑CVST的可能.CTV和MRV的确诊率高,安全无创,检查方便、快捷,是目前诊断CVST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影像诊断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的意义. 方法 10例患者均进行了DSA检查,其中6例在造影前进行了MRI、MRA、MRV检查,有4例进行了血管内溶栓/取栓治疗. 结果 MRI检查4例急性期患者,T1、T2加权像上显示栓塞静脉窦血管流空影像消失,1例T1加权像上显示静脉窦与脑实质比较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显示低信号.亚急性期1例,T1和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慢性期1例,T1、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5例MRV检查显示,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欠佳.栓塞位置最多见为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直窦、乙状窦及下矢状窦等.DSA检查可见栓塞的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良,静脉窦显影时间延长.4例行经颈静脉静脉窦插管溶栓/取栓术的患者,2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1例插管失败,另外1例术后1 d死亡. 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V检查和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进行静脉窦插管溶栓、取栓术,症状和体征可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1.
以往认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误诊率和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CVST的临床表现认识的加深及影像学检查水平的提高,CVST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死率显著下降。为使CVST更为临床医师,特别为非专科医师了解,现将我科临床确诊的22例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王玉梅  李玉侠 《医学争鸣》2003,24(24):2258-2258
1 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 :患者 2 2 (男 2 ,女 2 0 )例 ,年龄2 2~ 35 (平均 2 8± 6 )岁 .于发病后 1~ 5d天入院 .1 4例为产褥期发病 ,2例为腰麻术后发病 ,2例为肾病综合征急性期发病 ,2例为明显出现劳累后发病 ,2例为腹泻后发病 .②临床表现 :2 2例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 ,其中呕吐 1 6例 ,喷射性呕吐 1 0例 ,癫痫发作 1 3例 ,精神症状 1 1例 ,发热 6例 ,视物不清 3例 ,视乳头水肿 1 5例 ,颈部有抵抗 1 8例 ,昏迷 8例 ,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1 2例 .入院后能配合检查者立即进行头颅CT检查 ,对于有癫痫、精神症状、昏迷患者 ,立即应用抗…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VST)是一种梗死性的脑血管病,其发病隐匿,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误诊率高,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提高,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降低.本文报告8例DVS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而了解本病.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可达500/ot“。如何尽早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CVT,是临床医生比较棘手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患者预后的关键问题。现将我院2008年—2012年11例CV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全面认识,并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旱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全很大。  相似文献   

16.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为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静脉窦系统血管病,因病因和发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有很大区别,不具有特异性,且由于发病率较低,临床上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现对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的65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结果 65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3.3±11.4)岁,男女比例为1∶1.95。感染和围生期是最常见的病因(63.46%)。头痛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80.00%),其次为肢体无力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7.69%)及癫痫发作(21.54%)。颅脑CT及磁共振成像证实静脉窦内血栓影分别为15.38%(10/65)、24.19%(15/62);显示脑实质内局部或广泛水肿缺血损害者分别为30.77%(20/65)、32.26%(20/62)。61例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有不同程度的静脉窦病变,表现为受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证实为一支或多支静脉窦狭窄或闭塞,静脉期延迟;14例行头MRV、DSA造影检查的患者,均予以证实为静脉窦血栓,两者改变基本相符。经低分子肝素抗凝、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后,6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25例(38.46%),部分好转35例(53.85%),死亡5例(7.69%)。结论 CVST以进行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MRV结合腰椎穿刺检查是诊断的主要手段。抗凝及降颅压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上矢状窦血栓及脑组织有大面积水肿缺血损害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脑静脉回流受阻的一组血管病。本病特点:病因复杂、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过去诊断困难,容易漏诊误诊,病死率近50%,被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但随着MRI、MRV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较前显著增高,近期文献报道,CVT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CVT病死率降为5%~30%。所以早期诊断、正规治疗是关系到患者康复及预后的关键问题。现将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以头痛为首发表现,其次为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所有患者均有肭脊液压力升高。头颅CT检查的阳性率较低,仅57.1%;头颅MRI+MRV联合检查阳性率提高,为100%。给予抗凝、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后治愈11例,好转3例。结论对首先持续而严重的头痛,且伴有意识障碍、癫痫的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头颅MRI+MRV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