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9月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行冠脉搭桥术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搭桥血管数为2-4(2.96±0.51)根,监护室停留时间与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50.2±11.6)h和(14.5±6.9)h。术后2例患者因低心排而再次气管插管。平均随访6-39(24.5±16.7)月,均存活。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的较好方法,早期适当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防止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在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损伤中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急性冠脉梗塞患者,采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ECABG治疗,观察循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血管移植数、并发症和死亡率,随访3个月评价心功能.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90±20) min,循环阻断.平均时间(65±19) min两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180±25) min,平均移植血管数(3±1.1)支;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主要是低心排综合征、室颤、脑梗及肺部感染,18例患者恢复,3例死亡;随访3月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E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81例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特点与技术方法.方法选择2000年3月至2002年4月行急诊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81例,其中有介入治疗史者19例,不稳定心绞痛68例,左主干病变48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3.2±15.8)%,合并心源性休克9例.所有病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组(non-AMI组).AMI组有介入治疗史者的比例和NYHA分级达到Ⅲ级以上者的比例明显高于non-AMI组,而射血分数平均值低于non-AMI组(P<0.05).结果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9例,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8例,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手术4例.AMI组使用体外循环的比例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比例明显多于non-AMI组(P<0.05),而使用动脉桥的比例少于non-AMI组(P<0.05).AMI组住院死亡率达19.2%,明显高于non-AMI组的3.6%(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风险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死亡率与是否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自主研发的医用热成像诊断系统,采集冠状动咏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例术前热成像资料及冠状动脉旁路术中心肌热成像数据加以分析,以期为冠心病诊疗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同期临床确诊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12例常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于术前及术中行红外热成像数据采集.结果 经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有研究对象顺利采集到相应心肌温度数据及相应热区分布变化,对比其他临床辅助检查手段证实其有效性.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医学诊断技术手段,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诊疗过程并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1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1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随访3~68个月,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发生.结论: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围术期护理,缩短了平均住院日,节省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经正中切口行OPCAB,人均旁路移植2.42支(1-4支),应用左乳内动脉42支。大隐静脉46支。结果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13.5天。平均住院费用3.5万元。1例术后1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其余患者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OPCAB是一种创伤小,安全,经济和临床效果好的手术技术。适用于单支,多支冠脉病变和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的心电图异常Q波变化规律.方法:分析132例行CABG成功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对术前,术后第1、2、3、4周5个阶段的心电图Q波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第1周异常Q波明显增多(P<0.01),而在术后第2、3、4周则逐渐减少.CABG后1周,33例不稳定心绞痛中32例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而52例稳定心绞痛仅有3例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有显著性差异(P<0.01).CABG后4周,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有5例心电图Q波消失,另1例异常Q波减小变窄,而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异常Q波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CABG后由于手术损伤、心肌缺血等原因,早期心电图可出现异常Q波增多,尤以术后第1周变化显著.不稳定心绞痛病人或冠状动脉病变严重者CABG后更易出现异常Q波,但这种异常Q波为可逆性Q波.因此,CABG后心电图出现异常Q波的改变,应结合心肌酶变化和病人病情综合分析,做出是否为围手术期心梗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澍 《中国医药导报》2009,6(5):152-153
目的:探讨实施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理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2008年4月完成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术8例合理使用体外循环管理.结果: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05±25)min,5例患者自动复跳,3例患者经10 WS除颤后复跳.结论:正确合理的抢救措施是提高急诊CABG成功的关键.术前应充分镇痛,并充分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及扩血管药物调整心脏前后负荷,急性心肌梗死者放置IABP.急诊CABG患者的麻醉应强调麻醉期间减少心肌氧耗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控制血压和心率,并避免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0.
2002年8月-2005年7月,我科共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5例,无死亡。术后所有病人均得到多次随访和调药,无心绞痛再发,心功能Ⅰ-Ⅱ级,回顾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采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ECABG)治疗 6h内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失败和左冠状动脉主干 (LM )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 0 0 1年 1月~ 2 0 0 3年 2月分别对 9例 6h内AMI、2例PTCA失败和 9例LM严重狭窄的患者行ECABG手术。结果 平均移植血管桥(2 .6± 0 .7)支 ,心脏自动复跳 17例 ,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 (IABP) 7例 ;体外循环时间为 (10 9± 2 3)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 (78± 17)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 (2 0± 13)h ;住院期间死亡 2例 ;肾功能衰竭行急诊血液透析 2例 ,院内感染 9例 ,心低排血量 8例 ,难治性心律失常 6例 ,脑血管意外 1例 ,胸骨感染 1例 ,下肢感染 1例。全组患者无围术期心肌梗死 ,无再次手术止血。平均随访 (16 .4± 4 .3)个月 ,仅 1例于术后 2个月出现反复右心功能衰竭症状 ,其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 ,对 6h内AMI、LM严重狭窄和PTCA失败的患者行ECABG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早期新发心房纤颤(房颤)的相关因素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OPCAB的124例患者资料,选取备选危险因素,以术后新发房颤为终点,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因素,将P〈0.25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后退法筛选危险因素.明确与术后新发房颤发生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0.25的指标有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年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是术后房颤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OPCAB术后早期新发房颤与年龄及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密切相关,高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时间延长可能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在心脏外科手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6 年2 月于该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60 例患者,共有122 例≥ 65 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常规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呋辛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单用头孢呋辛预防性治疗。比较痰热清注射液的疗效,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体温变化及化验血常规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组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的总有效率为95.08%(58/61),对照组单用头孢呋辛的总有效率为78.69%(48/61),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痰热清联合头孢呋辛的有效率高于单用头孢呋辛。治疗组术后体温下降到正常时间、白细胞数下降到正常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 65 岁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效果明显,痰热清注射液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炎症反应,为高龄患者术后平稳过度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后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特点。方法 对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我院PCI手术病例登记资料中有CABG史者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共 10例CABG术后施行PCI的患者 ,男 8例 ,女 2例 ,年龄 5 3~ 73岁 ,平均为 (6 5± 7)岁。PCI距CABG手术时间为 0 .5~ 15年 ,平均为 (8± 6 )年。 10例患者共有桥血管 2 6支 ,其中 13支完全闭塞 ,3支有显著性病变。共对其中 12支血管 (14个病变 )行介入治疗 ,其中 9支为原先的自身旁路目标血管 ,2支为旁路目标血管外的自身血管病变进展 ,1支为退变的静脉桥血管。共置入 11枚支架。 10例患者均获得影像学成功 ,住院期间无重大并发症 ,心绞痛症状改善或消失。随访过程中有 2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心脏事件。结论 PCI可作为治疗CABG术后心绞痛复发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2003年1月-2012年9月共施行CABG 216例,其中行体外循环CABG 66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50例;每例移植血管1~5支,平均(3.1±1.4)支。同期行心瓣膜手术38例,室壁瘤切除术6例。结果围术期病死占4.2%(9/216),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3例,术后心跳骤停2例,肾功能衰竭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高危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常规患者高,应选择合适的病例,加强围术期综合管理,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80岁及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的临床治疗经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80岁及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81.30±1.51)岁,择期行OPCABG手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搭桥(2.94±0.97)根,手术时间(224.09±50.0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067.73 ±594.97)min,ICU滞留时间(3776.24±3269.34)min,术后住院天数(19.78±17.66)d。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6.1%,均为肺部感染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胸骨哆开二次手术固定。26例患者随访4~24个月,死亡3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无心肌缺血症状。结论80岁及以上OPCABG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总体满意,值得临床开展。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快通道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2 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静吸复合诱导 ,蛛网膜下腔注入吗啡和肋间神经阻滞联合镇痛的方法 ,将快通道麻醉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显示手术时间 (16 9.0± 2 5 .2 ) m in,苏醒时间 (15 .3± 9.4 ) min,拔管时间 (18.3± 11.9) min,ICU监护 (37.3± 2 .2 ) h,术中均未输血 ,输晶体液 (10 0 0± 10 0 ) ml,胶体液5 0 0 ml。此法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 ,术后拔管早 ,术后镇痛满意 ,不失为心功能较好患者 CABG术的一种快通道麻醉处理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疾病 ,在我国 ,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外科治疗冠心病已成为一种公认有效的方法。我院自 1994年 7月份至 2 0 0 1年 6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人男 2 3例 ,女 2例 ,年龄 32岁 72岁 ,平均61.5岁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 18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7例 ;有陈旧性心肌梗塞病史者 17例 ,脑梗塞 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例 ,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心胸比例 0 .4 10 .5 6,EF值 2 7.8% 65 .8% ,平均4 3.5 1% ,其中低于 30 %者 2例 ,伴室壁瘤 3例 ,冠状动脉造影 3支以上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