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后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41例患儿(6~14 岁)42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 术后各阶段的平均裸眼远视力和平均矫正远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术后第1 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50 D和8.25 D,术后3 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在术后3~6 个月仍见部分回退,在6~12个月才趋于稳定;Sim k 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病程变化及其视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观察两组高度近视62眼的眼轴长度、患年龄、矫正视力,并探讨眼轴长度与矫正视力的关系、年龄与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高度近视矫正视力异常组眼轴明显增长,年龄明显偏大,高度近视患年龄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矫正视力异常组眼轴长度与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眼轴延长是高度近视眼视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各间环节,高度近视眼轴呈进行性延长,视功能的损害与病程和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3.
岳军 《华中医学杂志》2000,24(4):220-220
高度近视是以眼轴增长引起眼底组织进行性损害的一种眼病。后巩膜加固术 ( PSRO)能机械性地加强后部巩膜 ,控制眼轴延长 ,是治疗高度近视的原因疗法 ,是阻止病情恶化的唯一选择 [1]。我院自1 994~ 1 997年应用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近视 54例 99眼 ,经随访观察 ,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54例 99眼 ,其中男 2 9例52眼 ,女 2 5例 47眼 ,年龄 7~ 41岁 ,平均 1 8.5岁。术前、术后及复查时均行视力 (裸眼、矫正 )、晶状体、玻璃体、眼底、眼压、屈光度 (散瞳检影 )检查 ,A超测定眼轴长。术前屈光度 - 7.0 0 D~ - …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对高度近视患儿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3~6岁高度近视儿童36例(64眼),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指导他们配戴RGPCL。观察患儿配戴RGPCL的适应程度,随访2年;观察患儿的视力提高情况、屈光度发展情况,并与患儿自身使用框架眼镜,在自然瞳孔下验光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患儿配戴框架眼镜的矫正视力为0.38±0.29,配戴RGPCL的矫正视力为0.49±0.2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2,P<0.05)。配戴RGPCL 2年后,患儿的矫正视力为0.60±0.30,与2年前比较,差异明显(t=11.23,P<0.05)。配戴RGPCL 2年后,陡峭中央角膜曲率、角膜中央曲率、眼轴长度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患儿的屈光度,在配戴RGPCL前及配戴RGPCL 2年后,分别为-6.42±2.47D、-6.78±2.21D;配戴RGPCL 2年后,患儿的屈光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高度近视患儿的矫正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53-157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性白内障和正常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或超声乳化术(Phaco)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后角膜曲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弋矶山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根据手术类型分为ECCE组和Phaco组,再根据患眼是否合并高度近视进一步分为ECCE高近组、ECCE非高近组和Phaco高近组、Phaco非高近组。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各方位曲率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术后BCVA差于非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P<0.05);ECCE高近组和ECCE非高近组手术前后在前表面颞上曲率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的前、后表面散光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CE高近组和Phaco高近组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co高近组和Phaco非高近组手术前后的前表面鼻上、颞下方及后表面中心曲率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前后的前、后表面散光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患者与正常白内障患者相比术后初期视力差,合并高度近视影响ECCE手术前后前表面颞上方曲率变化,影响Phaco术后前表面鼻上、颞下方及后表面中心曲率变化,改变白内障术后角膜后表面散光类型;白内障手术会增加角膜前、后表面散光,但较少影响角膜前表面散光类型。  相似文献   

7.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方法使用Summit公司的SVS Apex Plus准分子激光系统及Moria公司的板层刀,对25例患儿(7~15岁)25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行LASIK手术,术后托百士、艾氟龙眼液点眼.随访时间不少于12个月.结果术前球镜均值:(-9.31±3.33) D,-4.50~-17.25D,柱镜均值:(-1.35±0.47) D, -1.25~-2.50 D.裸眼远视力均值:(0.08±0.04) D, 0.04~0.1 D,矫正远视力均值:(0.46±0.31) D,0.1~1.0 D.术后12月球镜均值:(-1.11±1.17) D, 0.50~-3.25 D,柱镜均值:(-0.10±0.14) D, 0.25~-1.25 D.裸眼远视力均值:(0.57±0.41) D, 0.2~1.0 D,矫正远视力均值:(0.69±0.40) D, 0.3~1.2 D.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是安全、有效的,且可预测性及稳定性均较好.这一手术的开展为不能耐受戴镜的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矫治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高度近视眼底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方法:对一眼或双眼球镜值在-6.0D以上者散瞳检查。结果:裸眼视力均在0.3以下,矫正视力77.5%以上≥0.8,玻璃体液化混浊及开角型青光眼和眼底病变如黄斑部改变、视网膜脱离等有不同程度发生。结论:高度近视眼底并发症及玻璃体病变随屈光度增高而增加,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屈光度愈高,矫正视力愈差。  相似文献   

9.
10.
高度近视又称恶性近视或病理性近视,是指屈光度高于-6.00D的屈光不正,伴有眼轴的延长和眼基质的改变,视力呈进行性下降,可伴有弱视、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多种并发症[1].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病例,由于身体发育的影响,这类患者在治疗中既有视力的提升又伴有近视屈光度的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60例120只眼高度近视6年时间的观察,初步提出矫正视力继续下降是高度近视进行性的指征,6年间矫正视力下降的数字是进行速度,高度近视“进行性”的原因是眼底变性,眼轴延长及屈光度增加,高眼压及青光眼和其他并发症,建议对高度近视患者注意检查矫正眼压,以早期发现严重损害视功能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眼轴(AL)、屈光度、前房深度(ACD)及角膜屈光力的相互关系及高度近视的成因。方法将高度近视患者191例(375眼)分为3组:A组为高度近视43眼(-6.25~-10.00D),B组为超高度近视(-10.25~-15.00D)116眼,C组为超高度近视(≥-15.25D)216眼,分别测量3组患者AL、屈光度、ACD及角膜屈光力K1、K2值,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A组AL(26.68±1.50)mm、B组(28.46±1.44)mm、C组(31.01±1.84)mm,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AC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屈光力K1、K2值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矫正视力(DSCVA)随屈光度的增加有下降趋势,A、B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C组屈光度与AL呈正相关(r=0.382、0463、0.592,P<0.05或P<0.01);C组屈光度与角膜屈光力K1、K2值及ACD呈正相关(r=0.184、0.208、0.306,P<0.05或P<0.01);A、B、C组AL与角膜屈光力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眼轴延长是高度近视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角膜屈光力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并探讨双眼高度近视眼患者的视功能,比较不同年龄组的视功能。方法:常规检查患者的视力、眼前节、眼压和散瞳眼底;辅助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A/B型超声测量眼轴。视功能检查包括主觉验光获得最佳矫正视力;采用美国FACT对比敏感度测量卡分别检测两眼低、中、高各频区的对比度值;采用Amsler卡检查患者的中心视野;采用《色觉检查图》检查患眼的辨色情况;采用InamiL-2510型同视机检查患者的周边融合和中心融合功能;采用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患者的近立体视功能。结果:58例患者116只眼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为0.63±0.34,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视力较其他年龄组显著低下;本组患者的平均对比敏感度值低于正常范围,且老年组患者的对比度值较其他年龄组下降有显著性;Amsler卡检查发现24只眼(20.69%)有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18只眼(15.52%)色觉异常;双眼视功能检查本组患者分别有12例(20.69%)和10例(15.52%)患者中心融合功能和周边融合功能缺失,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19例患者立体视异常或缺失,其中老年组的比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高度近视眼不仅可以损害视力、色觉、对比敏感度等单眼视功能,还可损害双眼视功能。并且随年龄增长视功能损害的比率和程度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李德全  邬永娟  罗毅 《河北医学》2013,19(3):386-388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31例(62眼)高度近视患者,对其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进行治疗。结果:31例高度近视患者经过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后,上皮愈合的平均时间为(3.56±1.5)d,术后第1天0级疼痛的眼数为25,占40.32%;Ⅰ级疼痛的眼数为18,占29.03%;Ⅱ级疼痛的眼数为16,占25.81%;Ⅲ级疼痛的眼数为3,占4.84%。术后半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80±0.15;一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3±0.2;三个月后平均裸眼视力为0.95±0.31。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总结 ,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6 9例 (93眼 )眼轴 >2 6mm的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施行角膜内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1个月裸眼视力≥ 0 4者 5 5只眼 (5 9 14 % ) ,矫正视力≥ 0 4者 6 7只眼 (72 0 4 % )。结论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视力 ,手术安全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方法 对28例(53眼)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的患者资料完整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对比分析.结果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超过90%患者视力稳定,部分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患者的眼轴和屈光度数稳定.结论 后巩膜加固术治疗高度进行性近视疗效的效果观察确实有效,是阻止近视发展、保护视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为止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视及近视散光眼高阶像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瞳孔直径、近视度数、散光大小对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探讨高阶像差与最佳矫正视力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欲行准分子激光手术的203只眼进行检查,按近视度数分为高度(>-6.0D)、中度(-3.0D~-6.0D)、低度(<-3.0D)近视组,按散光度数分为Ⅰ组(散光≥-0.75D)、Ⅱ组(散光<-0.75D),像差数据由Hartmann-Shack原理设计的德国WASCA波阵面像差仪测得。对所得高阶像差值在瞳孔直径为4.0mm、5.0mm、6.0mm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高阶相差、水平彗差、垂直彗差和球差均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各近视组的高阶像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瞳孔直径为5mm和6mm时两个散光组的总高阶像差值和垂直彗差值差异显著(P<0.05);在瞳孔直径为5mm和6mm时垂直彗差与最佳矫正视力正相关(r=0.576,0.695,P<0.01),球差与最佳矫正视力负相关(r=-0.580,-0.763,P<0.01)。结论瞳孔大小影响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眼的各类高阶像差;散光影响垂直彗差和总高阶像差;对欲行个体化角膜切削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保留垂直彗差而完全矫正球差可能有助于视觉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进展规律及各阶段屈光度和眼轴相关性的发展轨迹。方法按年龄将高度近视患者176例(352眼)分为四组:1组≤14岁32眼(9.1%);2组15~30岁(包括30岁)96眼(27.3%);3组31~50岁(包括50岁)164眼(46.6%);4组〉50岁60眼(17.0%),分别测量四组患者屈光度、眼轴及其各屈光间质成分长度。结果2组比1组近视屈光度加深(-5.94±1.63)D(t=-3.651,P=0.001),眼轴延长(3.25±0.70)mm(t=4.662,P〈0.001),而2组与3组、3组与4组的屈光度、眼轴都没有明显差异。各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眼屈光度都主要与眼轴相关(r=0.649)且两者比例较稳定,总体来说眼轴每延长1mm,近视度约增加1.73D。结论高度近视眼在30岁前都处在迅速进展期,30岁以后发展趋于稳定,且高度近视屈光度始终主要与眼轴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不同空间频率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检测,并与眼轴及屈光度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助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诊断和全面评价其视功能。方法:将近视眼患者分为低中度近视和高度近视组,分别检测其不同空间频率b波振幅,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高度近视组P-ERGb波振幅与正常组相比明显降低,潜时也延长(P<0.05),而这些改变以高空间频率明显。低中度近视P-ERGb波振幅与潜时间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有助于高度近视的临床诊断,而作为评价其视功能的一项措施,可为判断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