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 ,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 ,位于升结肠前方。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 ,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右骶髂关节后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水平移向右侧 ,从回盲肠交角的下方穿出至盲肠的前方 ,转而向上走行至第 8肋间急转向外后下至盲肠的远端 ,走行在升结肠的前方。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进入盆腔。在第 3骶椎前方续为直肠。降结肠上端与脾脏粘连 ,斜向内下至右骶髂关节处长约 2 1cm ,从回盲肠交角下方穿出后向上走行16cm后 ,向外后下急转走行约 18cm(附图 )。本例右位乙状结肠变异较少见 ,了解此种变异在影…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9岁.右下腹疼痛不适20天.查体:右下腹部压痛,腹软,未及包块.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以往身体健康,未做过消化道检查.行低张气钡灌肠检查:钡剂进入直肠后,首先转向右侧并上升至约结肠肝曲下方时又转向左且下降,从腹中部又向左上方至结肠脾曲,再充盈横结肠、升结肠及盲场.结肠袋形完整,腔壁线光滑,未见狭窄、龛影及充盈缺损.升、横结肠及盲肠位置正常.乙状结肠相当冗长,且跨过中线位居腹腔右侧,降结肠升高并右移.  相似文献   

3.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4岁。发现右侧乳腺包块10天于1998年2月10日入院。体检:右乳腺外上象限5cm×4cm无痛性肿块,质硬。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无肿大。病理检查:灰白色带少量脂肪的肿物1个,5.0cm×4.0cm×1.5cm大小,中心质硬,边缘质韧。切面硬处...  相似文献   

5.
活体肾上腺血管的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活体肾上腺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对18例24侧肾上腺手术时分离出血管,测量血管外径及长度,对6个完整肾上腺灌注染色。结果:右膈下动脉从下腔静脉右缘至末支肾上腺上动脉长8.5(7.5~11.0)cm,外径2.5~3.0mm;左膈下动脉从腹主动脉左缘至末支肾上腺上动脉长8.0(7.0~9.0)cm,外径2.5~3.1mm;肾上腺上动脉1~6支,均源于膈下动脉。肾上腺中动脉右侧长1.7~2.2cm,外径1.0~1.5mm;左侧长1.5~2.0cm,外径1.0~1.5mm。肾上腺下动脉两侧基本相同,长1.5~2.0cm,外径1.0~2.0mm。肾上腺中心静脉右侧长0.4~0.8cm,左侧长3.0~4.0cm,外径3.0~4.0mm。结论:肾上腺血管加部分膈下血管的长度可供带血管蒂肾上腺转位治疗柯兴氏病;活体切取供移植的肾上腺;选择性肾上腺血管造影等。  相似文献   

6.
女性童尸,年龄12岁,身长128cm,肝重1230g,近肝门处尾状叶被一条深1.2cm、长2.1cm的裂缝分为右小部(约1/5)和左大部(约4/5),自左大部伸出一异常指状突起转折90°后向左伸展,长1.5cm、宽1.7cm、厚1.1cm,顶光滑圆钝...  相似文献   

7.
<正>对成年男尸的解剖过程中发现,既有横结肠,又有由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至右髂窝的易位乙状结肠;并伴有半腱肌半膜肌起点变异。未有手术痕迹;余正常。1横结肠及系膜系统解剖学中的横结肠,起自升结肠肝曲、横行至脾门终于降结肠,并形成脾曲,全长405.0 mm,系膜中份最长为96 mm。横结肠直径在21.8~31.8 mm。血液仍由中结肠动脉供给。2乙状结肠横过第四腰椎易位于右髂窝下降  相似文献   

8.
右位乙状结肠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检查、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老年男性,身高158cm,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盲肠尾端居右髂嵴下1cm,全长5.5 cm,直径为6.7 cm.阑尾位于回肠末端的下方,全长6.9 cm.升结肠紧贴腹后壁的右侧,全长15 cm,上行时逐渐变细,在肝脏下方形成结肠右曲,续为横结肠,横结肠全长38.6 cm,向左行走至脾,形成结肠左曲续为降结肠,其全长约19.5cm,紧贴腹后壁向下至左髂嵴续为乙状结肠.  相似文献   

9.
巨大盲肠并位置左移1例何尚宽在一约13岁男性标本上,见其盲肠增大,与升结肠呈葫芦状,位置左移,整个盲肠部分游离,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以回盲部上缘为界,测得盲肠外径为7.0cm×6.5cm×6.0cm,3/5位于腹正中线右侧,2/5位于腹正中线左侧,其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11.
经皮腹腔神经丛穿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提高腹腔神经丛穿刺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18具成人尸体腹部横断层标本上对腹腔神经丛的位置、毗邻,穿刺部位、角度、深度进行观测。结果:腹腔神经丛平对胸十二至腰-椎体高度者为94.4%。该丛最佳显示层面为腹部第九横断层面。腹腔神经丛左、右穿刺点距后正中线分别为4.0±0.6cm;5.9±1.1cm,穿刺角度分别为14.0°±4.5°;28.8°±3.7°,穿刺深度为9.7±1.1cm;11.6±1.4cm。结论:穿刺点应选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缘,中线向外旁开左4cm、右6cm处。穿刺角度较大时易损伤主动脉、腰升静脉、脊神经,反之易损伤肾、肾上腺和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12.
在30侧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了冈上肌及其浅面斜方肌的形态,血供和神经分布。冈上肌肌腹长10.0±2.8cm,中部宽3.8±0.8cm,中部厚1.7±0.4cm,肌腱长3.5±0.4cm,宽3.1±0.3cm;覆盖在冈上肌浅面的斜方肌,肩峰处水平长15.5±2.7cm,中部厚1.6±0.3cm,在距止点1.5±0.5cm处为腱性结构,并与肩峰骨膜相延续。根据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冈上肌浅面的斜方肌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处理一成年男性出土骨骼标本时,发现其上颌骨腭突的左前部有圆孔状的缺失区(见附图)。圆孔周边整齐,约2/3偏向中线的右侧,通向右下鼻道前部。圆孔的周径为5.6cm,前后直径为1.8cm,左右横径为1.9cm,前缘距切牙0.7cm,后缘距腭横线0....  相似文献   

14.
患儿,1岁.生后无排气、排便,并腹胀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腹胀明显,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一),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在院外钡透“结肠发育不良”,行盲肠造瘘术.一年后因造瘘口肠管脱出,而来我院检查治疗.钡透检查:(1)经造痰口注钡,所见升结肠充盈,形态正常.加压注钡,结肠肝曲呈盲端,钡首停滞不前.(2)经肛门注钡,所见直肠正常.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显示细小,扭曲,扩张度差.肠管宽度约0.5~1cm,至脾曲处呈盲端.横结肠未见显影.(3)x线诊断:横结肠不发育并乙状结肠降结肠细小症.(4)手术探查:升结肠发育良好,于肝曲处肠管呈盲袋状,横结肠缺如.分离降结肠乙状结肠至脾曲处亦成盲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肠管直径约0.5cm,无明显结肠袋及肠蠕动.至直肠中上段处扩大变为正常肠管.遂切除上述发育不良之降结肠乙状结肠,游离升结肠行端侧结肠直肠吻合术.(5)术后诊断:先天性横结肠缺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盲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睾丸异位1例白晓忠,曹军英,董刚,王明义,张露患儿男,2岁。因生后左侧阴囊无睾丸于1995年3月20日入院。体检:阴茎发育正常,左侧阴囊空虚,左腹股沟未触及包块。右侧阴囊如常,右腹股沟中部可触及1.5cm×2.0cm之肿物,无触痛,能推至右侧阴...  相似文献   

16.
髂结节处髂骨瓣移植修复跖趾关节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应用髂结节处髂骨瓣修复第1跖趾关节和第2、3跖趾关节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测量了 44例成人干燥髂骨的髂骨结节内收角,髂骨结节前方2 cm和后方 1.5 cm处髂骨板的厚度。 44例成人干燥足骨第 1、2、3跖骨和 1、2、3趾的近节趾骨长度,测量距跖趾关节2 cm,上述跖骨的宽度和厚度;距跖趾关节1.5 cm上述趾骨的宽度和厚度。结果:髂结节的内收角平均为 19.6°,97.7%的髂结节内收角在15°~25°,髂结节前方2cm和后方1.5cm的厚度平均为1.5cm和1.1cm,分别与第1跖骨厚度1.4cm以及第1趾的近节趾骨厚度 1.1cm相近似。结论:髂结节处髂骨瓣移植修复第 1跖趾关节缺损,或修复第2、3跖趾关节的同时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患儿女,4个月。发现右上颌骨包块1个月,伴生长迅速半个月,于1997年11月28日入院。体检:右侧上唇,鼻唇沟部位隆起,牵开上唇可见牙槽处有一0.2cm×0.2cm×04cm长圆形、质硬、无触痛、不活动的包块。手术见肿瘤位于右上颌骨,1cm×1cm...  相似文献   

18.
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例何尚宽在一成人标本解剖中见其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行近肝门处依次分支为肝右动脉、胃右动脉、肝左动脉、肝中动脉和胆囊动脉(见附图)。肝总动脉在距肠系膜上动脉起点1.6cm处右侧壁发出,外径4mm,干长6.5cm,至未...  相似文献   

19.
正我院放射科近日为1名30岁女性腹痛患者行腹部CT检查时发现乙状结肠在腹腔右侧,位于升结肠后外方,升结肠接近中线旁,横结肠冗长、低位,降结肠上端位于脾肾隐窝内,沿腹后壁斜向内下达中线水平续为乙状结肠,行程中多处转折,可分为横、升、降和延续4段,自横段右端转向上走行于升结肠外后方达结肠肝曲水平,形成升段,继而急转向下形成降段,紧贴升结肠外后方,经盲肠底和阑尾后方降入盆腔,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  相似文献   

20.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