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针灸临床中,一些经穴由于性能相近,作用相似,经常同时配伍应用,这些两个经常配伍在一起的穴位称为“对穴”。“对穴”应用的起源较早,许多针灸古典医籍中都有记载。《百证赋》就是一个范例。《百证赋》初刊于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所编著的《针灸聚英》,其内容包括百种病症的治疗法则和配穴规律。大部分是“对穴”配伍治疗疾病。这是因为腧穴的配伍能够相互协同,同时发挥各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可根据腧穴的性能,疾病的归属,选用不同的配穴方  相似文献   

2.
明代针灸家凌云,号卧岩先生,浙江归安县双林人。学验有素,熟谙穴法,驰名遐迩,影响久远。其著述虽多已散佚,但所著《得效应穴针法赋》,尚可窥其学术思想之一斑。本赋是以窦汉卿《通玄指要赋》所列病症用穴为基  相似文献   

3.
局部多针刺法是指在病变部位或腧穴及其周围(包括附近腧穴)刺入两支及以上毫针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包括《灵枢·官针》中提到的傍针刺、齐刺、扬刺等刺法。飞经走气针法是促使针感通经过关而达病所的一种催气手法[1],最早见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可起“过关节催运气”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临床摸索,发现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运用电针、神灯、温针灸、雷火灸等辅助方法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可取得满意疗效。现择验案4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穴选配规律探讨230038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吴成长对穴是配对运用,具有刚柔相济、动静相随、升降协调作用的两个腧穴,临床上如果配伍运用得当,则效力专宏,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其选配规律集中地反映了针灸歌赋中,如《百症赋》举96证,其用穴156个,其中对穴...  相似文献   

5.
八脉交会穴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脉交会穴,系元代窦汉卿所创,故又称“窦氏八穴”,在《针灸指南》一书中,窦氏称之为“流注八穴”。八脉交会穴一名,是明代针灸医家徐风在其所著的《针灸大全》中提出的,发展八穴按时选穴学说,倡用灵龟八法与飞腾八法。  相似文献   

6.
“接经”的概念古书早有记载 ,《济生拔萃》于《窦太师流注指要赋》后附“接经法” ,其“接经”就是通经接气的意思 ,即把腧穴与其所在的经络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于“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通里达外 ,贯穿上下 ,施术于腧穴首先产生对经络的影响 ,通过经络的传导 ,作用于身体各部。故笔者认为 ,凡是选择两个相应的腧穴 ,使之相互作用 ,产生畅通经脉 ,加强“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 ,达到“气至病所”效果的配穴方法均可归纳为接经配穴 ,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4个方面。1 上下经脉的接经配穴法杨上善说“以其上下相接 ,故手太阴、阳明之上…  相似文献   

7.
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是针灸临床工作者取得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研究影响腧穴配伍效应的因素,明确其概念及内涵对研究针灸作用机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相关现代文献整理和归纳,分析得出腧穴配伍效应的影响因素是能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配伍的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其内容可概括为配伍方式、配伍效应、刺激方法、时间因素、机体状态5个方面。经分析归纳发现选穴是研究影响腧穴配伍的影响因素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腧穴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的配合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席弘赋》载:“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载:“百症俞穴,再三用心”。从针灸古籍的记载中发现,腧穴配穴原则与治疗处方很多都是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协同效应的研究一直是腧穴配伍的重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也很多,如针刺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其中时间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凌云,字汉章,明代著名针灸家,且世传。凌氏未出版著作,但有写本针灸书,曾被《针灸聚英》等引载。现从《拦江赋》、《得效应穴针法赋》和《针灸内篇》引述的针法经验,可以略见凌氏的用穴和针法特点。本文即分(1)得效应穴,(2)有担有截,(3)知酸知麻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0.
关于“《针灸甲乙经》中针灸治疗内容是否归属针灸处方”这一问题 ,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是针灸处方 ,也有人认为[1 ] 《甲乙经》中腧穴治疗内容除了少量是针灸处方 ,主要归属于腧穴主治。我在仔细研究《甲乙经》后 ,认为将其归入腧穴主治的范畴似有不妥 ,而倾向于将其归属针灸处方 ,并将理由叙述如下 ,请同道指正。  第一 ,从体例来看。行文体例是作者写作意图表达的形式 ,《甲乙经》中对某病症针刺治疗的记述方式是“病症 ,某某穴主之” ,而现代常以“某穴主某某病”这种形式记述腧穴主治的内容 ,由于同样都是“某穴主……” ,因此《甲乙…  相似文献   

11.
八脉交会穴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脉交会穴最早见于金元时期窦汉卿所著的《针经指南》,是窦氏得于他人之手,原称“交经八穴”和“流注八穴”,因窦氏对保存和推广八穴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又称为“窦氏八穴”、“窦氏八法”。八脉交会穴是指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列缺、后溪、照海、申脉,它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都位于腕踝部的上下。窦氏在《标幽赋》中提到,“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法”就是指八穴,而“主客”是指其配伍应用。明代医家徐凤在《针灸大全》最早将其定名为“八脉交会穴”,并在“主穴”的基础上增添了“应穴”,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各家对经外奇穴见解各异,有的针灸文献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铜人》)未载之穴称“别穴”,而习惯上将《内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认为“经外奇穴”。此皆为不明“经外奇穴”由来之故。  相似文献   

13.
脑户是督豚腧穴之一。腧穴的部位,据晋皇甫谧《灸甲乙经》,是“在跳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把“跳骨”二字改为“枕骨”,并记载“禁不可针”。还有不少针灸文献记载脑户穴禁针。《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脑户穴禁針与《素问》里这句话有关.这一句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首次提出有365个经穴,然其数字可能是古代医家依据“天人相应”思想,由一年365日数推测预定的。如《灵枢·邪客》中说:“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实际上从《内经》记载的穴位名称只有125个,至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才有了有穴名的349穴。以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增加了5穴:阳关、灵台、膏盲俞、厥阴俞、青灵:《针灸资生经》增加5穴:眉冲、督俞、气海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临床十八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文学  杨纪鑫 《中国针灸》2000,20(12):750-751
腧穴统属经络 ,是针灸治疗的特定部位 ,归属于十四经系统内的穴名数共有 36 1个 ,此外 ,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周楣声教授曾指出 :穴不在多 ,贵在中的 ,乱矢加身 ,有害无益。从古到今 ,针灸家都从这36 1个穴中选取若干穴作为针灸临床要穴或常用穴。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介绍各科百余种病症治疗处方 ,全书所用腧穴数仅仅二十多个。《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采用足三里、太冲等十二个穴位治疗各种疾病。蔺云桂在《针法灸法图解》一书中 ,详述了五十六穴的针法、手感、针感、灸法应用。祝总骧提出三一二经络锻炼法 ,确定合谷、内关、足三…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病 ,其效果的好坏 ,除了与辨证、治法、选穴、手法等因素有关之外 ,与所刺腧穴的位置准确与否亦有极大的关系。  人体的腧穴 ,除了“以痛为腧”的阿是穴无固定的部位之外 ,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都有固定的位置。或在“筋骨之侧 ,陷下为真” ,或在“郄国之间 ,动脉相应”。取穴之法 ,有骨度法 ,同身寸法以及利用体态自然标志取穴等等。按法取穴 ,自然准确而不致差讹。取穴的具体方法 ,《针灸学》记述详尽 ,恕不赘述。  笔者每见某些针灸同道 ,在取穴时 ,对于腧穴的位置 ,只作粗略的估计 ,不作仔细的寻求 ,不是失之高低 ,便是偏于左…  相似文献   

17.
选穴是针灸处方的主要内容。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对腧穴的选择,明.高武《针灸聚英.百症赋》曰:"百症腧穴,再三用心。"《席弘赋》云:"凡欲行针须审穴。"就是强调临症选穴的重要性。通常选穴方法包括有: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辨证选穴、随症选穴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临床研究不断地深入,针灸选穴的内容也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8.
金元时期针灸配穴理论形成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万春 《山西中医》1991,7(1):22-24
配穴理论是针灸配穴处方的依据。金代以前的针灸处方以单穴处方为主,缺乏对针灸配穴理论的论述。金元时期是针灸学创新发展的时期,针灸配穴处方开始兴起,丰富了针灸配穴理论,对后世针灸配穴处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配穴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针灸配穴中腧穴主次先后关系的确立;②远道配穴法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提出担截配穴法。本文试就文献资料,一现金元时期针灸配穴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交经八穴,相合主证奇经八脉的内容虽早见于《内经》和《难经》,但联系临床配穴应用却很不完备。金元时广平郡乡县人窦汉卿,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倡用“交经八穴”(近人称为“八  相似文献   

19.
腧穴归经有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黄帝内经》中已记有十一条经脉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并提到手足三阳经、任、督脉及冲脉等九脉脉气所发的部分腧穴。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腧穴专著《黄帝明堂经》(简称《明堂》)共收录349穴,其中也只有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被归入相应经脉,其余腧穴皆按部分行排列,并仿《内经》之例,于大部分腧穴下注明“×××脉气所发”字样。到了六朝时期,《产经》一书始将四肢部所有腧穴归入相应经脉,如手阳明大肠经穴为“自南阳至臂 十四穴”隋唐时期,腧穴归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山杨上善将《黄帝…  相似文献   

20.
交会穴溯源及临床意义马仁智,马吉华(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主题词穴,交会,中医药学文献交会穴系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所通过的腧穴。《针灸甲乙经》明确记载交会穴有92个,以后《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聚英》等书又略有增加。交会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