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增殖及凋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GC)发展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关系和对胃癌预后意义。方法145例经病理证实,不同胃黏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CNA基因表达及Warthinstarry法检测Hp感染。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生胃炎(CAG+IM)、异型增生(DYS)、早期GC和进展期GC中,PCNA基因表达率分别为24.53%,46.28%,60.54%,57.67%和71.42%,CAG+IM、DYS、GC均显著高于CSG(P<0.05)。凋亡指数(AI)分别为(4.55±2.33)%、(6.43±5.60)%、(6.45±5.12)%、(6.55±4.80)%、(8.84±5.63)%,进展期GC显著高于CSG(P<0.05)。胃黏膜凋亡指数与PCNA表达强度有密切相关(P<0.05)。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且BorrmannIV明显高于早期胃癌和BorrmannI,II(P<0.05)。PCNA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CAG+IM,DYS和GC组PCNA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明显高于阴性者。Hp阳性者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结论Hp感染和PCNA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且与凋亡有相关性。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胃癌变过程中Hp感染与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凋亡基因Survivin表达、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快速尿素酶法、W—S银染法和美蓝法联合检测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5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2例肠化生(IM)、46例不典型增生(AH)、65例胃癌(Gc)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及TUNEL法分别检测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p感染率、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随着GC形成中病变恶性程度的加重而明显上升(P〈0.05)。CAG、IM、AH和GC组Hp感染率较CSG组,Gc组较CAG组均明显升高(P均〈0.05);AH、GC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IM和CAG组(P均〈0.01);AH、GC组Hp阳性患者Survivin蛋白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者(P均〈0.05);CAG、IM、AH、GC组中Survivin阳性者凋亡指数均低于Survivin阴性者(P〈0.05);低未分化GC患者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P均〈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Hp感染可能通过逐渐上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和分化而发挥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3.
范妤  李涛  宋强 《山东医药》2008,48(16):16-1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GC)和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与抑癌基因p53、抑制细胞凋亡基因Bcl-2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胃镜活检标本107例,其中GC28例,异型增生(DYS)14例,肠上皮化生(IM)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3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5例.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Hp,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Hp感染阳性组中GC和癌前病变的发生率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5),p53、Bcl-2的阳性表达率在GC、DYS和IM中明显高于CSG(P均<0.05).结论 Hp与GC发生关系密切,持续Hp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促进了p53基因的突变和Bcl-2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的胃癌 (GC)发展中c -met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关系和对胃癌预后意义。方法  14 5例经病理证实 ,不同胃黏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 -met基因表达及Warthin -starry法检测Hp感染。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 (CSG)、萎缩肠化生胃炎 (CAG +IM)、异型增生 (DYS)、早期GC和进展期GC中 ,c-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 2 5 5 3% ,5 1 2 8% ,6 1 5 4 % ,6 6 6 7%和 6 8 4 2 % ,CAG +IM、DYS、GC均显著高于CSG(P <0 0 5 )。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4 5 5± 2 33) %、(6 4 3± 5 6 0 ) %、(6 4 5± 5 12 ) %、(6 5 5± 4 80 ) %、(8 84±5 6 3) % ,进展期GC显著高于CSG(P <0 0 5 )。胃黏膜凋亡指数与c -met表达强度有密切相关 (P <0 0 5 )。c -met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且BorrmannIV明显高于早期胃癌和BorrmannⅠ ,Ⅱ (P <0 0 5 )。Hp阳性者 5年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 结论 Hp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 ,且与凋亡有相关性。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癌(GC)组织中c-met表达及(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经病理证实,不同病变胃粘膜145例以免疫组化检测c-met基因表达,以W-S法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CSG)、萎缩肠化生胃炎(CAG+IM)、异型增生(DYS)、早期GC和进展期GC中,c-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25.53%,51.28%,61.54%,66.67%和68.42%,CAG+IM、DYS、GC均显著高于CSG(P<0.05)。肠型胃癌c-met阳性表达与(Hp)感染密切相关。CAG+IM,DYS和GC组c-met阳性表达(Hp)感染者明显高于阴性组。(Hp)阳性者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结论 (Hp)感染和c-met表达与胃粘膜增殖和恶化有关,前者也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TGF-β1及T淋巴细胞亚群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不同胃黏膜病变组织的72例胃镜活检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apid urease test,RUT)结合Giemsa染色判断H.pylori感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胃黏膜组织中TGF-β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TGF-β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IM/Dy)和胃癌(GC)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9.1%,52.6%,62.3%和87.5%,CSG组与IM/Dy、G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Dy中H.pylori阳性者TGF-β1表达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87.5% vs 33.3%,P<0.05).与CSG相比,GC中CD3+明显降低(P<0.05),CD4+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IM/Dy患者CD4+及CD4+/CD8+低于CSG,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不同胃黏膜病变TGF-β1表达与CD3+、CD4+T细胞、CD4+/CD8+呈负相关.结论:在GC前病变中,AKCSG到GC,TGF-β1表达逐渐增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TGF-β1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是IM/Dy、G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水平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快速脲酶法及PCR法对132例胃病患者胃黏膜进行Hp检测,其中Hp阳性75例,Hp阴性57例;病理学分型采用悉尼分型法;用亚硝基还原法检测血清中NO水平及荧光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Hp阳性组血清NO水平高于Hp阴性组(P<0.01),在Hp阳性患者中,血清NO水平胃癌(GCA)>萎缩性胃类(CAG)>浅表性胃炎(CSG)(P<0.01).凋亡指数(AI)的比较: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P<0.01),CAG>CSG(P<0.01),GCA与CSG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的关系密切;Hp诱导产生的NO与GCA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对NO水平的调控可望成为治疗癌前病变,阻止GCA形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癌基因蛋白表达及凋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胃癌 (GC)发展过程中c met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粘膜病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 met基因表达及Warthin starry法检测Hp感染。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 (CSG)、萎缩肠化生胃炎 (CAG +IM )、异型增生 (DYS)、早期GC和进展期GC中 ,c me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 2 5 .5 3 %、5 1.2 8%、6 1.5 4%、6 6 .6 7%和 6 8.42 % ,CAG +IM、DYS、GC的c met基因表达率均显著高于CSG (P <0 .0 5 )。凋亡指数 (AI)分别为( 4 .5 5± 2 .33) %、( 6 .43± 5 .6 0 ) %、( 6 .45± 5 .12 ) %、( 6 .5 5± 4.80 ) %和 ( 8.84± 5 .6 3) % ,进展期GC显著高于CSG(P <0 .0 5 )。胃粘膜凋亡指数与c met表达强度密切相关 (P <0 .0 5 )。c met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且BorrmannⅣ明显高于早期胃癌和BorrmannⅠ ,Ⅱ (P <0 .0 5 )。Hp阳性者 5年生存期显著短于Hp阴性者。 结论 Hp感染和c met表达与胃粘膜增殖和恶化有关 ,且与凋亡有相关性。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探讨P57KIP2和PCNA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P57KIP2和PCNA在57例胃癌(GC)、7例不典型性增生(Dys)、16例肠上皮化生(IM)、1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与胃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P57KIP2在GC、Dys、IM、CAG、CSG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9%、57.1%、81.3%、80.0%、80.0%,GC和Dys组的P57KIP2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IM、CAG、CSG组(P均0.05);PCNA在GC、Dys、IM、CAG、CSG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7%、85.7%、75.0%、46.7%、30.0%,GC、Dys、IM组PCNA表达率明显高于CAG、CSG组(P0.05);P57KIP2和PCNA均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浸润、临床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P57KIP2蛋白的失活不是一个早期基因事件,随着病变进展PCNA表达逐渐增加,P57KIP2蛋白表达下降和PCNA的表达增高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两者共同检测有助于胃癌恶性程度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流式细胞术分析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细胞凋亡与增殖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典型增生(Dys)和胃癌(GC)病变中,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DNA倍体变化的规律及对疾病发生的可能作用.方法 CSG15例,CAG15例,Dys16例和GC 50例经TUNEL方法标记凋亡细胞和碘化丙啶标记细胞DNA双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和细胞增殖指数(PI)及DNA指数(DI).结果在CSG,CAG,Dys和GC中,AI分别为10.2%,11.9%,18.3%和6.6%.GC的AI显著低于Dys和CAG(P<0.05);PI为14.9%,20.1%,24.6%和31.8%.GC的PI显著地高于其余3组(P<0.05),Dys的PI亦显著高于CSG(P<0.05);AI/PI比值分别为0.65,0.57,0.72和0.22.GC的AI/PI比值显著地低于其余3组(P<0.05).PI与胃癌的浸润深度、转移、分期及DNA倍体类型有关.CSG和CAG的DNA均为二倍体,16例Dys中有4例(25%)为异倍体DNA,50例GC有41例(82%)的DNA为异倍体.异倍体DNA的胃癌,其PI(33.6%)明显增高,而AI/PI(0.19%)却明显低于二倍体胃癌(分别为23.4%和0.35%),P<0.05.AI与PI在CSG和CAG中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52和0.55,P<0.05).但在Dys 和GC中并无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胃癌及癌前病变存在着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的失调,表现为细胞增殖增加和凋亡减少.细胞增殖的显著优势是胃癌形成的细胞动力学特征.异倍体DNA最早出现于不典型增生,而在胃癌时最为显著.异倍体DNA的胃癌有明显高的细胞增殖指数和显著低的凋亡指数与增殖指数比值,提示DNA倍体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诊断胃癌和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胃癌及癌前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 ,以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 方法 经内镜和病理明确诊断的胃癌及癌前病变者共 5 48例 ,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16 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2 0 7例、肠上皮化生 (IM) 71例 ,异型增生(DYS) 4 5例及胃癌 (GC) 6 2例。每例均活检胃窦大小弯、胃角及胃体大小弯共 5块 ,以WS法检测Hp。结果 癌前病变及胃癌Hp感染均较高 ,CAG(4 2 .5 % ) ,IM(76 .1% ) ,DYS(88.9% )和GC(72 .5 % ) ,与CSG(2 3.9%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或P <0 .0 1)。随着年龄增大 ,CAG、IM、DYS和GC逐步增多 ,而且≥ 5 6岁年龄组IM、DYS和GC显著多于≤ 40岁组 (P <0 .0 5 ) ,但CSG则相反。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P <0 .0 5 ) ,从胃窦小弯和大弯、胃角及胃体小弯和大弯顺序 ,Hp感染随着CSG、CAG、IM、DYS和GC病变而增高 ,Hp感染部位也在上移 ,尤其在胃体小弯及大弯 ,IM、DYS和GC的Hp感染显著高于CSC部位 (P <0 0 5 )。结论 Hp感染是导致从胃炎→胃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序列发展的危险因子 ,肠型胃癌和Hp感染密切相关 ,胃镜检查应该多部位取活检作病理及Hp检测 ,尤其是高位  相似文献   

12.
胃粘膜萎缩与肠化的细胞增殖和凋亡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10  
目的研究胃粘膜萎缩和广泛肠化的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定量关系.方法 CSG 14例,CAG11例,CAG+IM 20例,对照5例,分别作HE染色,ISEL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PCNA和bcl-2抗体染色.求各组增殖指数(PI)、凋亡指数(AI)、凋亡增殖比和凋亡强度.结果各组PI和AI分别是:15.4%,24.8%,56.9%和8.4%,5.4%,11.6%,1.9%和1.4%;在CSG,CAG凋亡和增殖呈正相关(r=0.5475和0.5839),CAG凋亡强度最大;CAG+IM PI最高,但凋亡和增殖呈负相关(r=-0.6742),凋亡强度异常低,不足对照组的1/5,CSG的1/10,CAG的1/14.结论 CAG的萎缩可能是过度凋亡所致;CAG+IM则出现凋亡障碍,过度增殖,与异型增生和癌的细胞生物学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与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之间的关系,以探讨Hp的致病及可能致癌机制。方法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94例胃黏膜标本中COX-2、iNOS的表达。结果(1)各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炎症细胞和腺细胞中COX-2阳性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其中以肠上皮化生与异性增生(IM DYS)组最高;且浅表性胃炎(CSG)和IM DYS组Hp阳性者炎症细胞中COX-2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P<0·05)。(2)各研究组和对照组间炎症细胞中iNOS的阳性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以CSG组最高,IM DYS组次之;在CSG和IM DYS组Hp阳性者炎症细胞中iNOS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P<0·05)。(3)中重度CSG炎症细胞中iNOS表达高于轻度CSG(P<0·05)。(4)各研究组胃黏膜中COX-2和iNOS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1)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COX-2、iNOS的过度表达参与Hp的致病过程,并且Hp可能通过上调COX-2的过度表达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进程。(2)COX-2、iNOS的表达在Hp的致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多重耐药蛋白-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多重耐药蛋白(MRP)-1的表达规律.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45例异型增生(Dys)和65例胃癌(GC)组织标本中MRP-1阳性表达情况,RTPCR技术检测MRP-1 mRNA的表达情况.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因素的相关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在CSG→IM→Dys→GC的过程中,MRP-1的表达呈逐步递增趋势,MRP-1的阳性表达率GC组与Dys,IM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43/65 vs 19/45,6/30,P<0.05),GC组MRP-1以及MRP-1 mRNA阳性表达率均高于相应癌旁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66.2% vs 33.3%,63.1% vs 28.9%,P<0.01);MRP-1与MRP-1mRNA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98,P<0.05).结论:胃癌形成过程中,MRP-1与MRP-1mRNA表达逐渐上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9000法染色及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病变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的表达和Hp感染情况。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CAG伴IM)、不典型增生(Bys)及胃癌(GC)中,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随病变发展而逐渐升高,突变型p53在CSG组高于GC组,GC组高于CAG伴IM组(P均〈0.05)。不同胃黏膜病变之间Mdm2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者突变型p53、Mdm2、PCNA阳性表达一般高于Hp阴性者,突变型p53在CAG伴IM组Hp阳性与阴性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CNA和Mdm2在Dys组Hp阳性与阴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GC组中突变型p53、Mdm2、PCNA蛋白表达无相关关系。结论突变型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及Hp感染共同参与胃黏膜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Hp感染与胃癌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洋  李舒 《山东医药》2009,49(1):17-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GC)和癌前病变中p53、ras、c-myc基因表达的关系,以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用美兰和W-S特殊染色方法确定Hp感染,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异型增生(DYS)、GC的Hp感染率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P均〈0.05);p53、ras、c-myc基因在GC、DYS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均〈0.05),p53、ras基因在IM中的表达均高于CAG(P〈0.05);IM中Hp阳性者的p53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0.05),DYS、GC中Hp阳性者p53、ras、c-myc的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P均〈0.05)。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调节p53、ras、c-myc基因的表达而促进G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FGFR-2)的表达及其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0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29例、不典型增生(Dys) 31例及胃癌(GC)5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bFGF,FGFR-2表达状况,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学Warthin-Starry嗜银染色法联合检测胃黏膜H pylori感染情况.结果:CSG组bFGF,FGFR-2的表达显著低于其余三组(IM组:χ~2=4.002,P<0.05;χ~2= 4.163,P<0.05;Dys组:χ~2=15.779,P=0.000;χ~2=15.949,P=0.000;GC组:χ~2=24.110,P= 0.000;χ~2=18.736,P=0.000),IM组的表达低于Dys组及GC组(Dys组:χ~2=4.258,P<0.05;χ~2 =4.212,P<0.05:GC组:χ~2=7.786,P<0.01;χ~2 =4.687,P<0.05),而Dys组与G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H pylori阳性IM及Dys组bFGF,FGFR-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阴性组(IM组:χ~2=10.076,P<0.01;χ~2=7.535,P<0.01;Dys组:χ~2=11.501,P<0.01;χ~2=8.330,P<0.01).H pylori阳性Dys组bFGF,FGFR-2表达显著高于GC组(χ~2= 4.201,P<0.05;χ~2=3.982,P<0.05),H pylori阳性IM组则与GC组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H pylori阴性Dys组及IM组bFGF的表达均显著低于GC组(χ~2=5.736,P<0.05;χ~2=17.113,P= 0.000),H pylori阴性Dys组FGFR-2表达与GC组无显著性差异而IM组的FGFR-2的表达显著低于GC组(χ~2=11.091,P<0.05).结论:H pylori感染引起胃黏膜上皮细胞bFGF及FGFR-2的过度表达可能与H pylori感染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同时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与Fas 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12 h后,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观察各组细胞的凋亡数和凋亡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与Fas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过氧化氢组凋亡细胞数(27.83±2.14)明显高于对照组(2.50±1.05)(P<0.01)和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13.00±2.10)(P<0.01)。过氧化氢组细胞凋亡率(14.17%±0.45%)明显高于对照组(1.55%±0.87%)(P<0.01)和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5.69%±0.38%)(P<0.01)。与过氧化氢组比较,过氧化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Fas mRNA表达明显减少(40.67%±2.16%比94.50%±3.45%,P<0.01),而Bcl-2 mRNA表达明显增加(60.33%±1.75%比23.17%±1.17%,P<0.01)。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拮抗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抗凋亡的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 mRNA表达与下调Fa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与生长抑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对血清及胃黏膜生长抑素(SS)水平的影响,探讨Hp与SS在胃癌(GC)中的关系。[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I组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Ⅱ组为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IM)、轻度至中度不典型增生(ATP);Ⅲ组为GC或重度ATP。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Gimsa染色、ELISA法检测Hp,放免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SS水平和表达的变化。[结果]Ⅰ、Ⅱ、Ⅲ组血清SS水平分别为(62.28±5.97)、(49.63±5.29)(、25.87±2.64)pg/300μ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组内Hp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SS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3组SS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S在Hp感染阳性组的表达逐渐降低,Ⅲ组中的表达远低于Ⅰ、Ⅱ组,且明显低于Hp阴性组(P<0.05)。[结论]SS在胃黏膜癌变过程表达下降,可能是Hp致胃黏膜癌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子,H.pylori、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的关系在胃黏膜癌变发生过程中研究很少。目的:观察H.pylori感染和端粒酶活性以及c-myc、p16基因在胃癌中的关系。方法:通过胃镜活检和外科手术获取171例胃组织标本,快速尿素酶试验和H.pylori培养确定有无H.pylori感染;酶联免疫法检测H.pylori感染患者的血清CagA-IgG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p16基因的表达。结果:胃癌(GC)组端粒酶表达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中、重度肠化(IM)组端粒酶和c-myc表达率显著高于CAG伴轻度IM组(P<0.05);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CAG伴轻度IM组p16表达率显著高于CAG伴中、重度IM、异型增生(Dys)和GC组(P<0.05)。在CAG伴轻、中、重度IM组中,H.pylori阳性组端粒酶活性比阴性组高: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胃癌组端粒酶活性都非常高。在CAG伴中、重度IM、Dys和GC组中,H.pylori阳性亚组c-myc表达显著高于阴性亚组(P<0.01),而在ECAG伴中、重度IM和Dys组中,H.pylori阳性亚组p16基因表达显著低于阴性亚组(P<0.01)。结论:H pylori感染很可能主要通过c-myc基因的激活和p16基因的失活以及其他基因的变化来诱导CAG伴中、重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