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陷窝蛋白-1作为陷窝的标志蛋白,通过其脚手架结构域寡聚许多细胞信号转导分子,参与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也通过不同的途径调控脑缺血后炎症反应。文章对近年来陷窝蛋白-1与缺血性卒中后炎性反应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重点讨论其炎症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是一种CC亚族的趋化因子蛋白,它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发挥多种的生物学效应。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在血管细胞的分布及其生理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利用高胆固醇饮食 (2 % )并免疫损伤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 ,评价不同剂量阿司匹林 (aspirin)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 40只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小剂量 (4mg·kg- 1·d- 1)、中剂量 (12mg·kg- 1·d- 1)、大剂量 (2 0mg·kg- 1·d- 1)和高胆固醇四组 ,另设正常对照组 ,每组各 10只。测定指标包括 0、2、12周时的血脂和 12周时的血清C反应蛋白 (CRP)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 1(MCP 1)以及主动脉斑块 /内膜面积比、内 /中膜厚度比和斑块脂质含量。结果 阿司匹林小、中、大剂量组与高胆固醇组相比 ,斑块 /内膜面积比分别减少 2 0 9%、43 9%和 42 8% ,内 /中膜厚度比分别减少 49 0 %、67 1%和 69 0 % ,斑块脂质含量分别减少 2 8 8%、3 5 0 %和 48 6% (P <0 0 5~ 0 0 1) ;CRP和MCP 1也显著降低 (P均 <0 0 1)。三个治疗组间比较 ,各指标在大剂量组显著低于小剂量组 (P <0 0 5~ 0 0 1) ,但大、中剂量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阿司匹林呈剂量相关地通过抗炎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效应以中剂量 (12mg·kg- 1·d- 1)为佳  相似文献   

4.
张红明  李晓燕  何作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6):410-412,416,482
目的探讨Apo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FIZZ1表达情况及其对平滑肌细胞清道夫受体A(SR-A)表达的影响.方法C57BL/6J ApoE基因敲除鼠及C57BL/6J野生型小鼠各9只,分别喂养高脂饲料及普通饲料,24周后处死小鼠,石蜡包埋血管后做连续切片,行HE染色及FIZZ1免疫组化.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以及终浓度分别为3×10-6mmol/L、9×10-6mmol/L、2.7×10-5mmol/L的FIZZ1刺激培养的平滑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确认SR-A表达后,流式细胞术检测FIZZ1对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的影响.结果ApoE基因敲除鼠高脂饲养24周后,主动脉根部明显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可见FIZZ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明显表达,同龄野生型C57BL/6J鼠正常血管壁内,未见FIZZ1表达,重组FIZZ1能明显促进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C57BL/6J野生型小鼠正常血管不表达FIZZ1,C57BL/6JApo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斑块表达FIZZ1,FIZZ1促进ox-LDL诱导的平滑肌细胞SR-A表达,提示FIZZ1可能在ApoE基因敲除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昼夜节律基因脑肌类芳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Bmal1)过表达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2只血管平滑肌细胞特异性Bmal1转基因的SM-Bmal1-TG/ApoE-/-小鼠和12只ApoE-/-小鼠均予以高脂饮食,行颈总动脉CAST套管结扎术使小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喂养11周后处死动物,取出颈总动脉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poE-/-组相比,SM-Bmal1-TG/ApoE-/-组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Bmal1-TG/ApoE-/-组小鼠颈总动脉斑块减少约25%,内膜增厚不明显。与ApoE-/-组相比,SM-Bmal1-TG/A...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 ,其致死率位居前列。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 1在 AS形成中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MCP- 1在与 AS相关的三种细胞中的表达及其除趋化外的作用 ,为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阐明提供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细胞质膜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动脉粥样硬化敏感C57BL/6J小鼠24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动脉粥样硬化病灶面积和主动脉内膜和中膜厚度;电镜观察小凹在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血管壁小凹蛋白1变化情况。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主动脉病变区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存在有小凹结构,但排列稀疏,与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相比明显减少,泡沫样改变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未见明显小凹结构的存在。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观察到,高脂组血管壁的小凹蛋白1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维持细胞内胆固醇平衡的重要结构小凹,小凹蛋白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明显受损,可能是血管平滑肌细胞胆固醇逆转运障碍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通过分裂和融合维持线粒体网络的动态平衡并为细胞提供能量,多种因素诱导下引发的线粒体动力学失衡,尤其是线粒体分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进展密切相关。而动力相关蛋白1(Drp1)是介导线粒体分裂的最关键蛋白,Drp1在AS中表达增加与内皮细胞衰老、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及向成骨样细胞转化、巨噬细胞参与的胆固醇外流及炎症反应等AS相关病理因素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程。此外,Drp1的抑制剂及部分中药提取物被证明依赖于Drp1途径减缓AS进程。现就Drp1的结构与活性调控、其在AS进展中的关键作用及靶向Drp1治疗AS的研究现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黄晓真  张梅  张运  王荣 《山东医药》2003,43(28):27-28
20 0 1~ 2 0 0 2年 ,我们采用卡维地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80例 ,并用超声密度定量技术 ( AD)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粥样斑块组织的变化。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40例 ,女 1 0例 ,年龄 ( 5 5 .4± 2 0 )岁。其中冠心病 1 2例 ,高血压 33例 ,脑血管病5例。入选条件 :1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和股动脉中任一条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 IMT)≥ 1 2 mm;2按NYHA标准 ,心功能 ~ 级。排除标准 ;1急性心脑血管病 2个月内 ;2肝肾及其他脏器的严重疾病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低于 60次 /min;4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 ,低血…  相似文献   

10.
缺氧诱导因子-1是一种分布和作用都很广泛的细胞转录因子,是唯一特异性缺氧条件下发挥活性的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是缺氧诱导因子-1的氧调节亚单位,决定了缺氧诱导因子-1的活性。研究表明缺氧诱导因子-1α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易损斑块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2~4倍,在血管病变过程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起了重要作用.MCP-1是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亚家族中的一员,MCP-1在生理情况下呈低水平表达,糖尿病时在高血糖、蛋白非酶糖化产物、血管紧张素Ⅱ、氧化应激、炎症等刺激因素影响下表达明显上调.MCP-1可促使外周血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趋化并迁移至内皮下,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病理过程.本文就糖尿病时MCP-1表达上调的因素、MCP-1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干预治疗对MCP-1的影响作一综述,进一步认识MCP-1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陷窝蛋白是陷窝的主要组成蛋白,也是实现其生理功能的重要蛋白。陷窝蛋白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陷窝既参与了细胞的脂肪摄取、胞吞和胞饮等基本生理过程,也对细胞的信号转导以及大分子物质的转运和通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陷窝蛋白的分子构成和生物化学功能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陷窝及其主要成分陷窝蛋白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就陷窝蛋白在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局部狭窄远心端低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从而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颈总动脉局部狭窄动物模型,数值模拟局部狭窄远心端流场以及剪切应力分布,HE染色观察局部狭窄远心端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病变处的表达。结果在局部狭窄远心端形成低剪切应力区域(0~0.3 Pa),并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明显的内膜增生形成(对照组为8±3μm,处理组4周为38.5±12.7μm,8周为95.3±19.6μm)。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病变中有大量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对照侧血管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并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在低剪切应力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慢性增殖性炎症过程,也是对血管损伤的反应和修复过程。高迁移率蛋白1作为一种重要的晚期炎症介质,参与多种炎性疾病的发生发展。Toll样受体是最重要的先天免疫系统的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微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高迁移率蛋白1可能通过Toll样受体激活炎性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迁移率族蛋白B1这一传统的非组DNA结合蛋白,与染色体的稳定性有关,并参与了细胞的转录等。近年研究发现,胞外高迁移率族蛋白1具有致炎细胞因子作用。胞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可通过活化细胞的主动分泌和坏死细胞的被动释放进入胞外,与细胞表面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等配体结合后引发信号转导,诱导其他炎症介质的产生,扩大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从炎症始发到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的各个时期,高迁移率族蛋白B1均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动态粥样硬化病变发展过程中,斑块表面破裂并发血栓形成是极常见的。斑块破裂的危险性取决于斑块的组成成分,往往是巨噬细胞丰富、纤维帽薄、脂质池大的斑块容易破裂。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与病变好发区内皮表现粘附分子结合在趋化因子作用下,迁入内膜,然后转化为巨噬细胞,进而经特异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蓄积脂质,转变成泡沫细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即脂纹。此时的巨噬细胞不仅形态上变为泡沫细胞,而且新增许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立克  王淑兰 《山东医药》2009,49(36):18-20
目的观察比较芝麻素和阿托伐他汀对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及主动脉壁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芝麻素在预防和治疗AS中的作用。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芝麻素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阳性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给药8周后测定各组0、5和8周末LDL-C水平;实验结束时取主动脉,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和血管壁斑块组织的变化,定量分析血管VCAM-1表达强度变化。结果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芝麻素组和阿托伐他汀组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主动脉病理改变和血管壁斑块组织免疫着色明显减轻(P〈0.01),主动脉壁VCAM-1表达水平分别下调27.59%和45.97%。与阿托伐他汀比较,芝麻素明显减轻主动脉中膜的厚度(P〈0.01)。结论芝麻素具有降低血脂、防治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是多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有关其发病确切机制众说纷纭,本文对目前研究热门的免疫学说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免疫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钙化与易损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认为,易损斑块表面形态学的改变是冠脉栓塞形成的重要机制,其组织病理学形态分为:斑块破裂、斑块侵蚀、钙化结节,在与血栓相关的猝死病例中,分别占60%、30%~35%、2%~7%[1,2]。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钙化在斑块破裂中的作用,虽然仍没有完全阐明,但已日益受到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 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