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脑梗死大小,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2 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linalneurologic functional default scoring,CNF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进行CT/MRI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在CRP异常组中,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及白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42例61.76%23例43.40%,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正常组高(32例65.30%17例34.69%).异常的CRP组中有较高的CNFDS评分[CNFDS中位数18(6~35)11(6~28),P=0.0001,曼-惠特尼u检验]及严重的预后.结论CRP水平是反映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Lp—PLA2、CRP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组血清Lp—PLA2、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病情程度加重,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内膜正常组,以及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Lp—PLA2、CRP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CRP水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稳定性,可作为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对脑梗死患者预后判定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有很高的判定价值,但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判定是否有同样的价值目前尚无定论。目的:探讨和比较CRP和纤维蛋白原(fibinogen,FIB)对脑梗死预后判定的价值。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全部患者均来自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94例脑梗死患者,男58例,女36例,平均年龄(58&;#177;11)岁。干预: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空腹状态下血浆中CRP和FIB水平.试剂盒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发病后3d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访3个月统计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率、病死率。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病死率。结果:根据血中CRP水平,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高CRP组和低CRP组;根据血中FIB水平,将脑梗死患者分为高FIB组和低FIB组。高CRP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8.12&;#177;8.96)分,残疾率74%(40/54),病死率20%(11/54);低CRP组分别为(10.52&;#177;4.42)分,38%(15/40).5%(2/40)。高CRP组显著高于低CRP组(t=3.82,r=12.66,4.56,P&;lt;0.001)。高FIB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7.69&;#177;5.12)分,残疾率70%(35/50);低FIB组分别为(14.32&;#177;4.65)分,45%(20/44),高FIB组显著高于低FIB组(t=2.19.r=7.1,P&;lt;0.001),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CRP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病死率存在明显相关性(r=0.742.0.812,0.681);FIB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669,0.613),但与病死率却无明显相关性(r=0.317)。与FIB相比,CRP能更准确地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结论:CRP和FIB可作为脑梗死预后判定指标之一,在脑梗死预后判定方面CRP优于FIB。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脂联素(APN),白细胞介素-18(IL-18)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40例(A组),脑梗死无糖尿病患者40例(B组),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性质.同时测定血液中APN、IL-18及CRP的浓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患者36例(90%)有颈动脉斑块,4例(10%)无斑块;其中易损斑块28例(70%),非易损斑块8例(20%).B组患者26例(65%)有颈动脉斑块,14例(35%)无斑块;其中易损斑块16例(61.4%),非易损斑块10例(38.6%).A组患者脂联素浓度(5.22±1.79)mg/L较B组(7.24±2.31)mg/L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A组IL-18的浓度(213.5±25.24)μg/L及CRP的水平(5.42±2.14)mg/L较B组(187.86±23.13)μg/L及(3.57±1.12)mg/L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5.72、3.551,P均<0.05).结论 APN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保护因素.IL-18及CRP水平的升高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及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梁江红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4):2444-244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等亚组,比较各亚组间血浆脂联素水平,同时与5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①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5.7±1.8mg/L)低于正常对照者(8.8±2.4 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75.5%、65.1%、36.8%)均高于正常对照者(28.0%、20.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有斑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5.2±1.2mg/L)低于无斑块组(7.0±1.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浆脂联素水平(4.6±0.9mg/L)低于稳定斑块组(5.5±1.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低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卒中与C反应蛋白(CRP)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将106例首次发病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28例和非进展组78例,同时选择同期28例病房内非卒中,且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超声学特征及斑块形态,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患者,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3组CRP水平。结果发病72h时,进展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r-I~)评分明显高于非进展组;进展组斑块发生以不稳定斑块为主,而非进展组斑块发生以稳定斑块为主;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进展组升高幅度显著大于非进展组;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患者升高幅度显著大于稳定斑块患者。结论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CRP水平升高和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斑块患者90例,根据有无合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55例、非脑梗死组35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斑块超声造影,根据脑梗死体积将脑梗死组分为大体积和中小体积脑梗死组。检测比较各组斑块厚度、斑块造影峰值强度(PI)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积脑梗死组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均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存在线性关系。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PI和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有关,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84例经CT、MB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8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和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84例脑梗死患者中,58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68.3%;非脑梗死组84例中有30例,发生率35.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梗死组60岁以上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22例,无粥样斑块者25例;60岁以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8例,无粥样斑块者29例,60岁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年龄越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越高。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1.
钱巍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350-135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表现特点,研究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良Crouse积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收治的经CT或MRI确诊为首发ACI老年患者(ACI组)153例,同期体检健康老年患者(对照组)140例,两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及血清指标CRP检测。结果 ACI组153例,检出斑块人数140例,检出率91.5%,斑块总数954个;对照组140例,检出斑块人数98例,检出率70%,斑块总数378个,ACI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170,P0.05)。ACI组斑块形态不规则回声斑块较对照组增多(χ~2=32.270,P0.05)。ACI组斑块形态主要以混合回声及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主要以均质回声及高规则斑块为主,ACI组溃疡斑较对照组也增多(χ~2=343.180,P0.05)。ACI组血清CRP水平及改良Crouse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520,P0.05)。ACI患者中的NIHSS≤7分组及NIHSS7分组血清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450,P0.05)。结论 ACI患者不规则斑块及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均增多,溃疡斑发生率较高,斑块积分及血清CRP增高。随着NIHSS评分增高,ACI患者斑块积分及hs-CRP水平也会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1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均采用散射浊度法测定血清CRP水平,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对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阳性78例,阳性率为68.42%,对照组血清CRP均阴性。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为(6.51±1.95)mg·-1,对照组血清CRP水平为(1.62±0.87)mg·L-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水平随NDS评分的下降而增高,脑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预后关系密切,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而血清CRP水平越低则其预后越好。CRP可作为监测及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降低血清CRP水平有助于减低脑梗死发生率及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值,分为CRP正常组31例(A组)及CRP异常组29例(B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于入院时及治疗21d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入院时ND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21d后,NDS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对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与脑卒中后抑郁的关系,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共98例,男53例,女45例,年龄42~79岁,平均56.7岁,其中脑梗死49例,脑出血4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病程3~40h。应用TurboxR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芬兰)以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含量;并采用十七项版本的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分别于入院后2,3,4周进行评定。并按照患者评分情况分入无抑郁症组(3次评分均≤17分)、轻度抑郁症组(任何一次24&;gt;评分&;gt;17分)、重度抑郁症组(任何一次评分≥24分者)。并选取同期正常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HAMD评分均在17分以下,其血清CRP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脑卒中组急性期抑郁障碍发病率为51%(50/98),但无抑郁症组患者其HAMD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t=2.055,P=0.043)。脑卒中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增高,无抑郁症组(6.51&;#177;3.44)mg/L、轻抑郁症组(14.66&;#177;414)mg/L及重抑郁症组(19.35&;#177;4.52)mg/L与正常对照组(6.51&;#177;3.44)mg/L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分别t=3.025,P=0.026;t=11.260,P=0.000;t=16.432,P=0.000)。随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增加,HAMD评分逐渐增高,血清CRP含量增高程度更明显,轻抑郁症组及重抑郁症组与无抑郁症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分别t=2.125,P=0.040;t=7.221,P=0.000),重抑郁症组与轻抑郁症组相比,差异亦有显著意义(t=5.010,P=0.006)。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预期因子。  相似文献   

16.
魏亚芬  殷萍  张宇  刘群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1):1021-1023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程度、斑块稳定性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416例,经颈动脉彩超确诊的颈动脉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患者284例,非IMT增厚患者132例;284例IMT增厚患者根据颈动脉斑块状态分为管壁增厚组、硬斑块组、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416例患者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组和大面积脑梗死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统计学分析IMT增厚组与非IMT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不同面积腩梗死组之间CRP浓度的差别.结果 IMT增厚组较非IMT增厚组CRP浓度增高;不稳定性斑块组较稳定性斑块组CRP浓度增高;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加,CRP浓度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浓度与AS程度、斑块稳定性及脑梗死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与踝肱指数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和260名健康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使用多普勒超声仪测量踝肱指数,并分析踝肱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236例观察组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3例(77.5%),对照组为60例(23.1%),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22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9.3%;对照组有 6例踝肱指数异常,发生率为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正常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患者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增厚组(P <0.05),颈动脉内膜不稳定斑块组踝肱指数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踝肱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明显相关(OR 分别为1.118、0.054,P 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踝肱指数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卒中的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5例患者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其中脑梗死41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0例(脑出血组),腔隙性梗死33例(脑隙性梗死组)及非脑卒中41例(对照组).结果:(1)脑卒中患者CRP阳性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0.01);其中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CRP水平高(P<0.05),脑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水平高(P<0.05),而腔隙性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清CRP升高提示病情严重且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Essen卒中风险评分,利用高分辨MR黑血序列及CE-T1WI比较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一周内行颈动脉3D-TOF成像、高分辨MRI黑血序列及CE-T1WI成像,其中低风险组25例,高风险组16例,并对脑梗死的责任颈动脉进行影像分析,比较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及成分的差异。结果 (1)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患者再发脑梗死、年龄、糖尿病、吸烟及周围血管病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低风险组及高风险组患者的标准化管壁指数、管腔直径、管壁厚度及管腔狭窄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高风险组斑块内纤维帽破裂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脂质坏死核心(lipid-rich necrotic core,LRNC)发生率及管腔狭窄率50%发生率、LRNC面积、LRNC指数及出血面积、出血指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存在差异,利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结合高分辨MRI可以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度进行分层,对具有再发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脑卒中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