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年来对187的保留灌肠病人行注射器缓慢灌注法保留灌肠与静脉输液式滴入法保留灌肠结果对比观察,药液由静脉输波式滴入法进入直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高于注射器缓慢灌注法.前者在单位时间内使小剂量灌肠液缓慢弥散到胸腔内,与肠粘膜广泛接触,又降低了流入肛管的速度、压力,患者易于耐受,灌肠液在肠腔内保存时间增加,药物得以充分吸收,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液式保留灌肠中药物灌注速度对体内保留时间的影响,来探寻最适宜的灌肠速度,更好地指导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每组均选用相同的药方、灌肠方法、插管深度、温度,将100 mL药液以A组10 min、B组15 min、C组20 min匀速滴完,观察3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结果:3组比较B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χ2=7.67,P0.01),临床疗效优于A、C组(χ2=4.13,P0.05)。结论:采用以15 min匀速滴注100 mL药液的输液式保留灌肠速度可提高灌肠效果,延长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护理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放射性肠炎且需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采用点滴式保留灌肠法,观察两组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灌肠液是否外溢、临床疗效及灌肠过程中患者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灌肠液保留时间长(P<0.01),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P<0.01),临床疗效及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点滴保留灌肠法可以提高灌肠效果,减轻患者在灌肠中的不适,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物的肠内保留时间,提高治疗及护理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于每晚灌肠前先用开塞露排便,再用注射器接吸痰管(代肛管)方法,灌肠后不断改变体位,观察其疗效及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用于盆腔炎病人保留灌肠的效果。方法对我科86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普通的肛管、灌肠袋进行灌肠,观察组采用12号一次性吸痰管和50ml注射器灌肠。结果观察组药液在直、结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保留灌肠,可减轻患者不适,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长,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比较两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物外溢情况、患者满意度、临床效果。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100%,对照组60%;治愈率:实验组80%,对照组16.7%。结论输液式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法对耍幼儿腹泻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清洁灌肠后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思密达灌肠液保留灌肠,观察两组灌肠后大便首次排出时间及临床疗效.结论 清洁灌肠后保留灌肠有助于延长灌肠液在婴幼儿肠道内停留时间,促进药物吸收对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改进灌肠方法治疗肠道疾病的护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对肠道疾病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80例肠道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取一次性吸痰管,插管深度20~22 cm,50m l一次性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并抬高臀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提高。结论改进保留灌肠方法可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提高护理效果,患者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9.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solitis,UC)是利用肠黏膜直接吸收药物,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采用传统的灌肠方法,患者耐受性差,疗效欠佳,其主要原因为肠腔有积粪、肛管的插入深度不够、肠黏膜的吸收面积相对较小等,最终导致药物在肠腔内保留时间短,使疗效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其疗效更加显著,考虑到灌肠液在肠内保留时间、肠腔环境、病变部位及灌肠后的体位均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因此,我们对传统的灌肠方法进行了改进,在保留灌肠之前先进行清洁灌肠,然后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药物灌人后的体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霞 《中国乡村医生》2010,(20):204-205
目的:进行保留灌肠操作中护理体会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保留灌肠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使用一次性灌肠桶法进行,实验组应用一次性50~100W一次性注射器接保留灌肠管将药液自肛门缓慢推注。结果:药液在体内保存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治愈率97%、舒适度满意度100%,对照组为73%、65%,药液外溢对照组高于实验组。结论:改进后保留灌肠法注重患者身心感受,将整体护理贯穿于操作过程始终,取得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提高了治愈率,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延长中药液在肠内的存留时间,减少药液外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要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40例,传统组40例。传统组采用一次性灌肠袋盛装中药液连接12号肛管,按传统要求插入肠内15cm-20cm进行保留灌肠;改良组采用注射器抽取中药液后连接12号吸痰管插入肠内30cm进行保留灌肠。观察记录2组灌肠后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药液外溢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传统组比较,改良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能够使中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保留灌肠延长拔管时间对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保留灌肠后延长拔管时间的效果。方法:将80例保留灌肠患者按灌肠治疗先后顺号,奇数为实验组,采用延长拔管时间。方法:偶数为传统组,采用传统拔管方法。观察两组保留灌肠后药液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患者产生便意感程度和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平均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灌肠后产生便意感程度较传统组轻(P<0.05),疗效较传统组显著(P<0.05)。结论:保留灌肠延长拔管时间能使药液保留时间延长,减轻便意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19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的中药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于每晚灌肠前先用开塞露排便,再用注射器接吸痰管(代肛管)方法,灌肠后不断改变体位,观察其疗效及护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的时间延长(P<0.01),灌肠药液外溢减少(P<0.01),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改良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保留灌肠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以来,保留灌肠幸均采用教科书[1]所规定的方法(以下称传统法),用细肛管插入直肠15cm,松开肛管上止血钳,用注射器缓慢插入药液,注毕夹管,取下注射器再吸取溶液,松开止血钳后再灌注,如此反复,直至药液推注完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保留灌肠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需保留灌肠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使用传统保留灌肠法,实验组应用输液式保留灌肠法。结果: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药液外溢高于实验组;实验组满意度、治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液式保留灌肠法,能够使药液在肠内存留时间延长,药液外溢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效果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有效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效果的保留灌肠方法.方法:将改良式保留灌肠法运用于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果:痊愈72例,好转4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结论:通过采取维持灌肠液温度的恒定、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减少对肠道的机械性刺激、变换灌肠后的卧床体位等措施,可有效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改进不保留灌肠法治疗便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最佳的 ,及时有效的治疗便秘的灌肠方式。方法 :对 16 0例需灌肠的便秘患者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4 0例 ,A组 :采用传统的大量浅插不保留灌肠法。B组 :采用改进的大量深插不保留灌肠法 ,小号灌肠筒与带有玻璃滴管的硅胶管相连 ,下接 2 0号肛管 ,插入肛门深度为 13~ 18cm ,保留灌肠时间为 15min左右。C组 :采用传统的小量浅插不保留灌肠法。D组 :采用改进的小量深插不保留灌肠法 :用注射器抽吸开塞露 10 0~ 12 0mL灌肠液后 ,连接 14号导尿管 ,插入肛门深度为 18~ 2 0cm ,抬高臀部 10cm ,注液时间为 15min左右。结果 :改进后的深插不保留灌肠法 (B、D组 )不适反应明显减少 ,灌肠效果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 (A、C组 )比较均P <0 0 1。结论 :改进后的灌肠法明显减少了不适反应 ,提高了通便疗效 ,尤以小量深插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改良式灌肠方法(一次性50ml注射器接一次性使用吸痰管抽吸开塞露)给病人灌肠并与传统灌肠方法比较。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式灌肠方法和传统灌肠方法灌肠。结果观察组灌肠时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较长,减轻了病人灌肠后强烈排便感,灌肠液外流现象明显降低,灌肠后排便效果好。结论改良式灌肠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侠  姚雪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27-728
目的观察一次性注射器法在小儿小量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需采用小量保留灌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法保留灌肠,传统组采用传统肛管法。结果观察组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法操作简便,用物简单,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少,患儿家长易配合,护士工作量大大减轻,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慢性细菌性痢疾随机分为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组(观察组)和普通治疗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及酸中毒,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黄连素保留灌肠:先用温生理盐水200毫升清洁灌肠,然后用黄连素100 mg加生理盐水10~20毫升用20毫升注射器吸入,患儿取侧卧位从肛门处插入12号肛管,插入深度10~12厘米,接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推入后再灌注5~1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利药物完全到达肠腔,反折导管拔出.适当抬高惠儿臀部,使药液保留20~30分钟,2次/日,3~5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8.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 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疗效好,副作用轻,病人痛苦少,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