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与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测量22个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WSS比值、剪应力集中指数(SCI),同时在DSA上测量动脉瘤的二维参数(最大瘤颈、最小瘤颈、动脉瘤高度、动脉瘤横径、载瘤动脉直径、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动脉瘤角度),比较并分析颅内动脉瘤形态指标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最小瘤颈/载瘤动脉直径与动脉瘤WSS、WSS比值均呈正相关(r动脉瘤WSS=0.565、0.481,rWSS比值=0.461、0.454,均P<0.05),动脉瘤角度与SCI呈正相关(r=0.452,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逐步回归方程如下:动脉瘤WSS=-55.99+88.99ratio1(P=0.006),WSS比值=0.048+0.264ratio1(P=0.031),SCI=-0.691+0.097angle(P=0.035);式中ratio1为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angle为动脉瘤角度。按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分为<1组、1~2组、>2组,3组动脉瘤WSS、WSS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2组均明显高于<1组、1~2组(均P<0.05);瘤颈/载瘤动脉直径较大的动脉瘤,其WSS较高,反之较低。按载瘤动脉角度分为<135°组、≥135°组,两组SC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是由动脉瘤形态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所决定,WSS与最大瘤颈/载瘤动脉直径有关,SCI与动脉瘤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对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绘图软件虚拟建立宽颈和窄颈的弯曲管侧壁型动脉瘤三维模型.采用脉动流对不同动脉瘤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虚拟植入血流转向装置于载瘤动脉内并覆盖瘤颈.应用Fluent软件计算,比较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前后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瘤动力学变化.结果 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后窄颈与宽颈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均发生显著变化.窄颈动脉瘤瘤颈远侧壁的速度峰值与壁面剪应力在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后均有显著;宽颈动脉瘤中表现出同样的趋势,但下降幅度低于窄颈动脉瘤.结论 数值模拟研究证实低孔率血流转向装置显著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对防止动脉瘤出血或再出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犬颈动脉囊性动脉瘤模型的构建,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生机制及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将30只土狗随机分成两组(A、B组),雌性实验犬构成比为50%的A1、A2组和雌性实验犬构成比为33.3%的B1、B2组.将30只成年土狗的颈外静脉嫁接于双侧颈总动脉缺损处,制作颈动脉囊性动脉瘤60枚.术后连续8 wDSA检查动脉瘤的大小、造影剂滞留时间和瘤颈宽度等有无变化,分析此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30只实验犬在双侧颈动脉最终成功制作囊性动脉瘤58枚,成功率为96.7%,平均瘤颈宽度为(5.7±0.7)mm,平均瘤腔直径为(7.9±0.8) mm,术后实验动物均健康成活,无明显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采用犬的双侧颈外静脉节段嫁接于双侧颈总动脉端侧吻合的方式建立犬动脉瘤模型成功率较高,也可方便开展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实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顶端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顶端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动脉瘤生长、破裂的可能机制。 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结合顶端动脉瘤的医学影像,对动脉瘤内血液流动行 数值模拟。 结果:脉动状态下每个心动周期里,在0~0.4 s内速度变化最剧烈,在动脉分叉处形成涡运动。通过瘤颈进入动脉瘤内时,血流速度骤减,在动脉瘤中央形成涡,速度逐渐减小并可能静止。瘤顶血流速度很小甚至静止。 结论:顶端动脉瘤血流动力过程复杂,血管分叉处涡运动剧烈;瘤颈速度在0~0.5 s内剧烈变化,受到血流的冲击瘤颈扩大使瘤生长;破裂主要在瘤顶,但是瘤顶速度很小甚至静止,瘤壁在血流冲击下的振荡是破裂的因素之一。速度是危险因子之一,0~0.5 s是危险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镜像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颅内镜像动脉瘤46例92枚动脉瘤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资料,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收集动脉瘤15个形态学参数和5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动脉瘤与未破裂动脉瘤各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各参数预测动脉瘤破裂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阈值。结果 破裂组动脉瘤形状不规则、子囊形成发生率多于未破裂组,最大径、高度、宽度、最大深度、瓶颈因子(bottle neck factor, BNF)、纵横比(aspect ratio, AR)、尺寸比(size ratio, SR)、高宽比(height/width, H/W)、深宽比(Hmax/width, Hmax/W)大于未破裂组,平均壁面剪切力、标准化壁面剪切力小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位于分叉部、瘤颈宽度、载瘤动脉直径(diameter of ...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头颅CT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形态学参数与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颈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颈内动脉瘤是否发生破裂分为破裂组(n=32)和未破裂组(n=50)。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危险因素对颈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动脉瘤数目、瘤体宽度、瘤体垂直高度、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的表面平均压力(PA)、标准化PA、最大压力(PM)、标准化PM、平均壁面剪切力(WSSA)、标准化WSSA、壁面剪切力最大值(WSSM)与颈内动脉瘤破裂无关(P>0.05),动脉瘤的最长径、动脉瘤的体颈比值(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标准化WSSM(NWSSM)、剪切力震荡指数(OSI)、低剪切力面积比值、平均壁面剪切梯度与颈内动脉瘤破裂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R、动脉瘤体宽径/瘤颈宽径比值、NWSSM、OSI均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9.
Hu XZ  Xiong J  Luan SL  Guo W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963-2966
目的 探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胸主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型在胸主动脉瘤生长、破裂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用Mimics软件读取患者CT血管造影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DICOM)数据,重建三维个体化胸主动脉瘤模型,假设动脉血流为层流、不可压缩、牛顿流体,入口血液流速随时间周期性变化,应用有限体积法FLUENT软件进行非定常血流数值模拟,分析与动脉瘤生长、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数值结果得到胸主动脉瘤在心动周期不同时刻的血流速度及壁切应力分布.收缩期近端瘤颈的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扩张的动脉瘤体的血流速度,射血进入动脉瘤,冲击动脉瘤体近端的外侧壁.动脉瘤内的射血峰值瞬时流线显示血流冲击动脉瘤壁,瘤体内观察到呈右手螺旋的涡流.高切应力分布于近、远端瘤颈以及血流直接冲击动脉瘤壁的位置,瘤体呈大范围的的低切应力分布.结论 重建的个体化胸主动脉瘤模型,用于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可分析胸主动脉瘤生长、破裂机制.  相似文献   

10.
裘天仑 《浙江医学》2019,41(19):2049-2053,207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形态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和相应的病理表现。方法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比较71个动脉瘤中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的壁面剪应力(WSS)及其与载瘤动脉的比值,以及窄颈动脉瘤和宽颈动脉瘤中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WSS,并对处于不同WSS的动脉瘤壁作病理学分析。结果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有更大的低WSS区域(LSA)(P<0.05),更小的平均WSS(MWSS)比值(P<0.05)。在宽颈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比未破裂动脉瘤有更大的最高WSS(HWSS)比值(P<0.05);在窄颈动脉瘤中破裂动脉瘤比未破裂动脉瘤有更大的LSA(P<0.05),更小的MWSS比值(P<0.05)。高、低WSS的动脉瘤壁有不同的病理学表现。结论相对于单纯计算WSS的大小,WSS比值是一个更可靠的破裂指标。不同结构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原因不一致:宽颈动脉瘤中HWSS是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原因;窄颈动脉瘤中低WSS是动脉瘤破裂的指征。不同WSS的动脉瘤壁有不同的病理学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相关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造影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39枚,其中破裂动脉瘤28枚,未破裂动脉瘤11枚。重建三维脑血管造影影像获得动脉瘤模型,测量其形态学参数,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析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破裂组瘤高/颈宽比(AR)为1.233±0.483,高于未破裂组(0.832±0.252,P=0.002);破裂组标准化壁面切应力(WSS)为0.545±0.259,低于未破裂组(0.761±0.216,P=0.015);破裂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LSA)为(11.669±16.041)%,高于未破裂组[(1.236±2.212)%,P=0.040]。其余指标,包括瘤体/载瘤血管直径比(SR)和剪切震荡指数(OS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AR值、低WSS和高LSA可能是影响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引发颅内出血继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它们的主要治疗手段是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两种方法,此两种方法术前皆需明确瘤体大小、形态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等的关系。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整体显示有着绝对优势,而展示载瘤动脉、瘤颈与瘤体形态等解剖学关系尚需依靠灵活的影像学技术及技巧,这对提高DSA检查效率,争取病人的救治时间和确定治疗方案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就我们积累的部分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脑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评估和预测动脉瘤破裂风险,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方法经CT及CTA检查确诊脑动脉瘤患者78例,其中分为A组(动脉瘤破裂组)45例,B组(动脉瘤未破裂组)33例,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关病史等情况以及CTA测量的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62,P=0.033),其中女性更容易破裂;年龄分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84);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4,P=0.003);高血脂病史比较,表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3,P=0.243)。两组患者在动脉瘤瘤颈宽度、瘤体高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瘤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AR)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78, P=0.003);两组动脉瘤瘤体高度和载瘤动脉长轴的角度值(A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2, P=0.002)。结论女性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更容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很可能是破裂的重要诱因;CTA影像提示瘤体高度和瘤颈宽度比值及动脉瘤生长角度AN很可能是临床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 (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探讨其临床疗效及相关问题 ,同时对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方法 :1 8例 2 0个颅内动脉瘤均采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 ,在术前分别行 DSA及旋转 DSA检查 ,同时对两种检查方式进行对照 ,并将旋转 DSA的最佳工作图像应用于手术中。结果 :本组无 1例死亡。 2 0个动脉瘤中 1 8个 (90 % )完全栓塞 ,2个 (1 0 % )不全栓塞。 2 0个动脉瘤常规 DSA检查 :3个 (3 /2 0 )动脉瘤的形状、大小显示不清 ,7个 (7/2 0 )动脉瘤的瘤颈以及与载瘤动脉、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不清。而通过旋转 DSA检查 :2 0个动脉瘤形状、大小均清楚显示。1 9个 (1 9/2 0 )动脉瘤的瘤颈及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清楚显示 ,1个 (1 /2 0 )动脉瘤 (<3 mm)的瘤颈不能清楚显示。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 ,旋转DSA在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动脉瘤颈的清晰度方面均优于常规 DSA检查。结论 :旋转 DSA技术可更好、更准确地分析动脉瘤的构筑 ,特别是瘤颈 ,有助于术者选择最佳角度的工作图像、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及恰当的治疗方案。使用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瘤体长度(4.95±4.80)mm,平均瘤颈宽度(3.55±3.10)mm,平均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瘤体长度(2.75±2.65)mm,平均瘤颈宽度(2.85±1.90)mm,平均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3.35 mm和1.135;瘤颈宽度<3.3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 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 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 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在3D-DSA容积图像上(volume rendering,VR)和常规2D-DSA平面图像上的形态学诊断差异.方法 在三维和两维图像上分别测量了45个颅内动脉瘤的最长径、横径和瘤颈宽度,并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比较两种成像技术的各项测量结果.结果 3D-DSA容积图像上所测量的颅内动脉瘤大小比2D-DSA平面图像要大,特别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和直径小于10 mm的颅内动脉瘤.结论 3D-DSA图像上所测得的各项数据平均值都较2D-DSA为大.45例动脉瘤中,3D-DSA图像上有38例(84%)最长径大于2D-DSA,37例(82%)最大横径大于2D-DSA,41例(91%)瘤颈宽度大于2D-DSA.直径<5 mm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4)和瘤颈宽度(P=0.015)存在明显差别;直径>10 mm的动脉瘤各项测量结果不存在差异;直径介于5~10 mm之间的动脉瘤各项测量差别均存在显著性.位于大脑前动脉的动脉瘤最大横径(P=0.011)和瘤颈宽度(P=0.006)差别存在显著性;分布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后循环区域的动脉瘤差别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A基因(EDNRA)多态性与散发性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在散发性颅内动脉瘤及对照组中,应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方法对EDNRA基因3个多态位点进行研究,分析上述多态位点基因型及等
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并分析其与颅内动脉瘤大小的关系。结果EDNRA基因的rs5335、rs6842241、rs6841581位点基
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Rs6841581 GG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颅内动脉瘤大小有关,
EDNRA的其它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动脉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结论EDNRA基因rs6841581位点与颅内动
脉瘤的大小相关,提示EDNRA基因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64层减影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动脉瘤患者减影CTA与DSA征象,对动脉瘤的显示、数目、部位、载瘤动脉、动脉瘤形态及瘤颈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疗方案.结果:CTA共发现动脉瘤61个,6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49个、梭形动脉瘤12个.其中1例大脑中动脉瘤DSA未显示,其它CTA与DSA诊断完全一致.12例梭形动脉瘤CTA及DSA均能清晰显示.49个囊状动脉瘤,减影CTA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旋转能清晰显示全部动脉瘤形态、动脉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并提出治疗意见,而DSA仅能清晰显示39个囊状动脉瘤瘤颈,其中8个不能独立提出治疗意见需结合减影CT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减影CTA简单、无创、安全,能全面显示脑动脉瘤并在显示动脉瘤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效果优于DSA,可作为脑动脉术前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