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伤在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其危害大,后果严重,一般情况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站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收集相关资料,系统的阐述了针刺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洪美  周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332-2333
护士是发生针刺后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发职业群体。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各国调查结果认为,乙型肝炎属于医务人员的职业病,其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4倍之多。乙型肝炎是可以经血液、体液途径传播与传染的疾病,护士是执行采血和注射的主要群体,由于工作关系发生针刺及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的机会多,感染HBV的机率高,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黄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0-2581
目的:调查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33名泉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33名护士中有18名护士曾被针刺伤,发生次数为41次。发生的主要环节是采血操作、回套针头、处理污染针头时,其中处理污染针头时被刺伤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日益积累,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站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与操作规程不规范、带血针头处理以及针刺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等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完善意外针刺伤的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朱玉花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4):529-529
现代医院手术室存在着许多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在感染因素中锐器损伤是主要原因之一。据报道,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的为60~80万人,护士是被刺伤的主要群体。而刺伤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人数呈上升趋势。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感染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一次被HIV或HC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的HIV或HCV感染的可能性分别是0.3%-0.5%、4%~10%,而易感人群发生1次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6%~30%。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避免针刺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回缩式采血针在艾滋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体会.方法:给1157位艾滋病患者使用一次性使用回缩式采血针进行采血,采取相应护理干预措施,现总结采血效果.结果:穿刺成功率高,护士的心理压力有所缓解,在操作过程中护士没有发生过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结论:一次性使用回缩式采血针在临床上的使用能够减轻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提高穿刺成功率,让患者满意,减少血液直接暴露以及医护人员直接接触的危险,降低了医护人员被针刺伤以及感染的风险,值得推荐临床进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静脉采血是临床诊疗工作中常见的护理操作[1],与静脉采血相关的职业暴露时有发生[2]。随着近年来医疗器械水平的不断发展,静脉采血工具也不断更新,在以往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时,应用的是5 mL一次性注射器,采集血标本后,卸下注射器针头,将血液顺管壁慢慢注入采血管。使用这种方法时,血标本时有溶血、凝血情况发生[3]。护理人员也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双向采血针装置有直针式和头皮针式。应用采血针装置成功采集血标本,拔出针头后,护理人员回套针帽时直针式容易发生针刺伤,头皮针式易发生针刺伤和被患者血液污染。为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和感染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王梅于2014年设计了新型安全型留置采血针(专利号:ZL 201420425146.6),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安全型采血针应用于儿科临床效果分析,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362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即A组(采用普通采血针)181例,B组(采用安全型采血针)181例。观察A、B组两种不同采血针临床操作成功有效率、污染情况及血量合格率。结果经两组不同采血针的临床操作一次性成功比较,A、B组尚无明显差异,=3.59,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护理人员针刺伤或血液污染B组未发现被针刺伤或血液污染情况,A组17例占(9.35%),明显高出B组,=17.81,P0.05;血量不合格人数B组4例占2.20%,A组34例达到18.70%,可见两组比较B组明显A组,=26.46,P0.05,两组数据对比差别较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儿临床采用安全型采血针采血,穿刺成功率及采血量合格率具有明显效果,操作简便,安全性高,降低护士被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9.
医务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血液疾病的几率很高,包括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和体液等,其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占锐器伤的80%[1]。针对针刺伤引起的伤害令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1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1 防护意识薄弱针刺伤后易发生感染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1],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目前,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依然对针刺伤的防护意识较弱.  相似文献   

11.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可导致患者损伤局部出血,同时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我国又是肝炎的高发区,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已有1.3亿,艾滋病毒(HIV)的感染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故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而由此引发的职业伤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防护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3.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可导致受伤者局部出血。同时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而由此引发的职业伤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防护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4.
罗娟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Z):52-52
针刺伤是一种意外伤害,可导致受伤者局部出血。同时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由此接种到受伤者体内。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士特定的工作性质,使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而由此引发的职业伤害没有引起护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认识与防护尤为迫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针刺伤在血站采血工作中经常会发生,危害极大,后果严重。因为采血人员每天要接待大量献血者,而目前的采血模式主要是采后检验,献血者中HBV、HCV、HIV以及梅毒螺旋体等的感染均占有一定比例。由于人们对职业危险性认识不足,防护措施的不到位,采血人员存在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所以针刺伤的危害近年来愈来愈被采供血机构所重视。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在诊疗病人的过程中,有可能意外地被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自身破损皮肤,或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被感染.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具职业危害的相关资料中,分娩室排在了第二位[1].分娩室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紧张;助产士在观察产程,接产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在对产妇进行会阴缝合、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而这些使助产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要充分认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加强综合管理,积极有效地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17.
乙肝主要由乙肝病毒 (HBV)感染引起 ,HBV的感染通常由血制品或污染的针头传播[1 ] 。血液净化适用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毒等患者的治疗。此类患者多有使用血液制品病史 ,或因急症未行肝功能及HBsAg检测而行血液净化治疗 ,所以血液净化室人员接触和被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 ,决定了净化室的特殊性 ,认识及预防职业HBV感染应引起足够重视。1 血液净化室护理人员易受HBV感染的主要原因1 1 意外针刺伤 :有资料表明HBV致病毒较强[2 ] ,针刺伤一般只需 0 0 0 4 μ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被携带HBV针头刺伤而发生乙肝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勇  戴彤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763-1763,1778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 方法对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针刺发生情况及职业防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被调查的120名医务人员中在近1年内发生针刺伤为93.1%;55.1%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施. 结论医务人员面临职业暴露危险,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陈映霞  郭素珍 《河北医学》2010,16(10):1261-1263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情况、引起针刺伤的主要环节、原因、有无戴手套及回套针帽的习惯、对针刺伤的处理方法,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习的100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问卷。结果:被调查实习护生中90名被针刺伤过,占90%,大多数发生在白天的班次,认为被针刺伤最大的危害是感染HIV、HBV、HCV占84.4%;35.6%的护生认为被污染针头刺伤后感染机率很大,60%的护生认为机率很小,但是存在可能性。80%护生被针扎后都懂得挤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水清洁伤口后用消毒液消毒后包扎。结论:临床实习护生防护意识淡漠,针刺伤发生率高,分析被刺伤环节及主要原因,加强防护意识,采取减少针刺伤的措施及进行系统的针刺伤防护培训教育,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护士在日常院内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包括采血、肌肉注射、体腔穿刺的护理操作中经常受到针刺伤.针刺伤的发生不是随机的,它的发生与护士特定的工作行为相关,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发生的针刺伤占总刺伤总数的50%[1].受针刺伤的护士有发生HIT、HBV、HCV感染的危险性.从职业防护角度禁止护士将使用过污染的注射器套上针帽,但不套针帽极易造成操作环境(治疗盘、台、污物缸等)污染.因此,制作一种可安全、方便套针帽,并集污物缸、试管架、处置于一体的多功能防护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