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门诊输液室工作的21名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21名护士中均发生过针刺伤,且发生针刺伤后无一人填写受伤报表,跟踪检验。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邬勋莲  黄梅  李同莲 《吉林医学》2012,33(7):1500-1501
目的:分析门诊静脉采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门诊静脉采血工作的具体情况总结出采血护士长时间处于感染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心理性危险中。结果: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明确了相关危险因素,提高护士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了危险性的效果。结论:加强职业风险教育,可使护士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3.
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他途径,约占80%。有二十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传播,其中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IV、HBV、HCV。CDC调查研究结果:1次被HLV污染的针头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0.3%-0.5%,1次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引起HIV感染的可能性为6%-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保证护士在采血过程中的安全,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方法对19名采血护士采取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新的和低年资采血护士针刺伤比例高,采血护士对针刺伤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更主要的是未规范处理采血针头,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落实防护措施,建立、健全防护针刺伤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血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针刺伤在采血工作中经常发生,其危害大,后果严重,一般情况下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是导致血站采血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作者从实际工作出发,收集相关资料,系统的阐述了针刺伤的发生因素及预防措施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美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5):2029-2030
1981年首次报道了被污染针头的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针刺伤成为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引起护理人员重视。本文对针刺伤的危害、危险因素及如何预防和减少针刺伤意外的发生、刺伤后的处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浅谈传染科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在护理工作中被使用过的针头刺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92.3%的护理人员有被针刺伤的经历^[1],这与绝大多数穿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我国属乙型肝炎高流行区,HBV总感染率(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  相似文献   

8.
门诊采血护士是一个在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护士,通过分析门诊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提高门诊采血护士对针刺伤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发生针刺伤的现状、危险因素以及的处理进行分析.使护理人员能充分认识职业感染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因防护不当造成的职业感染.  相似文献   

10.
门诊注射室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时常遭受各种有害因素的侵袭,造成极大的身心危害。注射室护士针对一系列的有害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限度,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提高门诊抽血室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通过对我院抽血室发生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针对护士面临的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关的防护对策.结论 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规范操作,确保护士的自我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 经随机抽样法抽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在职的100名门诊采血护士.采用医院自制护理行为量表评估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询问并记录护士相关基线资料情况.比较不同资料特征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评分,分析可能影响门诊采血室护士护理行为的...  相似文献   

13.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 针刺伤及其有关的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的一个很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14.
丁宝珍  张莉 《包头医学》2012,36(4):244-245
目的:调查护士对职业性损伤的危害及防护。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方式,调查近3年来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出现的职业性损伤的防护意识。结果:医护人员在被针刺伤、锐器损伤后,能及时正确处理伤口的为100%;但对血源传播性疾病的认识不足为11.6%;自我防护意识不佳的医护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几率增高;近70%的医护人员担忧自己因职业危害而感染乙肝、丙肝,20~30%的医护人员惧怕感染艾滋病。结论: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做好预防接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职业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门诊输液室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千预措施、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职和轮转的46名护士进行相关资料的问卷调查.结果:最近24个月内((2007年1月-2008年12月),100%的门诊输液室护士受到过针刺伤的损害,针刺伤与人力配备、对护上针刺伤的认知、护士是否规范操作及护士自身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结论;护士面临着针刺伤的危害,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操作不规范,应采取必要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血透室护士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 分析血透室日常工作特点,总结护理工作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基本情况,归纳其危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结果 通过分析发现,血透室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概率相对较低,其危害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污染、针刺伤、冲洗消毒管路以及透析器等医疗用物时与污染物接触、体液污染等.结论 对于血透室护理工作人员来说,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危险暴露因素,容易引起血源性传播疾病,应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控措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7.
高秀娟 《微创医学》2014,(6):770-773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操作中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其会造成皮肤深层损伤和出血,引起潜在的致病感染,为增加临床护士对针刺伤的危害以及防护状况的了解,本文就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危害、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黄丽  魏正琴 《中外医疗》2009,28(4):172-172
门诊采血中心护士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从事护理专业的,在她们的周围潜伏着各种因素造成的职业危害。充分了解门诊采血中心护士的职业危害,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维护门诊采血中心护士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门诊输液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降低职业危害.方法 分析原因、加强培训、执行手卫生规范、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提供有力的保障.结果 输液室护士加强了职业防护意识,防护措施落实到位,减少了职业危害.结论 做好职业安全管理和防范工作,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才能确保护士的自我安全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的部门,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门诊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门诊采血室是门诊服务的重要部门,负责所有门诊就诊患者的血液标本的采集,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保障。大部分病人对采血存在恐惧心理,尤其儿童和女性病人表现更为突出,不配合采血,既影响标本的采集又影响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