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带下概述带下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其病理反应是阴道排出大量分泌物,质稀薄如水,或粘稠如涕,或如积粉,或如凝乳、或如米泔,或如疮脓。其色或白、或黄、或赤、或青、或黑。气多腥羶臭秽,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阴道或外阴瘙  相似文献   

2.
陈国献 《四川中医》2010,(12):81-82
各种发热性疾病,临证视疾病成因、病邪性质、症候真假、病家体质、年龄之不同,或针或药,或补或泻,或化痰,或活血,辨证施治,多可获效。  相似文献   

3.
丹栀逍遥散原为加味逍遥散,出自薛己的《内科摘要》。主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晡热,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渴等症。  相似文献   

4.
凡传统名吃都是特色分明,一道菜式或甜、或酸、或咸、或怪味、或麻辣,口味要明确,汤要么清爽,要么浓厚,切不可浓白不分……  相似文献   

5.
朱岳耕 《吉林中医药》2012,32(5):538-540
胃溃疡是临床多发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脾虚、邪毒犯脾胃,证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且与湿、痰、瘀等兼合错杂,治疗上根据病人不同证型加以施治并进行加减,或养阴、或温阳、或理气、或清利、或清热、或散寒、或化饮、或通瘀、固正气,解外邪则病除.  相似文献   

6.
痹证,痹即闭阻不通之意。其证或痛或肿,或麻木不仁,或筋屈而不伸,或引而不缩,或寒或热,或燥或湿,或游走不定,或留着不移。故有行痹(包括众痹、周痹)、痛痹、着痹、热痹;以及骨、筋、脉、肌、皮痹、和五藏的痹证。病因病机:痹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劳逸失宜,饮食起居,禀赋刚柔有关。多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卫阳失密,虚邪乘之,壅蔽经络,气血不行,发而为痹。  相似文献   

7.
1定义 妇人产后或人流后,出现肢体疼痛;四肢关节疼痛、酸楚、重着或麻木;或兼怕冷恶风、自汗盗汗等症状,称为"产后风"或"产后痹"。古人又称为"产后身痛"等。 2主要症状 出现症状的时间和轻重因人而异:有的产后立即出现:有的在数天或数月后出现。其共同特点是:怕冷、怕风、身体酸痛或四肢酸痛,或刺痛,或窜痛,或重着,或麻木,或兼腰酸跟楚;  相似文献   

8.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创立的一首逐瘀名方,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十一味药组成。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烦闷,或夜不能寐,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或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近代以本方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风、寒、湿、热、痰、瘀为致病因素。汗出入水,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饮酒当风,或贪凉卧露,或居处环境阴寒潮湿,或涉水冒雨,或长期从事水中作业等,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关节而致本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气留于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久居湿热之地;或素体阳盛,或嗜酒辛辣,脏腑积热,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或误用辛湿香燥之品,使外感邪气热化,  相似文献   

10.
<正>枕神经卡压(ONC),又称枕神经痛,指分布于枕大、枕小以及第三枕神经区域,单侧或双侧,阵发性,或枪击样,或电击样,或烧灼样,或刀割样,或刺痛等疼痛,可伴随受累区域痛觉过敏或感觉减弱,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损害、头晕、耳鸣、恶心或失眠等症状[1],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疼痛多起于枕部,并向头顶或颞叶放射,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在辨证论治中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因为小便的不同状态,能够真实地反映病人体内的病变真情,其或虚、或实、或寒、或热、或阴、或阳,以及病变部位之所在,都能从“小便”的状态中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1.风、寒、湿、热、痰、瘀为致病因素。汗出入水,或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饮酒当风,或贪凉卧露,或居处环境阴寒潮湿,或涉水冒雨,或长期从事水中作业等,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关节而致本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气留于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久居湿热之地;或素体阳盛,或嗜酒辛辣,脏腑积热,外感风寒湿邪,从阳化热;或误用辛湿香燥之品,使外感邪气热化,湿热流注筋脉关节,阻滞经络,气血失宣而致湿热痹。外感湿邪,湿聚成痰;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或素体脾气虚,运化无力,不能运化水湿之气,聚湿成痰;或素体阴虚,阴虚生内热,内热蒸化津液而成痰;或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道不畅,  相似文献   

13.
刁玉明 《四川中医》2008,26(10):124-125
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芍药、丹皮、桃仁、茯苓组成。功能: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妇人宿有癥块,按之痛,脉涩或血瘀经闭,或经行腹胀痛,或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或产后恶露不尽或宿有癥块而妊后漏下不止。临床将本方加味用于附睾炎,慢性前列腺炎气血瘀滞型、膀胱结石、卵巢囊肿等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喜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斑、唇暗,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本方由桃红四物合四逆汤加牛膝、桔梗而成。笔者除将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上述各症外,还用于治疗便秘、盗汗、咳嗽、颈椎病、阳痿、自汗等多种疾病[1],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付 《中医杂志》2011,52(1):65
对慢性咽炎分型辨治而合理选用汤剂,常常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介绍如下。1热毒蕴结证咽痛,或咽肿,或吞咽不利,口渴欲饮水,发热,或恶寒,或咳嗽,或咳痰,或咽中灼热干燥,舌红,苔薄黄,脉浮或数。治当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给予凉膈散与桔梗汤合方:大黄6g,芒硝6g,栀子3g,薄荷3g,黄芩3g,连翘12g,桔梗10g,甘草18g。若热甚者,加石膏、知母;若肿痛甚者,加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若大便干结者,加芒硝、玄参。2阴虚热扰证咽痛,或咽干,或声音嘶哑,五心烦热,干咳少痰,或盗汗,或痰少而黏,或咽痒,或咽肿,或大便干结,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细或数。治当滋阴生津,清热利咽,给予养阴清肺汤与泻心汤合  相似文献   

16.
<正>四逆散首见《伤寒论》,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治疗阳郁厥逆和肝脾不和之证,症见"手足不温,或身微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泻利,脉弦"、"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其所主或然证  相似文献   

17.
彭仁通 《国医论坛》2021,36(1):9-12
从辨气色、辨脉、辨舌、辨咳喘、辨痰液、辨汗、辨表证等七个方面探究应用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认为咳嗽伴面见水色,脉沉或弦或沉弦,舌苔白滑或舌体胖大,见咳喘或咳而不喘,吐涎沫或干咳无痰,有汗或无汗,见表证或无表证.凡病机属寒饮内伏者均宜用小青龙汤主之.  相似文献   

18.
"痛风"之名始于金元时期,朱丹溪谓"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书中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明清时期认为"痛风"即痹证(痛痹、风痹、白虎历节);强调内因平素过食肥甘、湿滞下焦或气血亏损,外因湿邪外袭或风寒湿气乘虚外袭;病位多在皮肉筋脉或经络或四肢或腰背;多属湿邪、或风寒湿气外袭、或风寒湿郁而化热、或湿痰阴火等病邪作崇,强调外邪入侵;病机则为邪气客于筋脉经络,气血凝滞所致。治疗有辨证分型、分期、专方、中药外敷、针灸等。  相似文献   

19.
吕海江教授分期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艳霞  吕海江 《光明中医》2009,24(8):1449-1450
病毒性角膜炎属于祖国医学黑睛翳障的范畴.<证治准绳·杂病>谓:"聚星障证,乌珠上有细颗,或白色,或微黄,微黄者急而变重;或联缀,或团聚,或散漫,或一同生起,或先后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六七八十余."若治不及时可以变生凝脂翳、花翳白陷等严重时可致盲.  相似文献   

20.
血府逐瘀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饮水即呛、干呕,或内热瞀闷,或心悸怔忡,或夜不能睡,或夜寐不安,或急躁喜怒,或入暮潮热,或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班、唇暗,或两目黯黑、脉涩或弦紧。本方由桃红四物合四逆汤加牛膝、桔梗而成,笔者除将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上述各症外,还用于治疗便秘、盗汗、颈椎病、阳痿等多种疾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便秘患者,男,48岁,2001年4月9日初诊。患者近2 a来大便干燥,5-7 d大便一次,每次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