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阳主阴从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阴阳观,它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中阳的主导地位,以及阴的从属位置。有关其与众阴阳观的关系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本文就与其争论最多的阴平阳秘、阴阳平衡、阴阳合之间的关系逐一展开探讨,以明确其内在联系,进而论证阳主阴从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1阳主阴从与阴平阳秘阳主阴从,实际上就是突出阴平阳秘基础上的阳气主导作用。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黄帝内经》就说过"凡阴阳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乃阴阳的相对和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胜偏衰的结果。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在和调阴阳的过程中,又须时刻注重适度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再识阴阳     
刘晓平  张丽娟 《光明中医》2014,29(11):2429-2430
初学中医时接触到"阴阳",总感觉似懂非懂,后来学习内、外、妇、儿各科,运用脏腑辨证,学来顺畅,用来方便。"阴阳"似乎离我越来越远,可是临床久了,遇到的疑难杂症越来越多,往往无证可套、无方可用。重温经典,再说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医运用阴阳来解释人体。阴阳相对、阴阳转化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阴平阳秘不能等同于阴阳平衡,而是各司其职协调运动;人体分而为阴阳,合而为一气。正确理解了阴阳,临证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执简驭繁,审阴阳、知法度,斟酌用药,力求达到阴平阳秘,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阴阳、脏腑、经络、三焦、营卫、精血津液都是人体正气的分类命名。正气是生命活性物质的统称,邪气是一切致病物质的统称。阴阳平衡就是阴气平和、阳气固秘,阴平阳秘则气机和利、气化正常。若阴气和阳气因虚损耗伤、或邪气侵扰而失于平秘,则气机逆乱,温凉失度、气化失常,即阴阳失调,发生疾病。正邪相争是病因、病机的关键,正气虚和/或邪气实是辨证的真正总纲。扶正祛邪是治病的总则。从生理到病理,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治疗,完全表明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真正核心,中医理论本质是气化论。  相似文献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出自《内经》,该思想在中医学中作为人体的一种生理常态,是人体最佳生命活动状态的高度概括,指"阴"以适用为平,"阳"以潜藏为贵,相互协调,维持正常状态。"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长春",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深谙"阴平阳秘"之道,如此才是养生得法,才能实现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6.
范旭阳 《中医药学刊》2006,24(3):511-511
人的生长壮老与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而肾中精气的盛衰,更是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更年期综合征即是由于肾气由盛渐衰,冲任二脉虚衰,天癸渐竭,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衡,其关键在于肾气不足,肾之阴阳二气失于平衡,脏腑气血失于协调而导致。肾为元阴元阳之根本,本文据此探讨了经断前后诸证的出现,多与肾气不足密切相关,根据“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以厦“损其肾者,益其精”之旨,故在治疗时,应注重维护肾气,兼顾阴阳,以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似文献   

7.
唐瑜之 《光明中医》2010,25(7):1131-1133
<正>《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强调阴气平秘,阳气固密,即阴阳的协调平衡对人体的极端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平秘和固密的平衡里面,充满着对立斗争,相对的平  相似文献   

8.
薛雨芳 《中医研究》1992,5(1):13-15
“阴阳自和”说是阴阳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自和”是机体阴阳的根本特性和自发趋势。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影响,机体“阴阳自和”这一自发运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导致机体健康与疾病等不同状态。防治疾病的根本措施就在于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固护并推动机体“阴阳自和”的顺利进行,确保阴平阳秘健康态的建立与维持。  相似文献   

9.
《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历代医家对阴阳偏盛偏衰及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调整阴阳平衡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均极为重视。通常临床多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方药多用直接调整阴阳盛衰的药物为主。如以  相似文献   

10.
李新存 《光明中医》2014,29(12):2487-2489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和健康的基本条件,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变化规律保持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11.
对《类经》中以气血论述阴阳的内容进行辨析,认为"以气血论阴阳"之阐述将"阳"等同于"气",将"阴"等同于"血",有以偏概全之误;同时《类经》中存在"以寒热论阴阳"的观点,与"气血论阴阳"相比,以"寒热"辨阴阳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12.
岐轩脉法是对古脉法的继承与发扬,是以气一元论为基石,以阴阳理论为核心、把握气机“升降、出入、交合、聚散”规律,以准确掌握患者气血阴阳失衡状态,为临床组方用药提供可靠依据的诊脉大法。中医靶向用药是站在气一元论这个层次看待和分析问题,把每一味药看成是具有着不同运动特征的气,或升,或降,或出,或入,或聚,或散,它进入人体又引起了人体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变化,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无病状态。  相似文献   

13.
肺气肺阴肺阳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了肺阴气与肺阳气的概念、内涵,明确了肺气、肺阴、肺阳三者间的关系。认为肺气分为肺阴气与肺阳气。肺阳即肺阳气,肺阳虚即肺阳气不足;而肺阴包含肺阴气与肺津液,肺阴虚即肺阴气不足和肺津液亏虚。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78-681
中医临床发现脏腑病证寒热特性各不相同,对于其解释尚无定论。从中医理论本源之五运六气、标本、中气框架,深入探讨各脏腑阴阳特性的差异,从而解释各脏腑临床病证所见的差异性。结合临床中观察到的脏腑发病规律,以运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的原则,独辟蹊径,提出以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表示标与中气对应的关系,更好地阐明标本、中气与临床脏腑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心衰之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中气虚、阴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泛为标。而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肾中精气的不足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平衡于肾中阴阳,阳不足则补其阳,阴不足者益其阴,是心衰治疗中重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简单的气血理论入手研究脉象的发生机制,认为脉的形成需要血作为基础物质,气发挥温煦和推动作用。气为阳,血为阴,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诊察脉象可测知气血的变化,为阴阳辨证和疾病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7.
柏隆  张军茹 《陕西中医》2022,(3):345-347
左升右降理论主要是通过肝之左升和肺之右降,调节一身气血阴阳,对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基于左升右降理论,从魂-魄-神、气-血-脉、大肠-胆-小肠的角度,剖析左升右降理论对心神、心之血脉以及心之病邪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归纳总结诸位医家基于左升右降理论对心悸治疗用药特点,为心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夏翔教授认为阴阳平衡是治病防病的关键,辨治中强调调节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平衡,疗效显著。并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19.
从人体昼夜阴阳的变化、人体昼夜气机升降、性别差异、四季阴阳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关系的文献记载,并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方面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阴阳学说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体血压的动态变化规律与中医阴阳学说的论述有着一致性,为从平调阴阳角度探讨中医药改善高血压异常变异提供了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标本中气理论在《内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标本中气从化规律中存在着阴阳寒热属性相互对应的生化关系,也就是说阳明厥阴其标本与中气之间存在着阴阳寒热属性相互对应的生化关系。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所谓阳明从中气而化,即“金从湿土之化”,厥阴从中气而化,即“木从相火之化”也。所以在生化关系上与其他四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