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的心身发育障碍,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儿本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我中心于 1999年 1月开设了孤独症行为教育训练,先后共有 81例患儿接受了训练。本研究将有关训练的疗效总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81例儿童孤独症均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阐明行为训练和特殊教育是治疗儿童孤独症十分有效的方法 ,并借此向各地的医部保健机构宣传,使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获得有效治疗机会.方法 利用行为训练和行为教育的方法 对15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训练,比较治疗前后孤独症行为量表(ABC量表)分、津守--稻毛询问武婴幼儿发育商(以下简称发育商)、自制评估表分的改变,对其疗效进行分析判定.结果 治疗后ABC量表分下降,发育商提高,评估表分提高,治疗前后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 该治疗方法 对怪异行为(不良行为)的矫正,对患儿的配合力、模仿力、语言一理解和表达能力、社会适应力等综合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大部分是因为带养方法不当 :抱得少、抚触少、爬得少、摇转少。也有的是因为孕育生产过程异常所致。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也遇到有下列病史的孩子 ,也会后遗有感统失调的表现。如 :脑损伤、脑瘫、脑膜炎、脑炎、脑积水、脑萎缩、脑裂沟增宽、癫痫、弓形体感染、智力低下等。上述情况我们基本上都纳入特训范围。通过感统训练 ,发现有不少的孩子都有提高的空间 ,有所好转。对于目前还没有好办法医治的儿童孤独症。我们在家长的强烈要求和期盼中 ,限制性地先后接受了 78位孤独症倾向或孤独症的孩童进行训练 ,取得了一定限度的、意…  相似文献   

4.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精神发育障碍,这种孤独症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以及语言表达等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因为孤独症是社较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及刻板重复等出现的一场,让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功能障碍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目前额日志,还没有非常有效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治疗,很多都利用特殊的训练和教育以及行为方面的矫正,配合药物的治疗对其病症进行缓解。本文就儿童孤独症训练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楚如  刘玉珍  赵虎  解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71-257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孤独症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4例儿童孤独症患儿分为≤6岁组及>6岁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行为干预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6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进行评分。结果:≤6岁组与>6岁组相比较,在感觉方面改善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行为干预训练对纠正孤独症患儿的感知觉异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王晶  吴汉荣 《医学与社会》2008,21(10):44-46
目的通过个案探讨儿童孤独症的训练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典型孤独症进行综合治疗。结果孤独症行为明显减少,社会生活能力显著提高。结论早期干预、个别化的综合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疗效,为孤独症儿童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后,制定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计划,每周训练5 d,每天训练4h,于训练前、训练6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对儿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0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03.08±25.61)分降低至训练后(79.61±18.65)分(P〈0.05);ATEC量表总分由训练前(117.10±19.57)分降低至训练后(73.83±16.62)分(P〈0.05),其中语言因子由训练前(27.38±7.14)分降低至训练后(16.64±4.67)分,社交因子由训练前(29.64±5.26)分降低至训练后(18.78±6.49)分,感知觉和行为因子得分上训练后较训练前有所降低,但未见显著差异。结论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是孤独症的有效康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家健康》2008,(5):42-42
该前瞻性研究共纳入了30例正在发热和发热后的ASD患儿(年龄为2~18岁)。 结果显示,量表中记录的发热者的兴奋、多动、刻板行为和不当言语等异常行为,与对照者相比较少。发热期间,患儿的嗜睡得分较高,且所有症状的改善都是一过性的。研究者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层分析。比较后发现,发热对疾病较轻和较重患者行为改善的影响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治疗儿童孤独症效果.方法 对7例孤独症儿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前后的感觉动作能力评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对持续训练3个月以上的2例孤独症儿童动作能力评定,效果显著.结论 感觉统合训练对治疗儿童孤独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11人。所有儿童在常规教育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上,实验组儿童另外增加AIT训练。在检测前、中段测评和治疗结束后用孤独症行为测试量表(ABC量表)评估疗效。结果实验组儿童在感觉、交往、运动和语言能力方面比对照组儿童明显改善,自我照顾能力轻微改善。结论听觉统合训练系统对孤独症谱系儿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孤独症儿童     
《开卷有益》2023,(4):66-67
<正>一个人的能力有多个方面,包括社交、语言、适应、运动、音乐艺术等,孤独症孩子表现也不都是一样,他们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电影《雨人》的主人公雷曼就是个孤独天才,是一个在历史、文学、地理、数学、体育等15个不同领域有超凡记忆天赋的“超级天才”。再如牛顿、爱因斯坦、梵高、安徒生等,都有可能属于这一类孤独症患者。他们的智力水平、智力结构、特殊才能参差不齐,不能一概而论,如印度男孩提托在小说《心灵树》中把妈妈教他的东西用文字表达出来;美国著名孤独症患者天宝·葛兰丁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都给我们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3.
儿童孤独症     
杨晓玲 《中国医刊》2000,35(10):23-23
1 历史与界定  孤独症属于心理发育障碍范畴中弥漫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交流模式的性质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局限、刻板和重复。一般均发病于婴幼儿期 ,少数 5~ 6岁时症状才很明显 ,男孩发病可数倍于女孩。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障碍。   1 94 3年Leokanner最早报道孤独症 ,1 982年儿童精神病学家陶国泰教授首次正式在国内专业文献上报道 4例孤独症 ,80年代中期以后 ,病例报道不断增多 ,1 989年我国精神疾病分类第 2版 (CCMD 2 )正式将儿童孤独症列入疾病分类系统中 ,并且陆续有临床、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4.
儿童孤独症     
强强,男,6岁,长得眉目清秀,一副“聪明”模样,但从小就和其他孩子不一样。8个月时妈妈要抱他,他不会伸手做出期待被抱的姿势。妈妈抱起他后,他不但没有高兴的表现,反而总是往后仰以回避妈妈的亲吻。妈妈对他微笑时,他却会很不自在地把眼光闪开。1岁时喜欢独处,或目光凝视,独自微笑;2岁上托儿所后喜欢走来走去,不服从老师管教,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耍;3岁以后,强强不肯主动与人接近,也不要别人来接近他。常常喃喃自语,别人既听不清也听不懂他说了些什么。偶尔开口,也是“你、我”不分。特别喜欢玩会旋转的玩具,如陀螺、杯盖等,且不许别人碰;也特别喜欢看正在旋转的物品,如吊扇,并反复开关,学龄前儿童韦氏智能测验IQ76。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研究听觉统合训练(AIT)对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和康复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5月治疗的孤独症患儿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综合治疗,观察组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IT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疗效和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语言交流障碍、部分行为特征分布情况及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评分、智商(I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不理解指令[62.8%(27/43)1、词汇量少词语混用[39.5%(17/43)]、语言障碍[48.3%(21/43)16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7.2%(16/43)、18.6%(8/43)、25.6%(1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28、4.568、4.977,P〈0.05);观察组缺乏模仿性动作[39.5%(17/43)]、缺乏想象性游戏[14.0%(6/43)]症状轻微的患儿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16.3%(7/43)、2.3%(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80、3.888,P〈0.05);观察组ABC量表评分[(68.3±9.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75.1±11.6)分],观察组IQ评分[(67.1±12.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58.1±1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24、3.098,P〈0.05)。结论听觉统合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和部分行为特征,减轻孤独症症状,促进患儿智力发育,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在儿童孤独症患儿治疗中采用行为分析疗法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样本从本院儿童孤独症中选取,总例数为180例,研究时间始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依据治疗方式的异同进行分组,实验组患儿给予行为分析疗法,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患儿治疗结果。结果研究可得,相较而言实验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要高,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社会功能评分要高,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预后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值合理(P0.05)。结论通过此研究证实,在儿童孤独症患儿治疗中采用行为分析疗法,能明显改善患儿社会功能,还能进一步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段桂琴  姚梅玲  靳彦琴 《吉林医学》2013,34(19):3781-3783
目的:探讨运用综合干预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方法:132例儿童孤独症患儿采用综合干预方法,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采用心理教育量表(PEP)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综合治疗能提高PEP各项目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治疗能提高孤独症患儿的能力,降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