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了须荫按蚊(Anopheles arbumbrosus)、须喙按蚊(An. arbirostris)、克氏按蚊(An. crawfordi)、带足按蚊(An. peditaeniatus)及菲律宾按蚊(An. philippinensis)5种蚊卵的表面细微结构,分析了卵表面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探讨其对按蚊近似种鉴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食蟹猴疟原虫B株接种恒河猴后,在最佳感染时机血餐,第7d胃感染率,大劣按蚊平均为94.9%(74/78),斯氏按蚊平均为94.6%(70/74)。第12d涎腺感染率,大劣按蚊平均为93.9%(62/66),斯氏按蚊平均为92.2%(59/64),两者的胃和涎腺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卵囊均数,大劣按蚊为124.2个,斯氏按蚊为47.6个,前者为后者的2.6倍。在欠佳感染时机血餐,大劣按蚊的胃和涎腺感染率均高于斯氏按蚊,大劣按蚊的卵囊均数为斯氏按蚊的3倍余。  相似文献   

3.
用rDNA研究海南省大劣按蚊的种型分类地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海南省大劣按蚊的种型分类地位。方法 :以采自海南省的大劣按蚊实验室品系、野外现场捕蚊及采自泰国的大劣按蚊 A种 ( AFRIMS实验室品系 )为材料 ,用 PCR扩增比较海南省与泰国大劣按蚊的 r DNA第二内转录间隔区 ( ITS2 )序列。结果 :测出序列 84 1bp,包括 ITS2及两侧的 5.8S和 28S编码基因的一小部分序列 ,ITS2长 716bp,海南省与泰国大劣按蚊序列相同 ,未发现种内或种群内变异。结论 :证实海南省存在大劣按蚊 A种 ,与以往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蚊卵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泰国,大劣按蚊复合体由形态相同的近似种A,B,C,D和An.nemophilus组成。以往是通过染色体核型或同工酶电泳鉴定这些蚊种,但难以在野外应用。利用DNA探针鉴定近似种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同位素对人体有危害,并可污染环境。作者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DNA探针,以化学发光检测系统鉴定大劣按蚊近似种,具有敏感性高,可靠性强、快速、适于野外操作等优点。 用于鉴定大劣按蚊A,B,C和D的特异性探针分别为PMu-A40.1#5,PMu-B5,  相似文献   

5.
赫坎按蚊种团(Anopheles hyrcanus group)广泛分布于古北界和东洋界,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赫坎按蚊种团,具有有效学名的为25种。其中一些蚊种被确定为是传播疟疾、淋巴丝虫病和乙型脑炎的重要媒介。然而从形态学角度很难区分赫坎按蚊种团蚊种,随着如杂交实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分子系统进化等生物学技术的应用,该种团的分类格局发生了许多变更。本文罗列了赫坎按蚊种团的最新名录,增加了21世纪新发现的比伦按蚊(Anopheles belenrae)、克莱按蚊(An.kleini)、许氏按蚊(An.xui)和伊朗未定种(An.hyrcanus spIR);将筠连按蚊(An.junlianensis)、八代按蚊(An.yatsushiroensis)和昆明按蚊(An.kunmingensis)作为同物异名归并;对暂时保留的赫坎按蚊(An.hyrcanus)/伪色按蚊(An.pseudopictus)、雷氏按蚊(An.lesteri)/巴拉按蚊(An.paraliae)、克莱按蚊/恩加罗按蚊(An.engarensis)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为赫坎按蚊种团内各蚊种提供明朗的分类地位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泰国和东南亚一些按蚊复合体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巴拉巴按蚊(An.balabacensis)系白踝按蚊种团的成员。从巴拉巴按蚊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形态学的研究,证明该种按蚊存在若干种近缘种。在巴拉巴克、巴拉望、菲律宾、沙巴、马来西亚也有姐妹种的分布。在泰国曼谷的调查中采集到标本鉴别后定名为大劣按蚊,分布极为广泛,是人疟的重要传播疟疾媒介。近些年来在东南亚其它地区的调查,根据形态字,细胞遗传学及遗传杂交试验的初步结果,台湾的巴拉巴按蚊是一个近缘种,定名为高砂按蚊(An.takasago-  相似文献   

7.
疟疾媒介按蚊卵储存得当可为疟疾实验研究提供方便。斯氏按蚊卵、白魔按蚊卵和四斑按蚊卵及微小按蚊卵的储存方法和效果已有报告,但未见我国重要传播媒介——大劣按蚊卵的有关报告。为此,1989年对底部盛水的玻璃干燥器(高湿度干燥器法)和食品塑料袋(高湿度塑料袋法)储存该蚊卵的效果进行了比较。 材料和方法 蚊卵 本试验用大劣按蚊自然交配种群第99—102代蚊所产的卵。 储存干燥器 用直径约20cm玻璃干燥器,底部盛适量自来水(水深约2cm),备用。 储卵塑料袋 新的普通食品塑料袋,长×宽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期间按蚊中肠内前酚氧化酶原 (Prophenoloxidase ,PPO)的变化 ,探讨中肠PPO与疟原虫卵囊黑化的关系。 方法 解剖分离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 3、5、7、11和 15d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 ,匀浆后经SDS PAGE和转膜 ,以抗烟草天蛾PPO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 ,并于感染后第 5d开始在镜下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情况 ,直至第 15d止。 结果 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在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的不同时期经免疫印迹均可检测到 1条分子质量约为 67ku的PPO阳性蛋白带 ,但感染后的PPO蛋白带比感染前明显增强 ,而且同时间点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比斯氏按蚊明显 ,尤其在感染的后期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明显比斯氏按蚊增强 ;在感染后 7d可见大劣按蚊中肠内发育的约氏疟原虫卵囊部分黑化 ,在 15d时可见疟原虫卵囊完全黑化。 结论 按蚊中肠PPO含量增加 ,尤其是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核糖体蛋白S7(ribosomalprotein,rpS7)在大劣按蚊抗约氏疟原虫感染免疫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rpS7的保守mRNA序列设计简并引物,以大劣按蚊血细胞m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克隆、并测定序列;RTPCR结合凝胶图像扫描比较、分析血餐后d1、d2、d3、d4、d7和d11,未吸鼠血组(N)、吸正常鼠血组(B)和吸感染约氏疟原虫鼠血组(I)大劣按蚊血细胞中rpS7的转录差异。 结果 成功克隆大劣按蚊rpS7部分cDNA序列(465bp),吸血和约氏疟原虫感染均未明显地影响大劣按蚊血细胞中rpS7的转录(P>0.05)。 结论 大劣按蚊血细胞rpS7可作为研究大劣按蚊抗约氏疟原虫感染免疫相关因子的内参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论证昆明按蚊 (Anopheles kunmingensis)和凉山按蚊 (An. liangshanensis)的分类地位。 [方法 ]比较两种按蚊 r DNA- ITS2序列差异和主要形态特征的变化幅度。 [结果 ]两种按蚊 8个样本 r DNA- ITS2序列同源性为 97.1%~ 99.8%。昆明按蚊雌蚊翅 V5 .2缘缨白斑、后跗 基白环 (斑 )及幼虫头毛 2 - C具叉枝等特征出现率分别为 43% (9/ 2 1)、 89% (17/ 19)及 40 % (4/ 10 ) ,而凉山按蚊则分别为 79% (34 / 43)、 44 % (17/ 39)及 2 0 % (4/ 2 0 ) ;如以不同群体作统计分析 ,各特征出现率波动幅度很大 ,交叉重叠 ;表明两蚊种间缺乏明确与稳定的鉴别特征 ,缺乏实质性的形态差异。 [结论 ]两种按蚊形态特征和分子序列差异极小 ,应属种内变异范围 ,可以确认两者是同一蚊种 ,昆明按蚊为凉山按蚊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劣按蚊血淋巴中丝氨酸蛋白酶与约氏疟原虫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首先利用二维电泳分离感染约氏疟原虫的和吸食正常血的大劣按蚊血淋巴蛋白;然后进行Western blot,用丝氨酸蛋白酶抗体进行识别,并比较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区别;选择感染后不同时相点对大劣按蚊蚊胃和唾液腺进腺镜检,以观察蚊体内疟原虫情况。结果Western blot显示,正常对照组无阳性蛋白点,感染组有2个阳性蛋白点,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44ku和27ku,等电点分别为8.0和5.0;镜检显示,感染7d时可见卵囊颗粒样病变,11d时卵囊发育不同步且黑化明显,之后检出的卵囊数逐渐减少。蚊唾液腺内未见子孢子。结论大劣按蚊血淋巴中的丝氨酸蛋白酶与约氏疟原虫感染相关,可能参与蚊抗疟原虫感染的黑化包被反应。  相似文献   

12.
顿尼按蚊(An.deaneorum)是一种重要的疟疾媒介,为白跗按蚊(An.albitarsis)种团成员之一。建株蚊虫于1988年用人诱法采自巴西,雌蚊饱餐人血后用5%蔗糖水维持。血餐后2~3天,用两种方法收卵:(1)吸血后第三天,将单翅孕蚊单个置于盛有过滤自来水的小塑料杯内集卵;(2)吸血后2~3天的蚊虫单个置于含少量水的产卵管内集卵。上述两法获得蚊卵2~3天后置于幼虫饲养盘(3.5cm×11cm×21cm)内,并加入0.5ml 5%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用判别式函数的多元分析方法,检查巴拉巴按蚊复合体中三株幼虫与蛹的形态,并订出鉴定的客观标准。三株蚊虫均保存于伦敦卫生学与热带医学院的Ross研究所内,根据其染色体的类型而分为:(1) 大劣按蚊X_A株(来自泰国的巴页河省);(2) 大劣按蚊X_B株(来自马来西亚的玻璃市);(3) 巴拉巴按蚊X_C株(来自沙巴)。取上述三株已交配雌蚊所产的卵,培育后制成幼虫皮与蛹皮标本,并检查其四龄  相似文献   

14.
按蚊中肠前酚氧化酶原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期间按蚊中肠内前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C))的变化,探讨中肠PPO与疟原虫卵囊黑化的关系。方法 解剖分离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3、5、7、11和15d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匀浆后经SDS-PAGE和转膜,以抗烟草天蛾PPO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并于感染后第5d开始在镜下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情况,直至第15d止。结果 斯氏与大劣按蚊中肠在约氏疟原虫感染前和感染后的不同时期经免疫印迹均可检测到1条分子质量约为67ku的PPO阳性蛋白带,但感染后的PPO蛋白带比感染前明显增强,而且同时间点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比斯氏按蚊明显,尤其在感染的后期大劣按蚊中肠PPO蛋白带明显比斯氏按蚊增强;在感染后7d可见大劣按蚊中肠内发育的约氏疟原虫卵囊部分黑化,在15d时可见疟原虫卵囊完全黑化。结论 按蚊中肠PPO含量增加,尤其是长时间内维持在较高水平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西非的疟疾一般由催命按蚊(An.funestus)和冈比亚按蚊(A.gambiae s.I.)传播。在疟疾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许多变异种,因而须更准确地鉴定媒介。已有许多鉴定技术,较为重要的是染色体方法。研究表明,催命按蚊很少多态,高度内栖,一般对常用的杀虫剂敏感。而冈比亚按蚊种团则不然,在西非该种团中有3个种,即阿拉伯按蚊(An.arabiensis),狭义冈比亚按蚊(An.gambiae,s.s.)和米勒按蚊(An.melas),有明显的染色体变异。冈比亚按蚊染色体条带顺序的排列是由臂内倒位决定的。这些倒位中有些为固定性的(纯合子),另一些为浮动性的变异群体,表  相似文献   

16.
冈比亚按蚊(An.gambiae)复合体由6个形态不易区分的种组成,但各蚊种传播疟疾的能力不同。已有报告不同蚊种rDNA基因之间间隔序列不同,据此可用PCR进行蚊种鉴别。本研究用PCR鉴别非洲南部各地野外采集或实验室饲养的米勒按蚊(An.merus)、四环按蚊(An.quadriannulatus)和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扫描电镜对分布在巴西热带雨林区的疟疾媒介克氏按蚊(An.cruzii)和挑战按蚊(An.bellator)的卵进行了观察。 在巴西圣保罗州东南部的卡纳内亚县用人饵诱捕采集成蚊,在实验室内获得6只雌蚊产下的卵。将胚胎发育卵用化学试剂固定,干燥后用碳精粉和金粉涂膜制成标本,在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88-2007年间蚊虫分类学研究的新进展,提出新修订的“中国按蚊校订名表”。新名表中收录我国按蚊共61种(亚种)。以往我国曾记载过的12种按蚊已被证明属无效学名,包括以下情况:①我国记录存疑,迄今未采获典型的平原按蚊(Anopheles campestris)标本;②鉴定错误,已更正为其他蚊种的是小五斑按蚊(An. atroparvus)和印度按蚊(An. indiensis);③经杂交试验或分子鉴别被确认为近缘种的同物异名共9种,分别为长浮按蚊(An. chang-fus)、大窄按蚊(An. dazhaius)、江苏按蚊(An. kiangsuensis)、嗜人按蚊(An. anthropophagus)、昆明按蚊(An. kunmin-gensis)、小宽按蚊(An. xiaokuanus)、筠连按蚊(An. junlianensis)、八代按蚊(An. yatsushiroensis)(部分)及溪流按蚊(An. fluviatilis)。新名表中增录我国新订正的按蚊学名4种,分别为比伦按蚊(An .belenrae)、雷氏按蚊(An. lesteri)、近黑按蚊(An. pullus)及贝曼按蚊(An. baimaii)。名表中部分蚊种名下增列了蚊媒分子分类鉴别主要文献引证,并对某些近缘种间的鉴别作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斯氏按蚊传代保种的约氏疟原虫(BY265株)接种小鼠后第3、4天感染大劣按蚊,涎腺感染率为4.88%,进腺子孢子数少于10个。约氏疟原虫经过大劣按蚊传代后,大劣按蚊的涎腺感染率明显增高。感染蚊传3、4、6和7代首次血传的疟原虫,涎腺感染率分别为31.7%(13/41)、70%(14/20)、6.9%(2/29)和30%(6/20)。以含有第6代子孢子的大劣按蚊叮咬小鼠,能使鼠获得感染,第7代疟原虫感染的大劣按蚊涎腺内子孢子数可超过2,000个。结果表明约氏疟原虫对大劣按蚊有逐渐适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阐明海南岛某些按蚊的分类地位,探讨迷走按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方法 对采自海南岛8个地点的按蚊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进行鉴别研究,应用的分子特征包括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second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2)和28S第3编码区(third domain,D3)序列,综合分析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的ITS2和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本研究共鉴定按蚊407只,其中84.9%的成蚊分子鉴定与依据形态鉴定的结果一致.在228条迷走按蚊的ITS2序列中,部分个体在2个位点存在单碱基套峰(G/A),出现的频率分别为57.9%、64.8%,同时有两个套峰的占样本数的57.0%,其他位点保守.迷走按蚊的D3序列,在种内无碱基差异.结合本研究和文献的迷走按蚊及其近缘种ITS2序列构建的ML树,显示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亲缘关系近,与另一支的浅色按蚊B、圣代克按蚊复合体的亲缘关系较远.关于未订名种NBC (Anophelessp.NBG)的分类地位,依据分子特征鉴定其为浅色按蚊B,可能是圣代克按蚊复合体新的成员种.结论 鉴定形态在个体间变异大的种类时,客观的分子特征更具重要性,迷走按蚊与浅色按蚊MC/D具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