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凌云 《医学信息》2020,(2):118-12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患儿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临床表现、合并症、预后转归、EB病毒检测结果。结果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男女比例为1.17:1,年龄以 3~6岁为主,发病年龄分布:<3岁26例,3~6岁62例,>6岁12例;发病季节分布:春季24例、夏季14例、秋季30例、冬季32例;症状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其它有眼险浮肿、皮疹、脾脏肿大、肝脏肿大等,不同年龄患儿的临床表现,除咽峡炎外,所有患儿发热、皮疹、淋巴结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及眼睑浮肿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主要有白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外周血有异型淋巴细胞等。血清EB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衣壳抗原IgG抗体阳性率90%;EB病毒低亲和力抗体100%,EB病毒DNA 100%。结论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秋末至初春多发,年龄以3~6岁多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症状表现多样,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血EB病毒抗体及EB病毒DNA检测有助于临床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2.
马新晓 《医学信息》2007,20(10):1833-1834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3年5月~2007年7月收治的5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0~1岁发病7%,~3岁发病21%,~6岁45%,~14岁27%。临床以发热(89%),咽峡炎(89%),颈淋巴结炎(87%),肝脏肿大(80%),脾脏肿大(68%)双眼睑浮肿(45%),为主要表现,肝功能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次为血液系统及心肌受损。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占(82%)。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并发症常见且多样,可累及多种器官,预后与并发症有关,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NKG2D表达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8+T细胞NKG2D表达,探讨导致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的可能机制.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29例,同龄健康对照组25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NK细胞、CD8+T细胞表面激活性受体NKG2D及抑制性受体NKG2A表达,CD14+单核细胞(MC)表面NKG2D配体MHC Ⅰ相关分子A(MICA)与人巨细胞病毒蛋白UL16的结合蛋白1(ULBP-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HSA)检测血浆游离MICA (sMICA)、IL-7、IL-12、IL-15、IFN-γ及TGF-β等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1)IM组患儿NK细胞及CD8+T细胞表面NKG2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3例拟诊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患儿表达下调最为显著;(2)IM组患儿CD14+ MC MICA与ULBP-1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IM患儿细胞因子IL-15与TGF-β较对照组降低,IL-7、IL-12、IFN-γ及sMICA较对照组升高;(4)IM患儿NK细胞NKG2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NKG2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BV感染患儿NK细胞、CD8+T细胞NKG2D表达过度下调可能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IL-15及IL-12等细胞因子调控失衡,sMICA血浓度增高等多种因素可能与其NKG2D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D4+CD25CD25+/highCD127low 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EB病毒(EBV)转化的"永生细胞"抑制途径的作用.方法 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急性期IM患儿和其中10例恢复期随访EBV感染IM患儿CD3+、CD3+CD4+、CD3+CD8+、CD4+CD25+/highCD127low和CD19+、CD19+CD23+表达情况,并与2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IM患儿CD3+、CD3+CD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升高,而CD3+CIM+、CD4+/CD8+比值、CIM+CD25+/highCD127low、CD19+、CD19+CD2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D3+、CD3+CD8+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CD3+CD4+、CD4+/CD8+比值、CD+CD25+/highCD127low、CD19+、CD19+CD23+恢复期都明显下降.在疾病恢复期,CD3+CD8+、CD4+/CD8+比值、CD19+、CD19+CD23+仍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指标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急性期CD3+、CD3+CD8+与CD19+、CD19+CD23+细胞均呈负相关,而CD4+CD25+/highCD127low与CD19+、CD19+CD23+细胞均呈正相关.结论 在EBV感染儿童IM发病过程中,CD4+CD25+/highCD127+的降低可能对EBV转化的"永生细胞"在体内的有效抑制起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与几种小儿恶性肿瘤有关。近年来儿童中IM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发现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EB病毒后易引起IM ,病情容易恶化、死亡率也较高。为此,我们对IM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CD3、CD4、CD8的分布进行了测定,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IM患儿36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住院患儿,血清EBV IgM均为阳性,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 % ,年龄为6月~14岁,男2 0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5岁6个月,所有患儿生长发育均正常,近期未感染其它疾病。对照组为同期36例正常儿童,年龄、性别与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方法对6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密切观察与护理,及时评价。结果62例治愈,1例多脏器衰竭和死亡。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变累及全身各系统,条件是复杂的。临床表现多样,易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和危及生命的关键,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射比浊法和APAAP法检测了36例生长发育正常的IM患儿血清Ig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IgG、IgA、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g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后引起机体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为临床IM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B病毒IgG、IgA和IgM抗体及DNA载量联合检测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170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取13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其EB病毒抗体检测情况和DNA载量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EB-DNA阳性率及载量,VCA-IgG及VCA-IgM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儿童VCA-Ig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岁患儿人数最多,达到全部患儿的49.41%,且随年龄增长,EB-DNA阳性率及载量、VCA-IgG阳性率均有明显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CA-IgA及VCA-IgM则无明显差异(P>0.05).各单项检测中,VCA-IgM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与其他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VCA-IgM联合EB-DNA检测可有效提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VCA-IgG、VCA-IgA和VCA-IgM三种抗体在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以IgM具有最佳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采用VCA-IgM联合EB病毒DNA载量检测对于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对诊治的1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进行病例分析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为17岁男性,因"咽痛发热10d,皮疹2d"收入院。经头孢美唑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头胞哌酮舒巴坦抗细菌及利巴韦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后无效,经骨髓细胞学检测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经淋巴结病理学检查确诊为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经COP化疗1疗程后体温正常。后经5疗程COP方案巩固治疗。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同时合并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极为罕见,经COP方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及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31例IM患儿和50例体检健康儿童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131例IM患儿中有26例患儿收集到对应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后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在IM患儿IVIG治疗前后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M患儿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均P<0.000 1),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明显降低(均P<0.000 1)。IM患儿急性期CD4~+、CD8~+T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及降低水平与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的百分率呈现正相关趋势。与IVIG治疗前相比,IM患儿IVIG治疗后外周血CD3~+T细胞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有所减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CD4~+T细胞、NK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增高,但其中治疗后CD4~+T细胞、B淋巴细胞及CD4~+/CD8~+T细胞比值水平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综上所述,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对IM患儿的细胞免疫状况评估、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了38例生长发育正常的IM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IL-6、IL-8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36例同龄健康儿童组比较。结果急性期IM患儿血清IL-6、IL-8、CD3、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P〈0.01),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恢复期(P〈0.01),恢复期患儿血清CD4升高,IL-6、IL-8、CD3、CD8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4/CD8比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但高于急性期(P〈0.01)。结论 EB病毒感染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是IM发病的关键,为IM患儿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双重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21例由EBV和CMV双重感染导致IM的临床特点,并与单独EBV感染导致的IM病例进行比较.结果 ①两组间临床特点比较:双重感染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显著长于EBV感染组(P<0.01),双重感染组的肝肿大发生率和脾肿大发生率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分别P<0.05,P<0.01).IM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症、肺炎和贫血的发生率在双重感染组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1).②各组间实验室指标比较: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在双重感染组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1).结论 EBV和CMV双重感染IM常临床症状较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并发症如血小板减少症、肺炎和贫血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不同时期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18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2007-06/2009-06湖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IM患儿72例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在病程急性期、病程1、3、6个月分别采集观察组患儿外周静脉血,健康对照组以同样方法采集静脉血,采用RIA检测TNF-α和ELISA检测IL-18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IM急性期血清中TNF-α和IL-1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病程时间推移,TNF-α和IL-18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各个病程时间点TNF-α和IL-18含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45例轻症IM患儿与27例重症IM患儿相比较,重症IM患儿,TNF-α,IL-18水平高于轻症IM患儿,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TNF-α和IL-18水平动态变化是判断IM患儿免疫状态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田英  唐方 《现代免疫学》2003,23(2):132-132,13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 )患者感染EB病毒后的免疫病理改变与Th1/Th2免疫应答的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由于缺乏特异性高且操作简便的Th1、Th2细胞标志物 ,长期以来 ,这方面的研究仅基于测定其所代表的细胞因子含量上。由于细胞因子是以网络形式存在 ,影响其分泌的因素诸多 ,仅从Th分泌的细胞因子分析Th1/Th2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发现 ,CCR5、CD30分别为Th1、Th2细胞特异表达 ,且与激活Th1、Th2密切相关 ,因此可作为其相应的表面标记物[1,2 ] 。为了阐明Th1、Th2细胞在IM早期的作用 ,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患者PBMC中C…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儿童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我们对我院儿科及感染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51例患儿进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测定,以探讨其免疫功能与疾病的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病变的关系.在不同时相点(IM发病期,恢复期)采用RIA检测TNF-α,采用ELISA检测IL-18水平.结果是IM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期IM患者血清TNF-α,IL-18水平高于恢复期IM患者,IM患者发病期间血清TNF-α,IL-18水平升高程度与病情有关.血清TNF-α,IL-18水平变化是判断传染性IM患者免疫状态,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37例临床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儿科(266011)于凌翔,张素桂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是指新生儿生后2周内有红细胞数的异常增多,且伴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异常升高。当红细胞(RBC)数>7.00×10/L、血红蛋白(Hb)>220g/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感染EB病毒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CCR3和CCR5的表达,以期了解Th1/Th2细胞的分化情况.方法 观察患儿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测定患儿的嗜异凝集抗体,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儿抗EBV-CA-IgM、抗EBV-CA-IgG及抗EBV-NA-IgG,筛选出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儿.并用流式细胞检测仪检测淋巴细胞中CCR3和CCR5的表达.结果 IM感染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IM感染组CCR3+细胞率高于对照组(P<0.05),CCR5+细胞率低于对照组(P<0.05).CCR3与发热持续时间、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数呈正相关(P<0.05).CCR5与发热持续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IM患儿CCR3+表达增高,CCR5+表达降低,存在以Th2细胞优势分化状态为特征的T辅助细胞分化失衡.CCR3和CCR5可以作为判断IM病情轻重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 (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 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有效性.方法 入选的48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患儿28例,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IVIG 400 mg/(kg·d),连用5 d;或IVIG 1g/(kg·d),连用2 d.对照组患儿20例,予更昔洛韦(GCV)5~10 mg/(kg·d)连用5 d.并予对症支持治疗.选择20例正常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结果 健康儿童CD4(%)、CD8(%)及CD4/CD8比值分别为(34.12±3.53)%、(26.22±4.43)%及(1.41±0.3);IVIG组分别为(24.2±4.3)%、(36.4±6.8)%及(0.72±0.12);GCV组(23.7±5.1)%、(37.3±7.8)%及(0.67±0.13),健康对照组与两组IM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IVIG组患儿治疗后CD4(%)升高、CD8(%)下降及CD4/CD8比值升高(P<0.05);而GCV组患儿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IVIG治疗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较GCV治疗组消失快(P<0.05),IVIG组患儿治疗有效率88.7%,GCV组患儿治疗有效率59.2%(χ2=3.97,P<0.05);IVIG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为(9.2±4.3)d,较GCV组(13.8±5.1)d明显缩短(t=-4.24,P<0.05);结论IM患儿除了病毒感染导致的直接影响外,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IVIG免疫干预治疗优于单纯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