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脏病猝死患者中约有25%生前无任何冠心病的症状,称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因其无症状,所以病人常不加注意,而突然出现心肌梗塞,甚则猝死,其危险大于有症状者.我们采用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病人死亡的相关因素,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7月~2008年12月猝死的36例心脏病人临床资料,探讨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36例猝死病人中冠心病19例,很多合并其它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扩张型心肌病等,有明显诱发因素,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分布特点.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避免诱发因素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怂  相似文献   

3.
警惕老年人猝死浴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樱忠亮 《家庭中医药》2005,12(10):25-25
东阳市歌山镇一位退休教师,因第二天要开会,下午去浴室洗澡,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猝死在浴室里,享年70岁。这种老年人在浴室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老先生的猝死中,我们得到一个保健的启示:老年人在浴室里沐浴,应高度警惕心脑血管意外,必须注意以下7条: 1、老年人进浴室前最好多喝点水,以便稀释血液,更  相似文献   

4.
又进入寒冬季节,而冬季正是猝死的高发季节。什么是猝死呢?猝死是指突发的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导致死亡。猝死大多数是心脏病引起的,所以又叫做心源性猝死。 那么,部有哪些人容易发生猝死呢? 一般来讲,有冠心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心衰的病人容易发生猝死。这些病人进入冬季需要当心,需要医生的正规治疗和评估。因为在一年四季中.冬季的猝死率最高,较夏季增加将近20%。  相似文献   

5.
张苍  吕培文 《北京中医药》2008,27(9):694-695
简要介绍了已故名老中医房芝萱的医学经历、医德医风,重点介绍了他对疮疡外科及周围血管科的学术贡献:外科用补法要注意补中有清,补中有活,补中有利.周围血管病的总病机是脉络阻滞,经脉阻隔,此类疾病共性是湿,用药要注意寒湿和湿热的转换.在治疗过程中,活血化瘀要贯穿始终,也要注意补气.要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临床选药须从气血、补泻、寒热、温清多个层面考虑.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癌症患者发生猝死前的舌脉象及相关临床表现并予分析,发现此类患者均见舌紫暗、脉涩,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作者认为,此类患者猝死前多有气虚血瘀病机,猝死原因可能为心、脑、肺的梗死,并就其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T波峰-末间期(Tp-e间期)对冠心病猝死病人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冠心病的住院病人91例,根据其死亡原因分为猝死冠心病病人22例(猝死组),非猝死冠心病病人38例(非猝死组),并选取存活的冠心病病人31例作为对照(存活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首次心电图Tp-e间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组病人Tp-e间期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猝死组Tp-e间期与存活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p-e间期延长在冠心病猝死的预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性猝死的病因及复苏策略,以预防和减少心性猝死的发生,提高复苏成功率,最大程度地减少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8例医院内心性粹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剐、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复苏方法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心性猝死患者45~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3:1,其中冠心病患者为67.8%.53.6%为情绪不稳定或用力排便诱发.复苏成功18例,其中2例遗留有永久性脑损害.死亡10例,占35.7%.结论:心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存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可望减少猝死的发生,及时电除颤和气管插管及后续高压氧治疗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何为猝死?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以及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其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后来大多数学者、医生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于是世界卫生组织修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偶然中有必然猝死是人类一种突然发生的死亡现象。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猝死,其高危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玩麻将与发生意外猝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8年 3月— 2 0 0 3年 3月收治的在打麻将时或麻将结束后 2h内发生意外猝死的 2 3例患者资料。结果  2 3例死亡患者中脑出血 8例 ,脑梗死 2例 ,心肌梗死 4例 ,胸主动脉瘤破裂出血 1例 ,肺梗死 1例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1例 ,原因不明 6例。死因与发病季节、打麻将时间长短、饮食、体位和情绪等有关。结论 中老年人玩麻将应注意节制 ,否则会出现意外而猝死。  相似文献   

11.
李立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49-2251
探讨医学论文选题的策划技巧、方法和注意问题.选题的注意技巧包括:模仿和类比,寻找新的生长点;根据已有的选题,寻找细微的差异扩大选题;改变选题的组合因素,编制新题目;改变选题的组合因素,编制新题目;借鉴别人的选题,升华自己的构思;在研究中,注意科学领域的空白点;在争论的焦点中选题;结合地区特色选题.在选题中,要注意:科研工作离不开科技信息;要注意克服心理上的思维定势;要注意科研的连续性;要注意本单位的业务特点;注意捕捉思维灵感;吸取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警惕性猝死     
性爱是美好的,但有时也会威胁健康,甚至引发猝死。性猝死是指由于性行为引起的意外死亡,又叫“房事猝死”。它不但包括性高潮期间的突然死亡,也包括性行为后的死亡,发生此症之前双方都无预兆及精神准备,因此往往缺乏预防措施,抢救不及。以下是几种在性生活中可能会导致猝死的诱因,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猝死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对我院治疗的24倒脑血管病猝死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0年以来我院脑血管病例中有24例发生猝死。结论:对脑血管病患者及时给予干预和规范治疗,能有效降低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4例中青年猝死患者的临床病因分析,探讨中青年发生猝死的原发疾病,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期减少猝死的发生和降低猝死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近10年发生猝死的14例中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中青年猝死发病前有原发疾病且多有诱因,但无明显先兆表现;减少猝死的发生率,重在预防。主要措施:加强宣传力度、提高高危人群的自我防范意识、尽量避免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冬季人的活动度下降,容易产生因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冠心病发作.同样,夏季天气炎热,也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冠心病患者要小心预防发作,以免发生猝死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警惕过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4年的这个春天,爱立信、麦当劳两位高层接连猝死,一时间关于工作压力、关于。ofice 里不断发生着的“过劳死”一下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们这里要给大家说的是一个关于生死的敏感话题,舒适的办公室和不低的薪水也许无法和“猝死”或者“过劳死”联系起来,但是确实有一些人倒下了,他们正当壮年,都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往者已经过去,可是死神到底藏在哪里?是在电脑机箱里还是在餐桌上,在跑步机的履带里还是汉堡包里?留神您的身体,就算我们又在危言耸听。但是如果看完这些之后您开始注意休息和锻炼,我们的危言耸听也算功德一件了。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的猝死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猝死现象,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死亡最快的,莫过于颈椎病中的上颈椎意外,即颈1颈2的突发事件,专家称这两块椎体做寰椎枢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要塞.  相似文献   

18.
<正> 冠心病猝死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其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报道针刺治疗冠心病有一定疗效,但针刺能否防治冠心病猝死还不清楚.而阐明针刺这一作用,有助于为临床寻求一种新的防治途径。为此我们近几年先后开展了有关这一课题的几项临床和实验观察。本文综合报道这些研究结果,并结合冠心病猝死的电生理学观点,对针刺防治猝死的可行性和前途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胡小艳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1):178-178
目的:分析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猝死发生,预防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接受治疗发生猝死的36例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猝死原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通过针对性护理措施,减少了猝死发生。结论:提高风险意识,针对主要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猝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近期随着一些在艺术界颇有影响的明星突发猝死,为人类的健康又一次敲响了警钟,心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除了定期抽出您的宝贵时间去医院体检之外,还要我们从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做起,放松心情,平衡心态,劳逸结合,适量运动,注意一日三餐的营养搭配尤为重要。下面介绍两种低热量、低脂肪的膳食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