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检测不同分化程度的I型子宫内膜腺癌中IGF-2及其相应受体(IGF-1R和IGF-2R/M6P)蛋白的表达,探讨3因子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30例I型子宫内膜腺癌(按病理分级不同分为高分化17例、中分化7例、低分化6例)组织中IGF-2、IGF-1R和IGF-2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GF-2,IGF-1R的过阳性表达在I型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且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表达增强.②IGF-2R的阳性表达与过阳性表达在I型子宫内膜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GF-2R阳性表达下调与IGF-2及IGF-1R的异常高表达在I型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GF-2及IGF-1R的过阳性表达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Fkn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子宫内膜组织内炎性因子Fkn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法分别检测60例正常子宫内膜、63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k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Fkn阳性表达和过阳性表达均高于增生期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G1组Fkn阳性表达与G2+G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腺癌组织Fkn阳性表达和过阳性表达均比正常子宫内膜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actalkine(Fkn)参与选择性白细胞的趋化、迁徙、归巢,其在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抗肿瘤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子宫内膜恶性转化的一个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在46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OPN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OPN在低分化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中分化组织。OPN阳性组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OPN阳性表达是影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 OPN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和预后密切相关,OPN可作为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对56例胃腺癌组织、4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和56例正常胃组织中IGF-1和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55.36%,正常胃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86%、10.71%,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IGF-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bcl-2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TNM分期相关(P<0.05);IGF-1与bcl-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腺癌组织中IGF-1及bcl-2的过表达共同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两者联合检测有更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erbB2和P53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侵袭、组织分化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38例原发性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进行了C-erbB2和P53检测。结果:C-erbB2和P53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9%和55.3%,而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无表达;C-erbB2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化相关(P<0.05),P53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相关(P<0.05),而与组织分化无关(P>0.05);C-erbB2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C-erbB2和P53表达对判断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预测肿瘤侵袭转移和评估预后是一种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和14例正常子宫黏膜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的状况。结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率分别为70.1%(54/76)和65.8%(50/76),均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14.3%(2/14)和7.1%(1/14)(P<0.05)。STAT3和Survivi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TAT3和Survivin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腺癌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Smad2和Smad4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在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n=15)、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n=20)及子宫内膜腺癌(n=52)中Smad2和Smad4的表达情况,评估其与子宫内膜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Smad2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4在子宫内膜腺癌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ad2与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和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Smad4与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Smad2和Smad4蛋白与子宫内膜癌变密切相关,可作为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组织中ER、PTEN和P16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变的关系和早期诊断及评判预后的可能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60例内膜腺癌组织中ER、PTEN、P16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TEN及P16的阳性表达率呈递减趋势,PTEN蛋白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与腺癌、不典型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癌与不典型增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与正常子宫内膜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与正常子宫内膜及腺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甾体激素受体ER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与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TEN、P16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手术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P0.05)。结论:ER、PTEN、P16的异常表达与子宫内膜的癌变过程相关,三者有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及评判预后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ts-1蛋白质在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Ets-1蛋白质在34份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Ets-1蛋白质在不同的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有所不同,在增生早、中期及分泌早、晚期呈阴性表达,增生晚期个别(1/5)呈弱阳性表达,而在分泌中期多数(5/6)呈弱阳性表达,而且c-Ets-1蛋白质在各期淋巴组织及纤维母细胞组织中也有阳性表达。结论c-Ets-1基因可能与孕卵着床有关,它表达于孕卵着床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1例单纯型增生过长、29例子宫内膜腺瘤型增生过长、32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6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结果: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型增生过长、腺瘤型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Annexin A1(χ2=50.421,P=0.000)、P16蛋白(χ2=25.929,P=0.000)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K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219,P=0.000)。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显示不同肌层浸润组、不同手术病理分期、不同组织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组的AnnexinA1、P16及CDK4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nnex-inA1阴性、P16阴性并CDK4阳性者的比例随手术病理分期、组织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36,P=0.013,χ2=8.071,P=0.018)。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nnexin A1和P16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895,P0.001);Annexin A1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35,P0.001);P16和CDK4蛋白在内膜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912,P0.001)。结论:Annexin A1、P16及CDK4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相关,An-nexin A1可能成为子宫内膜组织早期癌变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膜联蛋白-1(Annexin-1)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32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Annexin-1的表达情况。结果:Annexin-1在17例(25·8%)子宫内膜腺癌中呈强阳性表达,29例(43·9%)为弱阳性,20例(30·3%)为阴性;在28例(93·3%)正常子宫内膜中呈强阳性;13例(40·6%)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呈阳性表达,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差异(P<0·01)。子宫内膜癌中Annexin-1表达下降与患者的年龄、组织病理及淋巴转移无关(P>0·05)。结论:Annexin-1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和不典型增生中有不同程度的丢失,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以及预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癌变风险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Rb2/P130与CDK4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Rb2/P130、CDK4在2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2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30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pRb2/P130蛋白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减,而CDK4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子宫内膜腺癌和不典型性增生中pRb2/P130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K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b2/P130阳性表达缺失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与子宫肌层浸润程度无关(P0.05);CDK4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pRb2/P130蛋白表达与CDK4呈负相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腺癌中存在pRb2/P130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及CDK4的异常表达,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的发展,是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E2F-1和cyclinD1在大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大肠腺癌、2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息肉以及30例大肠腺瘤E2F-1和cyclinD1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和cyclinD1在大肠腺癌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大肠患肉以及大肠腺瘤(P<0.05).E2F-1和cyclinD1表达与大肠腺癌的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2F-1和cyclinD1的表达与大肠腺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大肠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3K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良性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增殖期子宫内膜10例、良性增生性子宫内膜30例(包括单纯性增生和复杂性增生),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3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中PI3K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PI3K和CyclinD1在增殖期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性子宫内膜、EIN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表达依次增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6.64,P<0.01;H=44.96,P<0.01);PI3K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r=0.682,P<0.01),且二者与组别及年龄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PI3K高表达可能是通过诱导和调控CyclinD1的过表达实现的,PI3K和CyclinD1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恶性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