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regnancy 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的临床特征及其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PAT孕妇的临床表现,血小板参数,分娩方式与出血量的关系。结果 39例PAT孕妇84.6%(33/39)属于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50~99)×109/L],患病组剖宫产术或经阴道分娩两种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PAT组,血浆凝血致活酶(plasma thromboplastin,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T大多数为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正常、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但若血小板计数20×109/L,应输注单采血小板并采取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2.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及妊娠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寻找其最佳的处理方法以促成良好妊娠结局。方法收集北京市垂杨柳医院2000-2008年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49例,对其发生的病因、处理方法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21例(42.86%),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26.5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7例(14.29%),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4.08%),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4.08%),病因不明4例(8.16%)。有剖宫产指征的27例行剖宫产术结束妊娠,其余22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1例,产后出血率2.04%。胎死宫内2例。新生儿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者4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母婴结局。方法总结1996~2004年在我院产科住院20例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血小板计数均<50×109/L)。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白血病。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前或分娩期给予输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20例中5例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结论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否则应剖宫产,这是避免或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38-313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13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50×109/L时,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治疗、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情况,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因以妊娠合并良性血小板减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为主,且在分娩后血小板能恢复正常。而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分娩后血小板未恢复正常。本组中经阴道分娩65例,剖宫产37例,均无新生儿死亡,出生后新生儿无血小板减少。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应根据病因及早进行治疗,并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注意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 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 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4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岱  张学玲  金燕志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0):2797-2799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及改善预后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3年我院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100×109/L。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者最多,占61.1%,其次为合并妊高征者(17.4%)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1.1%);各组之间发生产后出血的量无显著差异;分娩前血小板水平<50×109/L的27例孕产妇中,有8例为经阴道分娩,19例剖宫产分娩,其中2例采用全麻,1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7例腰麻,9例腰麻加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未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在围分娩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20 mg/d组分娩后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10 mg/d组(P<0.05)。结论:在围分娩期静脉应用地塞米松20 mg/d,有助于血小板水平的提高。在分娩前孕妇的血小板水平<20×109/L或伴有自发出血倾向,或胎儿血小板水平<50×109/L时,应首选剖宫产分娩,对于分娩前的血小板水平在(20~30)×109/L的产妇,可根据胎儿的大小、产妇宫颈b ishop评分等选择分娩方式,放宽剖宫产指征。血小板水平<50×109/L时,可在积极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前提下采用腰麻。  相似文献   

9.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和相关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7年我院和市妇幼保健医院11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112例中,30例依据骨穿或血小板抗体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20例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2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妊娠,2例为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其余为临床疑似ITP合并妊娠。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治疗或输注血小板的例数为80例。112例中剖宫产96例,阴道分娩16例,产后大出血6例。6例新生儿出现血小板减低,但无出血征象。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以ITP合并妊娠多见,当血小板持续下降或≤50×109/L,应行骨髓穿刺及血小板抗体检查,并给予相应治疗。分娩方式取决于血小板水平及产科相关情况,血小板极低时,可在补充血小板后或在血源充足的情况下行剖宫产。不主张预防性治疗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96例,并根据孕期血小板计数分为4组,Ⅰ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50×10~9~100×10~9/L,Ⅱ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30×10~9~50×10~9/L,Ⅲ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为10×10~9~30×10~9/L,Ⅳ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9/L。比较各组患者的疾病病因、妊娠期并发症及母婴分娩情况。结果 9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病因主要包括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4组中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及产后出血在4组中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围生儿足月低体重儿,颅内出血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血小板数目越少,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越高。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复杂,且患者血小板数目越少,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6年广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将60例ITP孕妇分为3组,甲组PLT≤20×10~9/L,乙组(20~50)×10~9/L,丙组≥50×10~9/L,观察3组ITP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首次PLT减少发生在孕24周内和PLT首次减少50×10~9/L是ITP独立预测指标;3组孕妇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首次减少发生时间及减少计数可早期诊断妊娠合并ITP,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其中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50-99)×109/L孕妇50例,〈50×109/L孕妇16例)(实验组)和同期112例健康孕妇(对照组),分别进行TEG、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检测,并分析其与PLT值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PT值及APTT值均升高,而α角、最大振幅(MA值)与凝血综合指数(CI值)均降低(P〈0.05);与PLT(50-99)×109/L亚组相比,PLT〈50×109/L亚组K值升高,MA值及CI值均降低(P〈0.05);K值、MA值及CI值均与PLT值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51、0.40,P均〈0.05),其他检测指标与PLT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TEG可作为监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0例PAT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血小板减少组(妊娠期检查发现2次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选择同期在同一家医院分娩的60例正常孕妇纳入血小板正常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麻醉方式、产前凝血功能、产时出血量及所产新生儿出生时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减少组患者治疗情况、产后血小板恢复情况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年龄、分娩孕龄及初产妇与经产妇所占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两组孕妇分娩方式及剖宫产时麻醉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40,42.57;P〈0.05)。血小板减少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主,并且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为主。血小板正常组分娩方式以阴道分娩为主,其中剖宫产分娩者的麻醉方式全部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②血小板减少组孕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时全身麻醉率均有随血小板减少程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x2=3.11,P=0.04;x2=17.51,P=0.00)。③两组孕妇产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阴道分娩及剖宫产产时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4,1.61,0.42,0.93,1.58;P〉0.05)。④两组孕妇所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60,1.206;P〉0.05)。⑤本组血小板减少组孕妇产前及产后未做特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诊治的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发病后5~8天出现血小板下降,且下降的数值不固定,平均血小板数值为47.5×109/L,发病后9~12天血小板恢复正常;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几率为50%,病情多较重,病变累及多个脏器,误诊率及延误诊治的几率高。结论: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川崎病发生多系统并发症的几率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病程早期即出现血小板减少、全身多脏器损伤的病例,要考虑重型川崎病的可能,早期给予静脉点滴丙种球蛋白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后,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经换血治疗的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28例,换血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27例,换血后血小板计数正常401例,随机选取127例为对照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资料的危险因素。结果换血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达24.1%(127/528例),血小板计数≥50×10~9/L占70.1%,血小板计数20~50×10~9/L占24.4%,血小板计数20×10~9/L占5.5%。换血时日龄[OR=1.213,95%CI(1.028,1.417)]、换血前总胆红素值[OR=1.172,95%CI(1.051,1.309)],颅内出血或头颅血肿[OR=5.594,95%CI(3.257,11.121)]、换血后酸中毒OR=7.246,95%CI(4.797,12.188),4项因素为换血后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患儿换血时日龄、换血前总胆红素值、合并颅内出血或头颅血肿、换血后酸中毒是换血治疗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后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617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和血小板降低的不同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先兆子痫(PE)、HELLP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按照上述五种病因分为五组患者,其年龄、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及孕前BMI、血小板最低值、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周及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孕周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的早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出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等妊娠结局存在组间差异(P<0.05)。依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三组间剖宫产率、早产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贫血率、输血小板治疗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余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母婴的安全,尤其HELLP综合征及DIC。血小板计数<50×109/L对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减少的母儿预后。方法:按血小板记数分为≥10×109/L组和<10×109/L组,回顾性分析229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围产期结局。结果:两组间比较,<10×109/L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10×109/L组(P均<0.05)。AST、ALT、LDH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均<0.05)。临床严重并发症方面,<10×109/L组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较≥10×109/L组显著增高(P均<0.05),而在产后出血、子痫、胎盘早剥、心功能不全、肺水肿、腹水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产后出血量<10×109/L组较≥10×109/L组显著增多(P<0.05)。两组在新生儿出生体重、1min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发生率、极低体重儿率及围产儿死亡率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重度子痫前期合并血小板减少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未发现与围产儿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19.
颅内出血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内出血早产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8例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早产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与同期无颅内出血的早产儿45例和正常足月新生儿27例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血小板计数分别为(292.96±46.91)×109/L、(220.61±35.01)×109/L和(188.85±51.62)×109/L,血小板压积分别为(0.232±0.07)%、(0.188±0.06)%和(0.126±0.04)%,提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患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压积显著降低(F=68.66,P<0.001);而血小板平均容积与血小板分布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机制,要重视对早产儿凝血状态的监测,以减少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