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DIC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获得性全身性出血 血栓综合征 ,其病因多 ,临床变化复杂 ,不易判断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由于其病情变化复杂 ,实验室诊断较为困难。我们对血栓前状态部分分子标志物检测在DIC的早期诊断、病情发展判断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1.1 正常对照组 :健康人 30名 ,年龄 18~ 5 1岁 ,平均 31.5岁 ,均来自我院门诊体检科 ,无血栓病史和家族史 ,采样时无其它疾病。1.2 DIC组 :DIC患者 6 2例 ,DIC诊断参考张之南、王振义、李家增等人[1 3] 的论著 ,结合临床病史、病情…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原片段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D-二聚体定量测定在 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血栓前态分了樗物珲量浊定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了30倒正常对照(NC)血浆和62临床已诊DIC的病人血浆,,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有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为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_(1 2)、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结果:早期DIC病人中D-D含量为1.621.46/L,NC组为0.510.12mg/L;F_(1 2)含量为33.1120.59/L,NC组为1.643.14/L加期DIC中D-D含量为6.858.37mg/LF_(1 2)含量为4.362.44nmol/L,TAT含量为22.5320.98/L;晚期DID中D-D含量为10.325.85/LF_(1 2)的含量为6.443.51/L,TAT含量为36.6420.09/L。经统计学分析,各DIC组D-D含量与NC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之间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DIC组1 2和TAT的含量较NC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DIC组之间却无明显的差异(P>0.05)。F_(1 2)和TAT在所有DIC病人中有显著性相关(r=0.679,P<0.0001),而F_(1 2)与D-D、TAT与D-D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D-二聚体实验室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探讨DIC患者应用D-二聚体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收治的30例DIC患者(DIC组)及30例非DIC患者(对照组)进行D-二聚体检测,比较2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同时按照DIC分期将30例DIC患者分为高凝期组、消耗性低凝期组及纤溶亢进期组,比较不同时期患者体内D-二聚体的水平并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DIC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29,P=0.000),而纤溶亢进期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消耗性低凝期,高凝期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85,P=0.000)。同时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与DIC分期存在显著的正向直线相关关系(R=0.982,P=0.000)。结论 DIC患者体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DIC患者,且DIC不同时期D-二聚体水平也存在差异,可用于对DIC患者病情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血栓前态分了樗物珲量浊定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了30倒正常对照(NC)血浆和62
临床已诊DIC的病人血浆,,根据DIC病程分为DIC早期、中期和晚期,分别有ELISA法测定了血栓前状态分为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结果早期DIC病人中D-D含量为1.621.46/L,NC组为0.510.12mg/L;F1+2含量为33.1120.59/L,NC组为1.643.14/L加期DIC中D-D含量为6.858.37mg/L
F1+2含量为4.362.44nmol/L,TAT含量为22.5320.98/L;晚期DID中D-D含量为10.325.85/LF1+2的含量为6.443.51/L,TAT含量为36.6420.09/L.经统计学分析,各DIC组D-D含量与NC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之间也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各DIC组1+2和TAT的含量较NC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各DIC组之间却无明显的差异(P>0.05).F1+2和TAT在所有DIC病人中有显著性相关(r=0.679,P<0.0001),而F1+2与D-D、TAT与D-D无相关性.结论综合应用不同的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定量测定,不但有助于早期诊断DIC,并且可用于判断DIC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张天海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9):122-12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征。出血是产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当产科发生出血并发DIC时,起病急骤,来势凶猛,是产科病人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D-二聚体(D—Dimer,D—D)阳性或含量明显增高是诊断DIC的特异指标之一,准确率达93%。因此,在产科中筛查D—D项目,对诊断、预防产科DIC的发生,评估其风险性,及时转诊转院,降低基层医院孕产妇的病死率有积极重要意义。本文现对D—D在产科检测DIC中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和D-二聚体检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AT)、D 二聚体 (D D)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2型糖尿病患者 4 0例 ,分为微血管病变组 2 4例及单纯糖尿病组 16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血浆TAT和D D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血浆TAT和D D水平分别为 (14 .95± 6 .5 4 )μg/L、(1.5 6± 0 .72 )mg/L ;(2 .6 5± 1.2 2 ) μg/L、(0 .19± 0 .0 8)mg/L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TAT、D D含量均明显增高 (前两者TAT分别为 (2 1.34± 8.91) μg/L、(9.6 7±2 .72 ) μg/L ;D D分别为 (2 .95± 0 .84 )mg/L、(0 .2 8± 0 .0 9)mg/L ,而单纯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仅TAT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 D未见明显增高。结论 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的变化 ,血浆TAT及D D的检测对其早期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DIC患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DIC患者62例,作为观察1组;肺癌DIC患者48例,作为观察2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各组进行血清D-D水平检测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D-D水平与DIC的发生关系密切,随着病情进展水平持续升高。结论 DIC患者血清D-D水平升高显著,该指标可作为DIC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可为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的评估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血浆D-二聚体诊断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最佳临界值。方法收集易引发DIC的疾病患者200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含量,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针对DIC诊断的最佳临界值。结果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为4.5,其敏感性为61.5%,特异性为78.3%,阳性预测值为40.7%,阴性预测值为89.4%,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只有合理确定D-二聚体诊断DIC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才能有效保证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及适用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肺癌患者血浆 D—二聚体变化及临床意义 ,我们检测了肺癌 2 4例血浆 D—二聚体水平 ,以了解肺癌患者常伴凝血及纤溶异常而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正常对象组 2 0例 ,年龄 32~ 6 8岁 (5 1岁± 3.5岁 )均为我院健康职工体检者。肺癌组 2 4例 ,男 15例 ,女 9例 ,年龄35~ 81岁 (5 5岁± 4 .5岁 ) ,其中 期 8例 , 期 16例 ,均经临床、病理和影像检查确诊。1.2 检查方法 采静脉血与 0 .12 9mol/ L 枸橼酸钠混匀 (9∶ 1比例 ) ,以 4 0 0 0 r/ min速度离心抽取血浆待检。D—二聚体检测采用 EL ISA法 ,试剂… 相似文献
14.
15.
李栋梁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5,(2)
·—333 组织因子(TF)可存在于循环血浆中,为弄清其临床意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65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血浆TF,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粒急变8例,恶性淋巴瘤4例,实体瘤11例,感染7例,血管损伤3例,其它疾病9例。30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①DIC患者组血浆TF较正常对照组增高(446±SD536pg/ml,138±51pg/ml,P<0.001),在DIC组超过正常值上限的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
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h开始电针治疗。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耳中动脉采血,测定D-Dimer和TAT的含量。
结果: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的D-Dimer、TAT含量高于电针组(P<0.05),而电针组又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
结论:电针弱刺激可以有效减少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Dimer和TAT的升高,防止高凝状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凝血酶原片段(F1+2)及凝血酶抗凝血酶(TAT)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凝血酶原片段 (Prothrombinfragment 1+2 ,F1+2 )与凝血酶 抗凝血酶 (Thrombin antithrombin ,TAT)已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研究。目前常用ELISA方法检测F1+2及TAT含量 ,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好。二项指标的临床应用相得益彰 ,各有所长 ,对检测血栓前状态及DIC诊断较准确 ,可监测抗凝、溶栓疗效 ,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含量均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正>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特异性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所特有的代谢物。当纤溶系统被激活,交联纤维蛋白发生降解形成D-二聚体等复合物[1],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