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含内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 的逆转录病毒双顺反子载体介导的醛脱氢酶基因(ALDH1)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转导和共表达.方法以携带ALDH1与mdr1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双顺反子G1Na-ALDH1-IRES-mdr1(G1Na-AIM)为载体,电穿孔法转导双嗜型包装细胞PA317,长春新碱筛选;所得病毒生产细胞PA317/ AIM与单嗜型包装细胞GP+E86乒乓感染提高病毒滴度;以重组病毒上清转染K562细胞,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转移基因的整合,流式细胞术(FCM)及MTT分析基因表达,集落培养法测定转导效率.结果双嗜型病毒上清滴度达1.0×105cfu/ml.基因修饰细胞K562/ AIM经PCR 和Southern blot证实双基因稳定整合至基因组,对4-氢过氧化环磷酰胺(4-HC)及长春新碱(VCR)耐药 (提高3~10倍),FCM及集落法检测基因转导效率为62%~70%.结论逆转录病毒IRES双顺反子载体能引导不同类型的耐药基因有效共表达,可用于扩大耐药范围,进行体内显性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将多药耐药基因 (mdr 1)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 (DHFR)同时导入人CD3 4 细胞 ,以拓宽造血细胞耐药谱 ,改善骨髓耐受联合化疗的可行性。方法 将以造血细胞中高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FMCF为基本结构骨架 ,通过引入IRES序列构建获得含mdr 1和DHFR(L2 2Y)双耐药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SF DIM ,通过脂质体介导包装 ,单嗜性和双嗜性包装细胞上清交叉感染提高病毒滴度。低温离心病毒上清转染人脐血CD3 4 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 gp的表达 ,基因组PCR检测外源性耐药基因的整合 ,CFU GM培养观察耐药性变化。结果 逆转录病毒载体pSF DIM转导人脐血CD3 4 细胞后 ,P gp的表达较未转基因组增加了 10 .98% ;基因组PCR同时检测到两种外源性耐药基因的整合 ;与未转基因组比较 ,在 48nmol/L甲氨蝶呤和 10ng/ml及 12ng/ml紫杉醇 (商品名Taxol)浓度水平 ,CFU GM集落形成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重组双耐药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SF DIM可以有效介导mdr 1和DHFR双耐药基因进入人脐血CD3 4 细胞并且获得共表达 ,拓宽了造血细胞耐药谱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经醛脱氢酶基因(ALDH1)转导的造血细胞对环磷酰胺的耐受性,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ALDH1将醛脱氢酶基因是导入人造血细胞系K562,应用PCR证实原病毒的整合,用RT-PCR检测ALDH1基因表达和MTT法分析ALDH1过表达导致的4-氢过氧环磷酰胺的耐药表型。结果发现,逆转录病毒成功地介导了醛脱氢酶基因转移,全长ALDH1cDNA以原病毒形式整合入受体K562细胞基因组,RT-PCR检测到ALDH1基因转录表达。ALDH1过表达的基因转移细胞对环磷酰胺的耐受性明显提高(4倍),IC50≈10μmol/L。结论提示,体外ALDH1过表达足以引起对环磷酰胺耐受,为体内ALDH1基因转移以保护骨髓细胞免受环磷酰胺的毒性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建立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层的方法并观察基质接触对造血干/祖细胞(HSC/HPC)基因转移的影响,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用基质细胞培养液培养,传代4次以建立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层。将经细胞因子预刺激的造血干/祖细胞接种到经辐照处理的基质细胞层上,进行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转导,以半固体集落培养和聚合酶锭反应法(PCR)检测长春新碱(VCR)抗性集落数和mdr1基因扩增片段以测定转导效率。结果表明: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传代4—6周形成混合贴壁细胞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组成。集落法和PCR法检测显示基质接触能提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导效率2.1—3.3倍,对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导具有明显的支持效应。结论:基质细胞接触联合细胞因子作用可提高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导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将多药耐药基因(mdr-1)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DHFR)同时导入人CD^ 34细胞,以拓宽造血细胞耐药谱,改善骨髓耐受联合化疗的可行性,方法:将以造血细胞中高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FMCF为基本结构骨架,通过引入IRES序列构建获得含mdr-1和DHFR(L22Y)双耐药基因的塑转录病毒载体pSF-DIM,通过脂质体介导包装,单嗜性和双 包装细胞上清交叉感染提高病毒滴度,低温离心病毒上清转染人脐血CD^ 34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gp的表达,基因组PCR检测外源性耐药基因的整合,CFU-GM培养药性变化,结果:逆转录病毒载体pSF-DIM转人脐血CD^ 34细胞后,P-gp的表达较未转基因组增加了10.98%,基因组PCR同时检测到两种外源性药基因的整合,与未转基因组比较,在48nmol/L甲氢蝶呤和10ng/ml及12ng/ml紫杉醇(商品名Taxol)浓度水平,CFU-GM集落形成显著培养(P<0.05)。结论:重组双耐药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SF-DIM可度水平,CFU-GM集落形成显著增加(P<0.05),结论:重组双耐药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SF-DIM可以有效介导mdr-1和DHFR双耐药基因进入人脐血CD34^ 细胞并获得共表达,拓宽了造血细胞药谱。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双耐药基因共转染以拓宽造血细胞耐药谱的目的,初步观察了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介导多药耐药基因1(MDR1)在人早期造血细胞中的表达效率.由脑心肌炎病毒IRES调控MDR1基因翻译的双耐药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SF-DIM和相同启动子调控的MDR1单耐药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pSF-MDR1,包装后获得的双嗜性包装细胞PA317/pSF-DIM和PA317/pSF-MDR1病毒滴度分别为8×104和1.3×105cfu/ml.用其上清感染人脐血CD34+细胞,经FCM检测表明基因转导后单基因转导组和双基因转导组P-gp表达均有提高,分别为28.82%(荧光强度25.49)和10.92%(荧光强度9.48),但单基因转导组高于双基因转导组.因此,IRES成功地介导了MDR1基因在人早期造血细胞中的表达,为后续的试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双基因转导组和单基因转导组MDR1表达差异的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染醛脱氢酶基因(ALDH3)和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人脐血C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染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小鼠的骨髓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含有人全长cDNA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即逆转录病毒上清液与脐血MNC体外共培养;将接种人髓系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SCID小鼠分成3组A组(观察组)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mdr1的脐血MNC2×106/只,共2次;B、C两对照组小鼠以同样剂量、方法分别注射未转染mdr1的脐血MNC和等容积的生理盐水。3组白血病SCID小鼠在每周递增高三尖杉酯碱剂量化疗下,通过检测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瘤细胞阳性率、组织病理和HL60细胞表面抗原(CD33)等观察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对抗癌药物的耐受性及抗肿瘤疗效。同时分别采用PCR技术、免疫组化方法和柔红霉素排出试验检测mdr1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和功能。结果①体外成功地将mdr1基因导入脐血MNC,转染率达30%左右;②用HL60细胞2×106接种于经亚致死量照射的SCID小鼠可成功制成白血病动物模型;③采用程序性移植转基因细胞方法成功建立了mdr1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模型,并可作为白血病临床前期体内评价mdr1基因保护骨髓作用;④转基因脐血细胞移植小鼠对高三尖杉酯碱耐受性高于正常剂量的5~6倍,外周血白细胞维持在3.0×109/L左右,外周血涂片瘤细胞降至5%以  相似文献   

9.
人类多药耐药基因(mdr1)转染造血干细胞已在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现已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用于肿瘤化疗中保护骨髓造血干细胞。mdr1与其他基因共同构建的双顺反子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可同时表达mdr1和其他基因,如为mdr1和其他耐药基因,则可用于联合化疗中保护骨髓造血干细胞;如为mdr1和其他治疗基因,mdr1则作为其他治疗基因的选择标志。  相似文献   

10.
将HLA-DRBI基因cDNA片段反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质粒pZIP-neo SV(x)BamHI位点中,构建了HLA-DRB1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反义RNA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导入PA317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富集脐血CD34~ 细胞。将培养的病毒上清感染脐血CD34~ 细胞,筛选获得抗性克隆和进行CFU-GM的培养。用RT-PCR法从经G418选择产生的抗性克隆已证实有反义RNA目的基因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转染的脐血细胞中HLA-DR抗原阳性率为28%(对照组为45%),其抑制率为38.2%。结果表明导入脐血细胞的MHC-Ⅱ类基因反义RNA重组体可降低其HLA-DR抗原的表达。本实验结果为用反义核酸技术在临床脐血移植中防止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Madl、Mxil和Rox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1iT-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及D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了26例初治急性白血病(AL)患者、30名健康对照者和7种白血病细胞株中Madl、Mxil和Rox基因表达及突变情况。结果liT-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标本中均可检测到Madl、Mxil和Rox基因的表达;SSCP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标本中有4个位点发生多态性改变:Madl中2个位点,Mxil和Rox中各1个位点。DNA序列分析显示所有标本中有9个位点发生错义突变:Madl中2个位点均发现于初治AL患者;Mxil中4个位点,其中3个位点发现于初治AL患者,1个位点发现于KGl细胞株;Rox中3个位点均发现于初治AL患者。26例初治AL患者Madl、Mxil和Rox基因的突变发生分别为2例、3例和3例。结论首次在AL患者细胞中发现Madl、Mxil和Rox基因突变,提示Madl、Mxil和Rox基因的突变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克隆及表达中国昆明种小鼠的内皮抑素(endostatin)基因。方法RT-PCR方法扩增鼠内皮抑素基因,构建温敏型表达载体pBV220-endostatin,在大肠杆菌DH5“中诱导表达出鼠内皮抑素蛋白。结果筛选出pBV220-endostatin阳性克隆菌株,诱导表达外源蛋白内皮抑素,纯化复性后具有一定生物学活性。结论克隆小鼠内皮抑素基因,重组内皮抑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复性后具有抑制血管生长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局部注射和肝动脉给予血管抑素基因(Angiostatin)和内皮抑素基因(Endostatin)重组质粒对大鼠肝癌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将肝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局部治疗组、局部对照组、肝动脉治疗组、肝动脉对照组。治疗组给予200μL质粒和脂质体复合物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00μL。治疗后观测肿瘤大小、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凋亡指标的变化。结果6d开始基因治疗组各治疗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001)。局部治疗组与肝动脉治疗组相比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重组质粒两种方式对于肝癌均有抑制效果,但肝动脉的抑瘤效果不如局部注射,主要与重组质粒进入肿瘤方式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发一种低通量的基因芯片,以识别和诊断嗜铬细胞瘤基因突变。方法:将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探针点样于玻片介质上,制成嗜铬细胞瘤基因突变检测芯片。此芯片包含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SDHB、SDHD、VHI。和RET4个基因的87个突变位点,应用于35例已测序的嗜铬细胞瘤患者DNA样本以验证芯片检测的准确性。结果:该芯片的内参照结果能做到绝对阳性和绝对阴性,91%的样本芯片杂交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35例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基因测序证实的29例突变样本用基因芯片技术检出26例;在6例无突变的样本中两种方法检出结果一致。结论:制作的基因芯片可准确识别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基因突变,为筛查嗜铬细胞瘤基因突变提供一种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抗CD_3抗体(HIT3a)基因突变及其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可溶性抗CD3 scFv片段的表达量 ,并测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PCR法致抗CD3 scFv基因突变 ;用DNA限制性酶切指纹图谱以及Westernblot法筛选突变克隆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活性 ;用12 5I标记抗体 ,进行竞争抑制试验 ;采用51Cr释放试验 ,进行抗CD3scFv片段介导的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测定。结果 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抗CD3 scFv抗体突变克隆菌株m2为重链第六位氨基酸突变 ,即E(GAG)→Q(CAG)。突变后的可溶性抗CD3 scFv片段表达量(1μg/ml)比突变前 (0 .0 1μg/ml)高 10 0倍。突变前、后的抗CD3 scFv片段与Jurkat细胞 (CD3 )的结合特异性未改变。m2能竞争性封闭亲代鼠源性抗体HIT3a与CD3 阳性的Jurkat细胞的结合位点。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 ,由m2与IL 2共刺激产生的CD3 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比单用IL 2刺激产生的LAK细胞强。结论 通过对抗CD3 scFv抗体基因进行定点突变 ,实现了该抗体片段的高表达 ;m2能与CD3 的Jurkat细胞结合 ;也能激活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产生CD3 AK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制缺陷性腺病毒携带p21基因体外孵育转染治疗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H)的可行性及潜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直接连接法将p21基因装入5型腺病毒,得Adp21。实验动物分3组(n=36):p21基因转染组(T)、药物治疗组(D)、对照组(C),T组移植静脉段取材后置于高滴度的病毒工作液(2×10~8pfu/ml)中,0℃~4℃下体外孵育转染45min,转染后将该静脉段经端端吻合间置于同侧颈总动脉;D组动物于术前1周给抗IH药西拉普利,C组动物无特殊处理,后2组移植静脉段取材后置于普通培养液45min(0℃~4℃下),同法吻合移植。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取材,印迹杂交及免疫组化法鉴定p21基因的表达,HE及V.G染色观察移植静脉段的IH情况。结果:T组术后3d即有p21表达,另两组不表达。D组的I/M在术后3d至术后3w小于C组,有显著差异(P<0.05),至4w时D组的I/M已接近C组,无显著差异。3d时D组I/M小于T组,但1w后各时间段的情况则相反,T组I/M小于D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具体数值见表-1)。结论:体外孵育法可有效实现Adp21转染移植静脉段,静脉移植入体内后能有效表达转染的目的基因,功能蛋白p21能减轻移植静脉IH,其效果优于抗IH药西拉普利,有重要的潜在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白血病患者p16及p15基因纯合子缺失及甲基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p16 及p15 基因失活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 C R) 方法扩增p16 及p15 基因外显子1 及外显子2 ,检测等位基因纯合子缺失;再用限制性内切酶 P C R 方法检测p16 及p15 基因甲基化; 然后用 T U N E L 法( Td Tmediated d U T Pdigoxygenin endlabeling) 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56 例患者中有p16 和( 或)p15 基因失活者共33 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 L L)38 例中23 例( 占60 .5 % , T A L L12 例, B A L L11 例) , A N L L18 例中10 例( 占555 % ) 。 A L L 患者p16 及p15 基因均以甲基化失活为主。 T A L L 失活的频率比 B A L L 高。有p16 和( 或)p15 基因失活者, 细胞的凋亡比例明显减少,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缓解率低, 缓解期明显缩短。结论 p16 及p15 基因失活的检测对于探讨急性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判断疾病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物芯片是高密度固定在固相支持介质上的生物信息分子(如寡核苷酸,基因片段, cDNA 片段或多肽、蛋白质)的微阵列。基因芯片是生物芯片的一种。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前完成。基因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高通量、多样化、自动化、反应微型化等突出特点。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基因功能表达、基因调控网络、疾病病理、临床诊断、药物开发及筛选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本文简要介绍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种类,论述基因芯片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黄娜  张宇  王鑫  李春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9):2979-2982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后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研究bFGF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方法:提取国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总RNA,RT-PCR法扩增bFGF cDNA片段,构建重组载体pcDNA3.1-bFGF,重组载体经脂质体介导转染犬BMSCs,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结果: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PCR、酶切鉴定及测序证实正确。bFGF在犬BMSCs中获得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bFGF,此重组载体在犬BMSCs中能够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及其分型,了解其在女性宫颈中的感染情况与宫颈癌防治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反向斑点杂交-基因芯片检测220例不同年龄患者宫颈中HPV感染情况与分型情况,对比分析低危型与高危型HPV亚型感染率以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220例标本中HPV感染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