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1999年10月~2001年5月期间新闻网站报道的国内外与化学事故相关的400余则信息进行分析,得出近年发生化学事故的一个大概趋势:化学事故主要以泄漏和燃爆事故为主;人员中毒以泄漏事故为多,死亡人数则大多发生在燃爆现场:事故发生的概率以下半年密度较高;泄漏事故的毒源多为氯,氨,燃爆则以油,气和反应锅最常见:大面积环境污染和取业中毒已不容忽视;化学性食物中毒人数不断上升:抢,盗剧毒化学品,化学恐怖和投毒事件也应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柳州市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探索急性职业中毒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本市1991-2007年间35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相关资料并分析.结果 1991-2007年间共发生35起中毒事故共中毒107人、死亡44人.1999-2007年间发生的急性职业中毒24起、中毒人数81人、死亡人数30人,年平均数分别是1991-1998年间发生的1.9倍、2.7倍和1.8倍;中毒事故以金属冶炼多发(31.4%),高毒类化学毒物引起的事故居首位(68.6%),主要为砷化氢、硫化氢及一氧化碳;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职业病防治知识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 加强企业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是预防急性职业中毒发生的重点,同时也应加强硫化氢和砷化氢等高毒类化学毒物中毒事故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某市1986至2005年间发生的4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及救援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市近10年中毒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化工矿山、交通、基建是该市预防急性中毒事故的重点行业;一氧化碳、苯、二氧化碳、砷化氢、硫化氢中毒居前5位,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引起的事故居首位,中毒死亡人数居前4位的毒物依次是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农药;蔬菜及果脯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存在严重隐患;缺乏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违反安伞操作规程是导致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对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中毒事故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市1986至2005年间发生的4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及救援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市近10年中毒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化工矿山、交通、基建是该市预防急性中毒事故的重点行业;一氧化碳、苯、二氧化碳、砷化氢、硫化氢中毒居前5位,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引起的事故居首位,中毒死亡人数居前4位的毒物依次是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农药;蔬菜及果脯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存在严重隐患;缺乏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违反安伞操作规程是导致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对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中毒事故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某市1986至2005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某市1986至2005年间发生的40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找出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为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的时间、行业、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及救援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某市近10年中毒事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化工矿山、交通、基建是该市预防急性中毒事故的重点行业;一氧化碳、苯、二氧化碳、砷化氢、硫化氢中毒居前5位,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引起的事故居首位,中毒死亡人数居前4位的毒物依次是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农药;蔬菜及果脯加工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存在严重隐患;缺乏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违反安伞操作规程是导致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对极度和高毒类化学品中毒事故采取相应措施,以控制中毒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广西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 对2006年度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76起食物中毒事故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年共发生食物中毒76起,中毒人数1 250人,死亡15人.食物中毒发病率2.55/10万,病死率0.03/10万,平均每起中毒16人,其中重大食物中毒12起,中毒人数53人,死亡15人.与2005年同期相比,食物中毒起数减少了16起(17.4%),中毒人数减少了35.5%,死亡人数减少了44.4%.食物中毒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季度,食物中毒多发于农村地区(占50%),发病场所以家庭为主(占39.47%),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性和细菌性为主.结论 建立健全食物中毒预警机制,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食品安全宣传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朝阳区2004-2008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朝阳区2004—2008年的32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研究其发生原因与规律,为探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故的调查资料,对事故发生地点、时间、职业分布、毒物类别、事故发生原因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数分别为:5、5、4、7、11起,共计32起,平均6.40起/a;共造成163人中毒,死亡16人(9.82%),其中单起事故中毒人数最多为57人,最多死亡人数为2人;致死事故共12起(37.50%),平均每起死亡1.33人;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及其同系物、硫化氢、甲烷等。中毒事故以公用事业、建筑、化工等行业居多,由窒息性气体引发的职业中毒与发生在密闭空间中的中毒事故较多;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缺乏安全教育和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结论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是引起朝阳区职业中毒的主要危害因素,密闭空间是朝阳区职业危害监管关键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2015年1月—2020年12月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的时间、地区和环节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事故特点和事故原因。
  结果  2015—2020年上海市共发生一般和较大危险化学品事故217起,未发生重大事故和特别重大事故,共造成236人受伤,92人死亡。其中发生在第三季度的事故起数及造成的受伤人数最多,但引起死亡人数最多则为第二季度;8—10时和14—16时是事故发生的高峰时段;浦东新区为事故高发地区;微型、小型企业单位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较多,分别为93起(占42.8%)和98起(占45.2%);主要事故类别为爆炸,爆炸、火灾、中毒和窒息3类事故造成的受伤、死亡人数分别占伤亡总人数的90.2%和94.6%;按事故环节分类,使用环节导致事故起数、受伤和死亡人数均最多,分别占总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和死亡人数的54.8%、73.3%和54.3%。
  结论  2015—2020年上海市危险化学品事故数总体平稳,建议从监管部门、企业等角度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为减少同类危化品事故的发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河南省1992~2001年食物中毒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从中找出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按食物中毒发生地点、中毒食物的种类、发病原因,分别介绍食物中毒发生的情况。结果10年来共发生食物中毒598起,中毒人数17660人,死亡人数143人。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个体摊贩,共发生142起,中毒人数达3560人,死亡人数19人。中毒食品以动物性食品居多,共发生301起,中毒人数达10327人,死亡人数19人。发病原因主要是化学性物质引起,达298起,中毒人数6266人,死亡人数112人。结论10年来食物中毒起数呈逐年减少趋势,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以个体摊贩为主,中毒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发病原因主要是化学性物质引起。并针对以上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圳市龙岗区1997-2008年的5起职业性正已烷中毒事故发生原因.方法 按职业病诊断标准对5起正已烷中毒资料进行分析.按照GB/T4754-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大类划分行业.结果 5起职业性正已烷中毒事故中,接触人数303人,中毒人数103人,死亡0人,发生率33.4%.正已烷中毒主要发生在电子及印刷行业,各发生2起,列首位;电子行业职业中毒患者83人,占全区正已烷中毒人数构成比的首位(80.59%).结论 造成正已烷职业中毒事故原因主要为密闭通风排毒措施不佳,缺乏安全防护知识所致.  相似文献   

11.
1989至2003年全国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我国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特点,为制定相应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5年间全国报告的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5年间共发生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92起,年均6.1起,直接导致中毒的物质有40种,平均每起事故中毒14.5例,中毒死亡0.8人;单起事故最多中毒116例,最多中毒死亡7人。氯气的中毒起数、中毒病例数和中毒死亡例数均居前列;(2)中毒事故发生的高峰期为每年的7、8月份,化学工业的生产、检修和清洗岗位刺激性气体中毒事故多发。结论(1)刺激性气体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危害严重。(2)刺激性气体重大职业中毒事故毒物、行业和岗位分布集中趋势明显,要对重点毒物、重点行业和重点岗位进行预防控制。(3)做好刺激性气体重大事故发生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6年我国发生的27起典型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从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域、事故类型、危化品种类、发生环节、事故原因等六个方面分析事故的致因、特点以及规律, 可以发现:2016年危化品事故仍频发不断, 威胁与危害仍然很大; 4-7月是危化品事故高发时期; 石油和化工产业大省是危化品事故高发地域; 火灾、爆炸与中毒是危化品事故防范中的"头三号公敌"; 气体类、爆炸品与易燃液体是危化品事故的重点防控对象, 非易燃无毒气体也不容忽视; 管理上的漏洞、错位与失当是诱发与加剧危化品事故的"元凶"。根据统计结果与归因分析, 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危化品事故的对策建议: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完善危化品事故应急体系, 落实危化品企业安全生产责任, 普及危化品安全防护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1989至2003年全国有机溶剂重大急性职业中毒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有机溶剂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有机溶剂中毒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至2003年15年间收集到的有机溶剂重大急性职业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15年间共报告有机溶剂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事故58起,中毒393例,中毒死亡48人,总中毒率为51.2%,总中毒死亡率为12.2%;平均中毒年龄(30.9±8.8)岁,平均中毒死亡年龄(30.6±12.0)岁。(2)直接导致中毒的有机溶剂有11种,以苯及其同系物为主。(3)有机溶剂重大急性职业中毒以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运输与仓储、服务业与商业等行业多发,喷漆和清洗岗位的危险性较高,事故相对集中发生在4~7月份。(4)导致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密闭通风排毒设备或效果不好、没有个人防护设备、缺乏安全教育和没有安全操作规程等。结论作业场所要加强通风,避免劳动者皮肤直接接触有机溶剂,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物质。  相似文献   

14.
15.
16.
2007年西安市居民全死因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春红 《职业与健康》2009,25(4):388-389
目的了解西安市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对寿命的影响,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潜在寿命损失(PYLL),对我市2007年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西安市2007年报告总死亡率为572.88/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78.91%;交通事故(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和自杀是损伤和中毒的主要死因,是造成该市居民“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损伤和中毒是危害西安市青壮年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政府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广西男女性急性中毒的中毒原因与毒物特点。方法通过查阅63家医院2005-2009年的急性中毒病历收集资料,作男女间的总体发病、中毒原因、中毒毒物的分类分析。结果在6 004例病例中,女性(3 189例)高于男性(2815例),男女之比1∶1.13;其年龄:女性以20~60岁组(73.25%)高于男性(63.91%),而男性则以19、61岁2组(24.97、11.12%)高于女性(17.40、9.34%);其中毒原因:以意外性原因中毒病例(39.02%)最高、其次自杀性(31.50%);其中毒毒物:以农药类毒物的中毒病例(42.42%)最高,其次为化学类(17.72%),2类毒物的病例数占男女总病例数的60.14%。女性病例分析:其原因以自杀性中毒病例(39.92%)最多,其次为意外性(36.56%),其毒物以农药类的病例数(46.47%)最多,其次为化学类(19.07%)。男性病例分析:其原因以意外性中毒病例(41.81%)最多,其次为误食性(25.97%);其毒物以农药类中毒病例(37.83%)最多,其次为化学类(16.20%)。结论意外性和自杀性中毒原因与农药类和化学类毒物为广西地区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与毒物,其中女性以农药类毒物所致自杀性急性中毒为主,男性则以化学类毒物所致的意外性急性中毒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某区化学烧伤事故的发生特点、人群和时间分布特征、主要原因,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区1996 ̄2005年间发生的化学烧伤事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化学烧伤事故发生呈上升趋势;男性多于女性;化学烧伤事故有明显的季节性;引起化学烧伤事故的化学物质以氢氧化钠、硫酸等为主;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无个人防护用品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结论该区发生化学烧伤主要原因是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个人防护用品使用不当等。应加强安全教育,并配备相应个人防护用品以控制化学烧伤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00—2008年山西省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情况。方法对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0年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期间死亡9人以上的山西省重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共发生84起,死亡2177人。事故分类排序前3位的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50次,死亡1330人;尾矿溃坝事故3次,死亡335人;煤矿透水事故7次,死亡150人。结论山西省安全事故形势严峻;应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