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穿刺方法的置管成功率,探讨当前临床上最优的动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对需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4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0例。A组为对照组:采用通用Vasocan Braunule套管针;B组和C组均为试验组:B组采用ARROW桡动脉专用套管针;C组采用改良Vasocan Braunule套管针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所有动脉穿刺操作均由本院同一住院医师实施,最后对各组穿刺成功率进行比较。结粜B、C两组成功率与A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B组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Vasocarl Braunule套管针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较高,且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方法将2008年1月-2008年11月需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新生儿27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B组应用常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A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95.59%)明显优于B组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82.3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可提高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1个月至3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手术患儿64例,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组(D组)使用便携式超声仪在颈部以二维超声实时引导下先置入套管针,再置入颈内静脉导管;对照组(C组)以传统的颈内动脉搏动点的外侧为标志,采用Y形中心静脉穿刺针进行穿刺置管。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失败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D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均为100%,高于C组(P〈0.01),失败率为0,低于C组(P〈0.01),穿刺次数和操作时间分别为(1.11±0.2)次和(4.65±1.5)min,少于C组(P〈0.01),误穿颈动脉为0,低于C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联合套管针技术在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降低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开放式第一穿刺方法,并对几种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方法的安全性进行探讨。方法:4102例腹腔镜手术采用4种第一穿刺方法进入腹腔:A组2492例,气腹形成后进行套管针穿刺;B组798例,切开脐孔皮肤,套管针直接穿刺;C组387例,切开脐孔皮肤、皮下脂肪及筋膜,套管针直接穿刺;D组425例,用改良的开放式第一穿刺方法,即切开脐孔,套管鞘直接插入腹腔。一次穿刺3次以上未进入腹腔或进入腹腔为成功;气腹针或套管穿刺针穿刺两次为穿刺不安全、不顺利;穿刺3次以上未进入腹腔或进入皮下或引起血管或器官损伤为失败。结果:A组与B组的穿刺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D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1),D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C组(P<0.01),且无不顺利及失败。38位初学者用4种方法穿刺633例,统计学分析结果相似。各组均无血管、器官损伤并发症。结论:采用切开脐孔筋膜直接套管针穿刺或切开脐孔套管鞘直接插入腹腔成功率高,特别在进行初学者培训中,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5.
陈丽莹  梁梅 《中外医疗》2011,30(13):106-106
目的改良桡动脉穿刺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效果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需行动脉血气分析检查的患者,采用随机法分2组,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股动脉穿刺方法;观察组采取改良桡动脉穿刺方法。结果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明显疼痛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而且穿刺后血肿及误采静脉血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及患者的不适。  相似文献   

6.
祝巍 《大家健康》2014,(7):73-74
目的:探讨对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有效方法。方法:取我院儿科2012年1月到12月全年诊治的新生儿90例,男50例,女40例,新生儿出生1至29天;将90例患儿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5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改良后的穿刺方法,并对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部位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是66.7%(30例);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是88.9%(40例);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而两组患儿不同穿刺部位的保留时间在前额静脉、颞浅静脉及耳后静脉的保留时间的对比中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但与在内踝大隐静脉的保留时间确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对新生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采取拇指与中指持留置针进针,并用食指推进外套管再用拇指与中指撤针的改良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明显比传统的穿刺方法优良很多,并可以减少穿刺失误对新生儿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套管针在CT导引下孤立性肺结节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5名孤立性肺结节男性患者(A组),在套管针辅助下行穿刺活检,另选取15名对照组患者(B组),穿刺中不使用套管针。两组所取组织均行组织学检查,并以术后病理及临床和影像追踪结果为最终诊断,计算两组穿刺活检的阳性率、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穿刺次数20次,病理结果阳性率93.3%(14/15),穿刺成功率100%(15/15),并发症:气胸3例(20%),出血5例(33.3%),咯血1例(6.7%)。B组穿刺次数36次,病理结果阳性率80%(12/15),穿刺成功率86.7%(13/15),并发症:气胸6例(40%),出血9例(60%),咯血2例(13.3%)。结论套管针辅助下行肺穿刺活检,穿刺次数明显减少,病理阳性率及穿刺成功率升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套管针在CT导引下孤立性肺结节穿刺中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黄静  杨玲  李荟樱  谭明英   《四川医学》2017,38(11):1263-1265
目的探讨桡动脉不同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及患者疼痛感比较,为临床选择最佳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我院2017年3至4月骨科住院患者180例行整体抽样,按入院先后分成A、B、C三组,每组60例。A组采用改良桡动脉穿刺法,B组采用反向桡动脉穿刺法,C组采用手掌背曲垂直进针法。均对桡动脉进行血气采血,比较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疼痛感受。结果三种桡动脉穿刺方法在采血一次成功率、患者疼痛感觉和穿刺顺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桡动脉穿刺法效果优于反向桡动脉穿刺法和手掌背曲垂直进针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S型一步法引流套管针穿刺多房性胸腔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6例单房最大直径〈30mm的多房性胸腔积液分为A、B两组,A组用S型引流套管针,B组用16G引流套管针穿刺抽液,两组病例均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记录两组抽液量,并对积液的减少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A组抽液量较B组明显增多(P〈0.01),且A组的积液减少程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S型一步法引流套管针具有一定的韧性,反复旋转套管,可使纤维隔断裂,从而促进抽液量的显著增加,是治疗多房性胸腔积液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幼儿腹壁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的应用。方法:将40例住院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选用腹壁浅静脉穿刺和头皮、四肢浅静脉留置套管针。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套管针留置期间出现外渗、局部感染、脱管、堵管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选用腹壁浅静脉进行穿刺并留置套管针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穿刺法即1ml注射器辅助法在侥动脉援管的应用,观察其置管成功率与穿刺所需时间。方法选取300例重大手术需动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直接穿刺置管法,Ⅱ组采用1ml注射器辅助穿刺法。结果Ⅰ组穿刺成功123例,Ⅱ组穿刺成功141例,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用时(56±10.4)s,后者(34±9.3)s(P〈0.01)。结论1ml注射器辅助穿刺是简单、快速、安全且损伤较小的动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术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市第二医院集美总院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及多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患者61例,随机分为传统解剖定位即盲探法(盲探穿刺,BP)31例,超声引导(UG)桡动脉穿刺组30例,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并发症(出血、血肿、血管痉挛)发生率、总操作时间。结果UG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80%(24/30),与BP组51.6%(16/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总成功率为93.4%(28/30),与BP组70.9%(22/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G组穿刺过程中发生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0),BP组血肿3-例,出血1例,桡动脉痉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6/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0.05)。UG组总操作时间(1.4±0.4)min与BP组(3.0±1.2)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法可以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减少出血、血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总操作时间,临床效果优于盲探穿刺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克服经桡动脉途径介入穿刺不易成功,桡动脉容易痉挛等局限,我们改进了桡动脉局部穿刺方法,并与常规方法相比较。方法将纳入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完全数字随机分为A、B两组。A组97例采用常规穿刺方法,B组98例采用改进穿刺方法。结果B组穿刺时间短于A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介入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桡动脉痉挛发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常规穿刺方法相比较,采用本改进穿刺方法挠动脉途径介入诊治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功率,减少桡动脉痉李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结合传统触脉定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准备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2 ~ 87岁,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U、C2组,每组30人.U组:采用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C组:采用传统触脉盲探法穿刺置管.记录2组患者定位及准备时间、置管成功时间、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次数、失败率及血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传统触脉定位法相比,传统触脉定位结合超声引导法置管成功时间显著缩短(P<0.01),一次成功率显著提高(P<0.01),穿刺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与触脉结合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时间短,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唐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4,(27):123-125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手法经桡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探讨临床动脉采血的最佳穿刺方法。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30°-45°角斜面进针和90°角进针,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疼痛感及皮下淤血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961,P=0.005);观察组疼痛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56,P=0.023);观察组皮下淤血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356,P=0.037);局部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237,P=0.04)。结论垂直进针法对组织损伤小,可提高动脉穿刺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感、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成功及并发症可能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131例使用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 或角度距离法(AD)行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技术桡动脉置管的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确定一次成功、总体成功、动脉后壁穿透和局部血肿的相关因素。结果 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是穿透后壁(OR=0.314,95%CI:0.143~0.691,P=0.004)和局部血肿(OR=0.250,95%CI:0.107~0.585,P=0.001)的相关因素。使用DNTP方法是穿透后壁(OR=0.303,95%CI:0.138~0.667,P=0.003)的相关因素。结论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法动脉穿刺置管时,在桡动脉前壁深度≥3 mm的部位穿刺可以减少穿透后壁和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与AD法相比,DNTP法可减少穿透后壁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动脉专用穿刺针和Y型静脉留置针用于桡动脉穿刺的比较,探讨两者的优缺点.方法 50例全身麻醉患者随机选用美国BD公司的动脉穿刺针,对侧选用威海洁瑞一次性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双侧桡动脉穿刺.比较两者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血液污染率、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两者在穿刺时间、动脉压升降实验、升降时间及动脉血气分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型静脉留置针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高(P<0.05),血液污染低(P<0.01).结论 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行动脉穿刺置管,可以获得和常规使用的专用穿刺针相同的效果,且价廉、首次穿刺成功率高、污染少、判断直观,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颈外静脉留置针用于普外科手术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70例普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患者采取四肢浅静脉留置输液,观察组35例患者采取颈外静脉留置针输液,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33例(94.26%)明显高于对照组25例(71.43%),置管后观察组各项并发症均比对照组少。结论颈外静脉留置针用于普外科手术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