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材》2016,(8)
目的:通过对新风胶囊进行拆方,观察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前后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揭示方中主要影响雷公藤毒性的药味。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采用HPLC法测定各拆方组雷公藤甲素的溶出,并对雷公藤与主要影响其毒性的药味配伍前后进行全成分分析。结果: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明显减少雷公藤甲素的溶出(P0.01),与薏苡仁、蜈蚣配伍对雷公藤甲素溶出无显著影响;雷公藤配伍黄芪,通过对峰面积的比较,配伍后有10个峰的峰面积不变,除去4个未能归属的峰,有20个峰的峰面积发生变化,其中17个峰的峰面积减小,3个峰的峰面积增大。结论:从其化学成分的变化可以推断,雷公藤与黄芪配伍,可以降低雷公藤的毒性作用,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不仅是成分的简单加和,还包括质和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其药用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但雷公藤毒性较大,毒副作用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因此,开展雷公藤的减毒增效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查阅近年关于雷公藤及其制剂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研究文献,分别针对雷公藤的炮制减毒工艺,制剂剂型改良,复方中药配伍,联合西药和针灸配合等方面展开调研工作。雷公藤的炮制之法自古有之,主要有净制,羊血炮制,加热炮制,近年又出现了微博煨制及双向固体发酵等新方法,均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雷公藤制剂剂型多样,多数口服后经肠道吸收,毒性较大,外用通过皮肤黏膜吸收毒性较小。因此通过剂型改良,可以有效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时间,增强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加生物利用度。常见剂型包括:栓剂,缓释片,滴丸剂和贴膏等。研究表明甘草配伍雷公藤,能加速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代谢转换,降低毒性;配伍白芍能够减少肝损伤。合理的复方配伍也能降低雷公藤的毒副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联合西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均能对雷公藤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探讨了RA治疗中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措施进行整理归纳,以期能促进雷公藤在临床上治疗RA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3.
草乌是有毒药之一,需经过炮制后方能使用。中药中草乌常用的炮制方法为水煮至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蒙古族药中常用诃子制草乌,2种方法均能减毒。该实验利用UPLC-Orbitrap-MS对生草乌、药典法制草乌、诃子制草乌进行分析,比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阐明诃子制草乌炮制减毒原理提供依据。通过比对生草乌与各炮制品的正负离子模式离子流出峰分析草乌炮制前后成分变化情况,并以化合物炮制前后离子峰面积比为炮制前后变化指数,将草乌主要活性成分经2种炮制方法炮制后的含量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发现生草乌经药典法炮制后,新增14-O-anisoylneoline,dehydro-mesaconitine等14种成分,同时N-demethyl-mesaconitine,aconitine消失,且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减少,单酯型和醇胺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增加,说明药典法制草乌是通过降低主要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来减毒的;草乌经诃子汤炮制后,原草乌中含有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变化较小,新增gallic acid,chebulic acid,shikimic acid等9种诃子中含有的化学成分,猜测诃子制草乌的减毒机制可能与诃子中化学成分有关。该研究结论表明药典法制草乌与诃子制草乌中化学成分有质的不同,二者具有不同的减毒原理。  相似文献   

4.
郎士跃  耿雪  化敏  李念虹  高奇  王变利  周倩 《中药材》2023,(7):1655-1663
目的:基于艾叶、清炒艾叶、醋炙艾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法鉴定艾叶及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的差异成分,解析其可能的减毒物质基础。借助网络药理学技术挖掘差异成分与肝毒性相关的靶点和通路,探究艾叶炮制减毒的分子机制。结果:实验共鉴定出41个化学成分,清炒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7个,醋炙后含量降低的差异成分有16个。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艾叶经清炒、醋炙后分别有10、12个成分通过作用于133、50个交集基因,并调控多条信号通路达到降低肝毒性的目的。结论:该研究初步阐释了艾叶不同炮制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减轻肝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阐明艾叶炮制减毒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清络通痹精简方、单味雷公藤、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地黄组合中雷公藤3种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内酯甲的溶出含量,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索"异类相制"减毒的规律,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度选择性和灵敏度的三重四级杆质谱(LC-MS/MS)同时对3种有效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和雷公藤内酯甲进行检测,比较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中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雷公藤药材水提液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最高,雷公藤内酯甲次之,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最低。而当雷公藤药材用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中3种有效成分在不同配伍环境下的溶出趋势一致,溶出顺序为单味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地黄组雷公藤配伍三七组清络通痹精简方组。结论:在配伍组合中三七对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有显著地抑制作用,地黄的抑制作用较弱,而清络通痹精简方中雷公藤3种有效成分的溶出明显降低。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雷公藤内酯酮为指标,考察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的雷公藤毒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以期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分析黄芪配伍雷公藤前后毒性成分雷公藤内酯酮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层次分析其减毒的物质基础变化,并结合中药七情中"相畏相杀"理论,推断其可能配伍减毒机制。结果含量测定试验中黄芪配伍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平均含量(0.42×10~(-3) mg/m L)明显低于单味雷公藤的雷公藤内酯酮含量(0.54×10~(-3) mg/m L),说明黄芪配伍雷公藤后降低了雷公藤内酯酮的含量。结论黄芪与雷公藤配伍可降低雷公藤毒性。  相似文献   

7.
炮制对肉豆蔻挥发油成分及肉豆蔻醚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肉豆蔻面裹煨、滑石粉烫和麦麸炒炮制品的挥发油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证明炮制前后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相同,但各组分含量关系已发生变化。对肉豆蔻炮制前后毒性成分肉豆蔻醚含量变化研究表明,适宜的炮制条件可使肉豆蔻醚的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阐释雷公藤(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初步评价金银花(JYH)、白芍(BS)、金钱草(JQC)、甘草(GC)、绿豆(LD)对其的炮制减毒作用。方法寻找LGT"以药制药"炮制前后HPLC化学差异特征成分(特征峰),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灰色关联分析(GCA)方法阐释炮制减毒的化学基础并评价其减毒作用。结果 LGT经JYH、BS、JQC、GC、LD炮制前后产生的11个化学差异特征成分并经PCA降维,产生3个主成分,结合解释的方差获得化学总得分Z值;JYH、BS、JQC、GC、LD炮制品均较LGT生品化学总得分显著降低(均P0.01),化学总得分降幅前三名依次为JYH、LD和JQC,分别降低170.2%、153.8%和128.0%,且LD和JQC炮制品与JYH炮制品比较,化学总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进一步通过GCA方法对11个差异特征成分与其化学总得分进行关联分析,由灰色关联系数大小判断特征成分对化学总得分的贡献程度,从而评价11个特征成分对LGT炮制减毒的重要程度,排在前3名的依次为3号、7号和6号特征峰,而雷公藤甲素(TP)和雷公藤红素(CEL)仅分排在第4和第10。结论寻找到的11个差异化学成分为LGT"以药制药"炮制减毒的主要化学基础,经JYH、BS、JQC、GC、LD炮制LGT均可通过降低化学得分从而发挥减毒作用,其中以JYH、LD和JQC炮制为佳,其减毒作用可能与TP、CEL、1-9号特征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尤以3号特征成分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以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为主要抗癌活性成分的雷公藤的毒性研究进展,并提出研究对策。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汇总、分析、综述。结果雷公藤抗癌活性成分TP是其诱导肝毒性、生殖毒性、心肌毒性、肾毒性及厌食、腹泻、消瘦、脾肿大、卵巢萎缩等毒副作用的主要毒性成分,且雷公藤的安全窗口窄,用药安全隐患大。结论建议系统开展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即开展基于中医药基本理论的配伍减毒增效药物的筛选研究、基于"量-时-效"关系研究的配伍减毒增效研究、基于配伍的雷公藤及TP安全窗口的拓宽优化研究,拓宽雷公藤的安全窗口,最终为其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并为其它有毒中药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后,雷公藤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溶出规律,从化学角度探索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药味组合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络通痹全方、雷公藤各配伍组合中雷公藤甲素溶出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雷公藤单味药、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青风藤进行化学成分的全成分分析,比较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在雷公藤投料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甲素溶出的趋势为:全方去三七>全方去青风藤 >全方去地黄 >全方去僵蚕 >全方;青风藤配伍雷公藤 >单味雷公藤 >地黄配伍雷公藤 >僵蚕配伍雷公藤 >三七配伍雷公藤;统计分析表明,三七能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青风藤能显著增加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全成分分析研究中,雷公藤配伍三七,配伍青风藤后与雷公藤药材及单味药提取物相比,溶出规律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溶出含量变化可以初步推断,三七配伍雷公藤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而青风藤配伍雷公藤能增强雷公藤的毒性。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肉豆蔻饮片炮制前后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其生品与炮制品中提取挥发油。采用GC-MS测定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肉豆蔻经炮制后挥发油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有13个新成分增加,4个成分消失,止泻成分甲基丁香酚、甲基异丁香酚含量增加,毒性成分肉豆蔻醚、黄樟醚含量降低。结论:肉豆蔻采用水浸泡麸煨最佳炮制工艺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木香及其麸煨品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木香及其麸煨品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并进行鉴定.结果 木香生品中的挥发油含量及油中主要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均高于麸煨品.生品挥发油共分离出76个峰,鉴定了其中34个化合物;麸煨品挥发油共分离出63个峰,鉴定了22个化合物.结论 木香煨制前后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雷公藤饮片炮制前后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的含量变化。方法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4.6×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33∶67),检测波长218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流动相:甲醇-1%醋酸水溶液(87∶13),检测波长425 nm,柱温30℃,流速1 ml/min,测定雷公藤红素的含量。结果各炮制品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按降序依次为:清炒品、酒炙品、醋炙品、蒸制品、莱菔子汁煮品、水煮品、甘草汁煮品;雷公藤红素含量按升序依次为:水煮品、莱菔子汁煮品、甘草汁煮品、清炒品、蒸制品、酒炙品、醋炙品。结论炮制后,几种主要的炮制品雷公藤甲素和红素含量较生品有所降低,推测炮制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  相似文献   

14.
五味子药理作用的变化取决于其内在成分的变化,而五味子内在成分的变化又进一步受其炮制工艺的影响。因此,五味子炮制工艺的确定,需以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为依据。为便于厘清五味子炮制工艺与内在成分和药理作用之间的关联,发现已有炮制工艺存在的问题,现对近10年来与五味子炮制方法、炮制工艺及炮制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分析方法等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为五味子的科学炮制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优选五味子各炮制方法的最佳工艺时,常以辅料用量、闷润时间、炮制时间为考察因素,评价指标则不尽相同,目前常见有总木脂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安五脂素、襄五脂素、黑润程度、水浸率、醇浸率、色谱峰、总糖类;酒制五味子的理论研究趋于系统化,并给出了相近的炮制工艺,但对于五味子的醋制及蜜制,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炮制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盐制对杜仲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可鑫  周翎  刘攀峰  张萌萌  曹洋  许枬 《中成药》2011,33(2):280-284
目的:研究盐制对杜仲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对杜仲炮制前后含量增加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并通过波谱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又利用TLC和HPLC色谱法分析盐制对杜仲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以薄层色谱为指导,分离鉴定了杜仲盐制后含量增加的5个化学成分,分别为阿魏醛、松脂素、表松脂素、中脂素和(-)-medioresinol.结论:杜仲盐制后,环烯醚萜和木脂素糖苷类成分含量降低,有些木脂素苷元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6.
《光明中医》2021,36(20)
何首乌是中医临床常用药材,但其生品均有一定毒性,多为炮制后的制何首乌入药,近些年对其毒副作用的相关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在炮制前和炮制后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炮制前后会存在临床功效的差异和毒性变化。本文对何首乌炮制历史和现代炮制工艺,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毒性改变情况进行综述。对后续研究寻找何首乌肝毒性物质打下基础,为评价何首乌最佳炮制工艺提供参考,有利于保证何首乌炮制工艺、质量、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周国梁  宿树兰  华永庆  余黎  朱悦  段金廒 《中草药》2023,54(24):8263-8272
综合分析国内外雷公藤研究相关文献,对雷公藤临床不良反应及肝毒性表现进行表述和总结,分析肝毒性产生的机制。通过雷公藤配伍单味中药、有效化学成分及中药复方及炮制加工降低肝毒性进行归纳,并分析其降低毒性机制,从而明确雷公藤肝毒性研究现状及不足,并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及成分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发展提出建议,以期为雷公藤药材研究发展及临床安全有效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醋蒸法对南五味子化学成分,油水分配系数的影响.方法 以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醋蒸南五味子前后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变化;分析醋蒸南五味子前后药材样本中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差异,计算油水分配系数,分析醋蒸南五味子前后药材样本油水分配系数差异.结果 醋蒸后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含量及油水分配系数均高于炮制前.结论 醋蒸炮制法提高南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溶出率及其油水分配系数为阐明醋蒸南五味子“醋制入肝”炮制原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洪丽  王哲  汤小涵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22):6983-6989
目的 基于雷公法结合盐炙法对补骨脂进行炮制减毒并评价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肝毒性变化。方法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乙素和补骨脂酚6个指标成分的含量;选取醇浓度、醇浸时间和蒸制时间为考察因素,以指标成分含量下降率的综合加权评分为指标,正交试验优化炮制工艺,并通过小鼠肝毒性实验评价补骨脂炮制前后的肝毒性。结果 补骨脂最佳炮制工艺,按《中国药典》2020年版盐炙法制备盐补骨脂,取盐补骨脂适量,加入5倍量80%乙醇浸泡24 h,倒出乙醇并用蒸馏水洗净,加入5倍量蒸馏水,浸泡12 h,倒出蒸馏水并洗净,置蒸锅内隔水蒸4 h,取出晾干;由该法炮制所得的补骨脂炮制品中毒性成分含量明显下降,小鼠肝毒性显著降低。结论 该炮制方法可明显降低补骨脂的肝毒性,为临床合理炮制补骨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甲素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木质部提取到的环氧二萜内酯类化合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及药理学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种肿瘤如白血病、乳腺癌、胰腺癌和肺癌等疾病。近年来,雷公藤甲素制剂虽然在临床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其对机体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器官也产生了一些毒性作用,包括肝功能损伤,生育能力下降,胸闷、心悸、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肾脏功能异常,淋巴器官的萎缩、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的坏死和细胞数目的减少,免疫功能受损等。这些毒性作用极大限制了雷公藤甲素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限制了与其相关的制剂研发,引起了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为了确保雷公藤甲素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降低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机体脏器的毒性,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和尝试,如改变雷公藤甲素的化学结构提高其溶解性,开发载药系统削减其毒性,与中草药联合使用增效减毒等。该文对雷公藤甲素在基础研究中产生毒性作用的致毒剂量和机制,以及雷公藤甲素衍生物、载药系统、配伍减毒研究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以期为雷公藤甲素毒性作用及减毒研究的深入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