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养生法源于<内经>,又在明代医家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例如<内经>书中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再如<本草纲目>中谓:"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而营卫赖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 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以及频数统计原著作中所有药物.结果 <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4个方面的作用.结论 <脾胃论>中甘苦配伍及药规律仍然遵循<内经>主旨,以及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  相似文献   

3.
清浆水见于<伤寒论>393条枳实栀子豉汤方下,系枳实栀子豉汤方所用的煎料.原文说:"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相似文献   

4.
《内经》论证思维的层次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其内容甚广,除医学以外,尚涉及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气象、心理等学科领域.可以说,<内经>是先秦时期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百科经典全书.其医理深奥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研究. 笔者通过对<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传、诊断及防治等内容的分析,发觉<内经>论证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这种思维的层次性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就浅见述诸于后,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5.
邱鹏飞 《国医论坛》2008,23(1):48-48
在各版<医古文>教材中都收有<〈温病条辨〉序>一文,作者为清代汪廷珍.汪廷珍(公元1757~1827),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早孤,由母亲程氏扶养成人.于乾隆五十四年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授予编修,任侍读,又任祭酒.嘉庆年间历任安徽学政、江西学政、太仆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上书房总师傅.于嘉庆二十三年 (1818)升礼部尚书,道光五年(1825)升协办大学士.其著作后人辑为<实事求是斋集>.  相似文献   

6.
肖亚新  王镇钢 《河北中医》2008,30(9):999-1000
中医学认为,血实证的表现以血分兼有寒热等邪之实象的瘀血、蓄血见证为主,以血邪相搏结,正气尚充实为特点.血实之治在<内经>治则中,突出一个"决"字,经后世医家不断的充实完善而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治法.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血之实者的治法归纳为刺、破、化、散治法,或针或药,用于临床效果显著.若再根据不同病因、证候加以辨证施治,这就更体现了中医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孟庆云 《中医杂志》2004,45(12):948-948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的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的"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这是祖国医学关于结阴证的病名证候,首在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所作的概要论述。继此之后,刘河问宣明方、把结阴证列主便血,孙东宿赤水玄珠、释结阴者便血也等;这则更明确的说明了结阴证的主征病候,乃即是大便下血这一类的疾患。但便血证候按照中医内科杂病的分类来说;是尚有其它如:肠风、脏毒、肠等的不同病变证候的。本篇对于肠风等便血方面,在此不拟广作讨论;只就结阴证的病机治则,及其临床的诊疗实践部分,试为探索和归纳先贤对此所作的论点,并结合个人的点滴体会,扼要的综合讨论谈谈。  相似文献   

9.
《格致余论》等文献对痛风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元·朱丹溪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明·龚廷贤著<万病回春>和明·虞抟著<医学正传>四书中,都有"痛风"专论.对痛风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都有详细的阐述.痛风一名,从广义而论,是各种疼痛性关节痛的总称,从狭义归纳分析,含概了现代医学中由于高尿酸症形成的尿酸盐侵犯了滑囊、软骨、筋膜等形成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的痛风症状.现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胡军 《河北中医》2008,30(5):537-538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 它继承<内经>理论,开创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其虽论外感病,但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各科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总结其辨证规律,临证灵活应用,将大有裨益.笔者现就<伤寒论>脾、肾辨证规律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包含着丰富的养生学内容.它全面反映吸取了中国古代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千金要方要方>中的养生内容对<内经>的养生思想和方法有丰富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时间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饮食起居养生几个方面探讨孙思邈对<内经>养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文林  陈达理 《中医杂志》2008,49(5):476-477
我们在使用六版规划教材<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第1版)时,发现书中有些内容不妥,就此商榷如下. 上篇<内经>概论中第二章<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之第二节古代科技知识的渗透,在讲述二十八宿及其在<内经>中的反映时,提到"利用十二辰、二十八宿和二十四气统一的排列方案,可以确切地解释<内经>中的有关原文."但是仔细对照所举例的原文和图表,发现了两处不妥.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偏重于理论建设,对病证论述相对较少,<圣济总录>对<内经>所涉病证进行了大量的补充,补充内容涉及病证的病因病理以及症状、治法.  相似文献   

14.
<内经>作为中医经典课程,因其文简、理深,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尝试着采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原文来诠释<内经>理论的交叉融合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深奥的<内经>理论原文,通过另外一个角度的诠释,更加容易理解,更加贴近临床,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本文通过三则典型案例,阐述了<内经>理论在临床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良春 《河南中医》2008,28(12):1-2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被列于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与<伏羲八卦><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是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于一体的奠基之作,由数代先贤集体撰述.其成书之早(约在战国时期),内容之博(广泛汲取当时的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季候、养生等学),在世界医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因此被后人誉为"医家之宗".<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素问>侧重于解剖生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的阐述与应用;<灵枢>除对<素问>内容有所补充外,尤详于经络、针灸,所以又称为"针经".  相似文献   

17.
《内经难字音义》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难字音义>一卷,成书于1884年,为<世补斋医书>之一,系清代医家陆懋修所著. 陆氏感于"医家言则一字一病,一字一治法,学者每苦<内经>有难字置而弗读,则所失多矣",故博览群书,以<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字书和经史子集、医学论著共20多部著作作为根据,对<内经>一书中的400多个难懂字词予以正音、释义.书中篇第悉以王冰注本.  相似文献   

18.
赵红兵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09-510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虽然并未象<伤寒论>那样明确地提出并病的概念,但同样也有所论述,现就这一问题,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太素>(简称<太素>),为唐代杨上善奉敕编撰.有些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编纂,提出了异议.有的学者认为<太素>即是<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的<黄帝泰素>.那么,<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之间究竞有无关系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翘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2):801-801
延胡索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的干燥根茎[1].延胡索始载于唐<本草拾遗>.据文献记载,自明代以来,关内地区所用者,多为江浙一带所栽培的延胡索,至今仍为延胡索正品,其形态与<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附图相符.现将延胡索及其伪品鉴别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