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障碍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自我注意特点(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焦虑障碍的认知模式的研究近年来颇为引人瞩目,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临床实践工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介绍注意偏向(aaentional bias)和自我注意(selGfocused attention)方面的研究,评析相应研究成果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探讨实验研究与临床工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社交焦虑个体注意偏差的有关研究进行回顾 ,介绍了此类研究主要运用的两种实验范式 :Stroop色词命名任务和点探测任务 ,总结了前人在社交焦虑注意偏差研究领域提出的两种理论假说 :过度警觉假说和回避假说 ,并从多个角度对相互矛盾的实验结果进行探讨。最后讨论了此类研究的临床意义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社交焦虑者的认知加工特点对于焦虑的发展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社交焦虑者的认知特点表现为:对自我相关信息和社交威胁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倾向于将模糊信息作消极解释,同时对负性信息也存在记忆偏向,并对负性社交信息存在过度的事后加工。针对社交焦虑者的认知特点,近年来发展了注意调节策略和解释矫正程序,用来调节社交焦虑者对社交威胁信息的注意偏向和对模糊信息的解释偏向。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认知加工阶段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同时干预策略的潜在变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 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IAS有5个条目和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ESS、SAQ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结论 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 对392名大学生施测了社交焦虑量表、自我接纳量表.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接纳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机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简明版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筛选出15名高社交焦虑、16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被试.采用2(被试类型:高、低社交焦虑)x5(情绪面孔对类型:高兴—平静、愤怒—平静、厌恶—平静、愤怒—高兴、厌恶—高兴)x2(探测刺激呈现位置:一致、不一致)混合实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丽 《校园心理》2010,8(4):232-234
为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探讨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状况的影响,对西安某高校315名大学生随机抽样,采取自我和谐量表(SCCS)、交往焦虑量表(IAS)进行问卷调查。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均值明显高于美国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现象;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总体好于大学生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有14%的学生自我不和谐;自我和谐各因子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灵活性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在校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关系密切;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在社交障碍中起核心作用,是加剧和维持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近年研究发现,注意偏向训练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偏向,进而缓解社交焦虑的症状。本文对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特点、干预形式、效果评估及干预机制进行了综述,为社交焦虑的有效干预寻找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社交焦虑是在与他人交往时体会到的不自在,恐惧,紧张和担忧。一般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国内外研究多集中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网络交往中的焦虑、压力所起的作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以及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等。在社会情境中,自我效能知觉预测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的和显示出来的焦虑水平(Alden,1986)。  相似文献   

11.
社交焦虑障碍发展成因探讨(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期发生率相当高的焦虑性神经症。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顽固地为自己在社交或公开场合可能会发生困窘和羞辱而恐惧,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SAD常常有长期的过程并带来实质性的不良后果,使学业、职业、社交都受到影响。情况严重的退缩在家,不敢见人。难以参加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差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考查威胁和非威胁两种实验情景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对威胁性词语的注意偏差.方法:根据在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从264名大一学生中筛选出16名高分组成员和16名低分组成员,并将被试随机分入威胁性和非威胁性两种实验情景,完成点探测任务.结果:实验情景的主效应显著[F(1,31)=4.353,p=0.046],与非威胁性情景相比,被试在威胁性情景下倾向于对威胁性词语警觉;社交焦虑的主效应不显著[F(1,31)=0.676,p=0.418];实验情景和社交焦虑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31)=4.045,p=0.054].结论:只有在非威胁性情景下,高社交焦虑个体才表现出对威胁性词语的回避;特质焦虑对注意偏差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者在Early-N2pc(180ms—250ms)、Late-N2pc(250ms—300ms)和SPCN(350ms—500ms)三个阶段对面孔表情加工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3(表情:愤怒、恐惧、快乐)*3(成分:Early-N2pc、LateN2pc、SPCN)*2(组别:社交焦虑组、健康组)的实验设计,测量被试的N2pc幅值。结果:(1)社交焦虑组和健康组均在Late-N2pc阶段达到幅值峰值,但是社交焦虑组的幅值峰值持续至SPCN阶段,而健康组的幅值峰值在SPCN阶段显著下降,这种N2pc在晚期阶段的时间进程变化特点不受表情类型影响。(2)在较早阶段(Early-N2pc),仅恐惧表情诱发个体产生了较大的N2pc幅值,表明人脑对威胁性信息的快速加工可能具有表情特异性。结论:社交焦虑个体可能通过调节对环境刺激加工后期阶段的注意资源分配来影响注意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负性情绪唤醒度在社交焦虑大学生注意解除困难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38分≤Liebowitz社交焦虑量表(LSAS)总分≤72分,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Ⅱ,BDI-Ⅱ)总分<14分]和无社交焦虑的大学生(0分≤LSAS总分<38分,BDI-Ⅱ总分<14分)各35名,采用2(组别为社交焦虑组、非社交焦虑组)×3(刺激类型为高唤醒度愤怒面孔、低唤醒度愤怒面孔、中性面孔)两因素混合设计考察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在不同唤醒度条件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社交焦虑组在高唤醒度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低唤醒度和中性条件(均P<0.05);非社交焦虑组在高唤醒度与低唤醒度和中性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中性和低唤醒度的负性情绪刺激,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对高唤醒度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解除难度更大,但无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没有表现出这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的社交焦虑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不同社交地位初中生社交焦虑的特点.方法:采用量表法和同伴提名法对347名初中生进行了调查,以收集他们的社交焦虑和社交地位方面的数据.结果:修订后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被试的有效工具;总体上看,社交地位对社交焦虑水平有影响,被拒绝组比受欢迎组和普通组体验到更高的社交焦虑;被拒绝的青少年更担心来自于别人的否定评价,这种焦虑主要是"指向外部的";而被忽视的青少年的焦虑表现是社交回避与苦恼,这种焦虑主要是"指向内部的".结论:不同社交地位青少年的社交焦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验式和分析式自我关注模式对高、低社交焦虑个体情绪、负性自我评价的影响,为社交焦虑个体的临床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创设实验室预期焦虑情景,引发高、低社交焦虑个体的焦虑情绪,并进一步通过不同指导语引导焦虑个体形成体验式或分析式自我关注模式,分析社交焦虑个体在两种自我关注模式下,情绪和负性自我评价的差异。结果:①两种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下,高、低社交焦虑个体焦虑情绪没有显著差异;②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对负性自我评价的影响仅限于高社交焦虑组。结论:对社交焦虑个体而言,不同的自我关注模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属性,体验式自我关注是适应性的,而分析式自我关注是非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有效性证据,但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仍然数量很少。本研究开发了针对社交焦虑的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课程。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了100名社交焦虑者按照2: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移动组、网页组和等待组进行干预。结果:经过10周的干预,完成干预的移动组(n=31)与网页组(n=22)的被试,其社交焦虑水平与等待组(n=15)相比,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移动组PSIAS<0.01, dSIAS=0.95;移动组PSPS=0.08, dSPS=0.73);两个干预组的干预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验证了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社交焦虑的有效性,为此前已经通过网页形式得到验证的本土化网络干预方案后续在移动平台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考察身体不满在自我客体化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以探讨自我客体化影响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我客体化问卷(SOQ)、负面身体自我量表的整体分量表(NPSS-G)、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S)对49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客体化与身体不满(r=0.17,P<0.01)、社交焦虑(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分析自我接纳在二者间的中介作用。方法:按大庆市各高校学生构成比分层整群抽取2000名大学生,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评定主观社交焦虑体验、贝姆性别角色问卷(BSRI)评估性别角色类别、自我接纳量表(SAQ)测量自我接纳特征。结果:大学生中4种性别角色分布依次为双性化656例(34.9%),未分化650例(34.6%),男性化287例(15.3%),女性化284例(15.1%)。IAS和SAQ得分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性别角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女性化IAS得分高于另三者,双性化和男性化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女性化和未分化的SAQ得分均分别低于另两者(均P0.05)。Bootstrap检验显示,男性化、未分化、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的影响受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大小依次为0.76(95%CI:0.09~1.42)、4.14(95%CI:3.43~4.93)、4.03(95%CI:3.47~4.64),存在中介作用,哑变量未分化(vs.双性化)和女性化(vs.双性化)对IAS均有直接影响(均P0.05)。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性别无关,与性别角色有关,女性化者社交焦虑水平最高;性别角色类型通过自我接纳水平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20.
<正>已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影响个体的社交焦虑[1]。自我差异一般指自我各成分的不统一,是一种有情绪意义、较为稳定的认知结构[2],其中,现实-理想自我差异能够预测焦虑的产生[3]。这种预测性通常被认为是两种自我之间的差异引发的否定性的自我评价所导致的[4]。Higgins等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