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振声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2)
七、紧脉《脉经》以“数如切绳状”为紧脉。《诊家直诀》云:“紧有形细而涩,亦有势艰而撼,撼者,左右弹也。”根据此说,紧脉有两种类型,一是形细而坚,一是左右弹手·《诊家正眼》认为:“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急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景岳全书》亦云:“紧脉急疾有力,坚搏抗指。”是紧脉尚有劲急之意。兹将仲景脉法中的紧脉分析如下: “主寒邪:《伤寒论》太阳病脉紧指寒邪在表(3条),少阴病脉紧则主寒邪在里 相似文献
2.
时振声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4)
脉诊是祖国医学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对脉诊是比较重视的,如《内经·素问》脉要精致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内经·灵枢》逆顺篇有:“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均说明脉诊能够了解正邪之间的关系,对病机的阐述,预后的判断,治疗的确定,都有很大帮助,成为祖国医学的四诊之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脉诊,是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保伟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3)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的“痰饮”,现在的教科书中均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五版高等中医院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认为:“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其中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由于总的病名为痰饮,具体辨证中又有痰饮一证,所以前人对痰饮一名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四饮的总称,后者仅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变。”五版《中医内科学》、《简明中医辞典》以及李克光主编的《金匮要略译释》也都持此观点。但笔者细绎仲景原意,遍览前人著作,认为广义“痰饮”之说颇感牵强,此辨析如下。 仲景… 相似文献
4.
吴生元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1)
《金匮要略》论述的“痉病”,包括两方面。即感受外邪致痉与误治变证而痉。称之为“痉病”,以出现口噤不开、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为其特征,是外感疾病过程中表现的一类证状。从临床脉证及其治疗来看,除因误治所造成者外,其它多系感受风寒外邪所引起,故而仍带有“伤寒”的牲质。导致“痉病”发生的基本原因,一是外感风寒之邪,一是体内津液不足,《金匮要略》所述与后世所说的内伤而痉的痉病有所 相似文献
5.
王贵淼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3)
淤,它是一种病理产物.当机体受到外伤、寒邪、热邪等的侵袭,或心、肝、脾的功能发生障碍时,导致气虚、气滞,使血液运行不畅,形成淤血,可出现麻木、疼痛、肿块,淤斑、肌肤甲错、脉沉涩等症状。仲景师承《内经》,根据淤血之寒热虚实,兼气兼水,及轻重缓急,揭示了具体的治淤法,今归纳为8法,现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李克绍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3)
<正> 五、“中阴溜腑”质疑少阴三急下证,从前注家有讲成“中阴溜腑”的,这个讲法妥不妥当?最好先把“中阴溜腑”这个词的来源、涵义弄清楚,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这 相似文献
7.
宋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3):1-5
讨论《伤寒论》广义狭义问题,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声附和,应以《内经》为认识基础,以《伤寒论》自身内容为依据,从外感病病因、病机、病性入手加以深入分析,才能深刻把握学术本质.《伤寒论》所论伤寒,病因属寒,病性属寒,病机属寒郁表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寒性外感病,属狭义伤寒无疑!但《伤寒论》在讨论这一课题时,自始至终都以整体恒动理念为指导原则,生动展示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模式,故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丝毫动摇不了其作为临床医学奠基作品的崇高学术地位,也丝毫降低不了其为后世一切医方鼻祖的巨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姜建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4)
<正> 平脉象类别(44—54·56) 前者以特异病状立论,本部分则主要以变异脉象立论,以说明临床脉象表现的复杂性。其内容大致分六种。 (一)平脉象特异状况 相似文献
10.
陈宝明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1996,(2)
3.4 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肝的整体性 肝藏血、主疏泄,关乎一身之气机;脾主运化,生气血,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运无力,则气血化生乏源,使肝失所藏,而阴不制阳,变生气郁化火诸证。故肝之疏泄,必赖阴血之濡养,才能舒展其用。而脾之运化,必须 相似文献
11.
四、六经病与标本中见学说的关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放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故六经辨证与标本中见学说是密切相连而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张正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3)
二、第二级诊断——“证”级诊断 1、“证”的概念 “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症候表现产生原因的本质性概括;是在明确“疾病”性质的基础上,参考病人体质、年龄、性别、宿疾、经过的治疗及其反应等因素,对当时的症候现象综合分析后得出的二级诊断,具有“阶段性”和“非特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正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2)
尽管迄今为止,教科书仍沿袭注家之言,把《伤寒论》的诊断体系说成“六经辨证”,但是,任何一个能够正视现实的人都会承认,这种说法全然不符合事实:《伤寒论》的原文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地表明,它既辨病,又辨证,它的诊断学体系是一个“病”、“证”结合的两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正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0,(1)
第十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Ⅰ综述 一、厥阴病的概念 以“蹶阴”名病,包含有以下的意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所谓“两阴交尽”是说,三阴中阴气以太阴为最多,少阴次之,至厥阴则开始向阳转化,其阴气最少,故又称厥阴为“一阴”、“尽阴”。厥阴的阴气少,在生理上是指其所主之阴为人体阴分中所占比例最少的阴血(肝藏血:心主血,而心包代心用事);病理上则体现在厥阴病以阴血耗竭为主要病理变化。厥阴病中感受直中之邪者,起病即出现“消渴”; 相似文献
15.
张正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4)
第三章 《伤寒论》的诊断学方法 一、辨“病”诊断的方法 1、根据各病的起病特点早期确诊 (1)、“提纲证”——各病起病临床特点的高度概括 “提纲证”之说,是后世注释的评语,指“三阴三阳”各篇以“某某之为病”冠首的条文。关于其意义,虽然现行教科书根据古人的注解,释为“各经至当脉症的概括,起着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认为“凡条文以某某病冠首,则包括该病提纲证所述症候在内”。但是,这一解释至今尚未被学术界所公认。原因是这种解释违背疾病总是不断发展、脉症也必然随 相似文献
16.
张正昭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1)
2、辨证诊断的基本方法 (1)、逻辑推理的方法 所谓逻辑推理,就是按照思维的逻辑规律,从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逻辑推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逻辑方法,因而也成为《伤寒论》辨证分析的基本方法。例如: 相似文献
17.
我师付永民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30余载,经验丰富,对中医四大经典也颇有研究.根据<金匾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理论,指导临床治疗面瘫,见解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伤寒论》下法的探讨李永清聂耀高美先1(中蒙医系,1.图书馆)下法,是中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张仲景在《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与“留者攻之”等理论原则指导下,针对各种应下之证,立法、处方、用药,既具体又实用。1下法分类《伤寒论》中有113条提及下... 相似文献
19.
诸葛连祥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3)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份,是我国现在较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它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在继承《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地指出五脏正气内伤在杂病的发病学和防治学上的主导作用,本文拟就《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这一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一、五脏正气在内伤杂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