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实验组患者则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临床指标、拔管后意识状态情况、苏醒后不良反应与麻醉效果评价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诱导中、手术中与苏醒后SBP、DBP与HR水平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与拔管后5 min意识状态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与头疼、头晕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应用效果要优于传统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安全性较好,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8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A、B两组,均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A组行常规麻醉诱导,B组麻醉诱导前10min先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两组术中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肌松.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拔管后苏醒室内患者恶心呕吐及烦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两组比较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烦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苏醒后VAS评分A组比B组高(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10min给予地佐辛可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七氟烷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案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40例。七氟烷组给予七氟烷、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方案,丙泊酚组给予丙泊酚、瑞芬太尼联合方案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苏醒时间、苏醒评分、术后头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的优良率高于丙泊酚组,瑞芬太尼用量低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氟烷、瑞芬太尼联合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观察组)和异氟醚吸入全麻组(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μg/(kg min)和丙泊酚,对照组麻醉维持用异氟醚吸入,术中根据麻醉深度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和丙泊酚输注速度,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按麻醉所用不同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54例行七氟烷+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程度及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苏醒程度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良好,麻醉起效快,苏醒迅速,且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20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麻醉诱导药物均为咪达唑仑十芬太尼+丙泊酚+维库溴铵,麻醉维持观察组应用舒芬太尼+丙泊酚.对照组应用瑞芬太尼+丙泊酚。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并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术中知晓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9,4.62,4.83,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术中知晓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38,6.55,15.44.P〈0.05)。结论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恢复较瑞芬太尼慢,但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使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七氟醚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自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4月期间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随机将以上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两组,一组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另一组七氟醚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相比,B组诱导时间缩短,睁眼时间和PACU的停留时间较长,拔管后立即在30min进行OAA/S评分,以减少对瑞芬太尼用量,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增加了术中降压药物的利用率增加(P<0.05或0.01);两个组在诱导这个过程中出现胸壁强直咳嗽,喉壁炎性窒息感,发病率患者麻醉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比七氟醚用于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效果更好,前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但术后疼痛更明显;后者诱导迅速,但不能完全抑制,在手术中使得神经刺激,引起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出现,因此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给患者临床选择适当的麻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麻维持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70岁以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使用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B组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维持。观察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脑电双频指数值(BIS)值。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改良OAA/S评级及Steward苏醒评分并观察记录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BIS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时间点A组患者的HR、MAP明显低于B组,且相邻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HR、MAP变化幅度小于B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改良OAA/S评级、Steward苏醒评分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行腹腔胆囊切除术时采用右美托咪定取代丙泊酚作为麻醉镇静剂,对患者术中麻醉维持时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超声引导下行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照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30 mL,试验组给予地塞米松10 mg+0.375%罗哌卡因共30 mL,阻滞起效后进行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消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评估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2组手术时间、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无显著差异(P>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阻滞起效时间缩短(P <0.05),阻滞消退时间延长(P <0.05)。术后1、48 h,VAS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6、12、24 h,试验组患者静息和咳嗽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试验组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1例,发生恶心呕吐1例,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9例、7例,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地塞米松联合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对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有良好的术后...  相似文献   

10.
左武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34):50-52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2011年6月~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68例随机分成两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腹胀、食欲、呕吐、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情况及术前、术后胃肠激素(血清胃动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及生长抑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胀、呕吐及食欲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48 h,观察组胃动素、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对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影响小,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与丙泊酚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8~10月8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异氟醚组(Ⅰ组),每组各4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麻醉维持丙泊酚4~6 mg/(kg.h),R组瑞芬太尼0.05~2.00μg/(kg.min)持续泵入,Ⅰ组异氟醚1.0%~1.5%吸入。观察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变化,苏醒时间,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结果:R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平稳,优于Ⅰ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R组短于Ⅰ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R组优于Ⅰ组(P〈0.05),术后疼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持续输注维持全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中麻醉平稳,术后苏醒快,术后恶心呕吐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胃肠功能恢复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利多卡因组(L组)和舒芬太尼组(S组),每组30例。L组:诱导前静注利多卡因1.5mg/kg,随后持续泵注1mg·kg^-1·h^-1,术毕静脉止痛:利多卡因500mg+舒芬太尼50mg+生理盐水至100mL;S组术毕止痛:舒芬太尼100mg+生理盐水至100mL。分别于术后4h(T1)、8h(T2)、12h(T3)、24h(T4)、48h(T5)、72h(T6)记录休息和咳嗽时的疼痛和恶心呕吐评分(VAS评分法),记录首次肠蠕动及排气时间。抽取术前、术后第1、2、3天静脉血2mL待测胃动素、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结果:L组安静和咳嗽时疼痛和恶心呕吐VAS评分显著低于S组(P〈0.05),L组首次肠蠕动和肠排气时间显著早于S组(P〈0.05),L组术后3d血胃动素水平显著高于S组,而皮质醇和血糖显著降低(P〈0.05)。结论:静注利多卡因能减轻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增加胃动素水平有利于肠功能早期恢复,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术中、沙菲术后镇痛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用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非吸烟、中青年女性LC患者,即PPONV的高危人群。全组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预防性给药。Ⅰ组术中瑞芬太尼镇痛,术后沙菲镇痛;Ⅱ组术中、术后都用芬太尼镇痛。结果:两组异氟醚吸入,24hPONV的VAS评分(3.6±1.0)分与(6.4±1.2)分;麻醉满意度评分(8.8±1.1)分与(6.8+1.3)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LC恶心呕吐的高危人群,采用氟哌利多、地塞米松预防PONV时,瑞芬太尼、沙菲术中、术后镇痛较芬太尼术中术后镇痛,在预防PONV中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地佐辛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0例择期在瑞芬太尼麻醉下行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芬太尼1μg/kg(F组),地佐辛50μg/kg(D1组)、100μg/kg(D2组)和150μg/kg(D3组)静脉镇痛治疗。记录各组手术后苏醒时间,苏醒后0、1、2、4、6h的疼痛及镇静评分,苏醒后6h内要求补充镇痛的例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F组和D3组的苏醒时间明显长于D1和D2组(P<0.05);苏醒时F、D2、D3组的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均大于D1组(P<0.05),但F组的疼痛评分在1h后明显增高;F和D1组需要补充镇痛的例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F组最多,D3组次之。结论 100μg/kg地佐辛静脉滴注能安全有效地用于瑞芬太尼麻醉下乳腺区段切除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甲强龙和地塞米松预防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13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5例。M组:术毕静注甲强龙40 mg(2 mL);D组:术毕静注地塞米松8 mg(2 mL);N组:术毕静注生理盐水(2 mL)。观察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及救援止吐的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M组、D组、N组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30.2%、34.9%、61.4%,M组、D组明显低于N组(P<0.05),但M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D组、N组术后救援止吐率分别为9.3%、11.6%、34.1%,M组、D组明显低于N组(P<0.05),但M组与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强龙、地塞米松单独使用均能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术后救援止吐率。  相似文献   

16.
伍崇俊  陈秀娥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290-229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氟哌啶、地塞米松+氟哌啶、生理盐水4组用药方式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n=30),在麻醉诱导前分别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Ⅰ组)、氟哌啶2.5 mg(Ⅱ组)、地塞米松10 mg+氟哌啶2.5 mg(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Ⅳ组),观察术后病人恶心呕吐、发热、描述词量表评分情况.结果: Ⅰ组有利于降低术后发热率,Ⅱ组恶心、呕吐率下降(P<0.05), Ⅲ组发热率、描述词量表评分及呕吐次数明显下降(P<0.05).结论:复合应用地塞米松+氟哌啶在预防腹腔镜手术后病人恶心呕吐和降低术后体温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N-甲基-M-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硫酸镁对持续输注瑞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作用。方法: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患者75名,年龄10~25岁,ASA分级I~II级,随机被分为3组,每组25例:S组(术中持续以0.05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R组(术中持续以0.4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M组(术中持续以0.4μg·kg^-1·min^-1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并在输注前给予硫酸镁40mg/kg静滴,继以20mg·kg^-1·h^-1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术毕)。术后用芬太尼进行病人自控镇痛(PCA)。观察病人术后48h内(PCA)药液使用量和疼痛评分。结果:术后36h和48h内,R组病人的术后芬太尼需求量显著高于S组(P〈0.05)。术后24、36和48h内,M组病人的术后芬太尼需求量显著少于R组(P〈0.01)。术后3组病人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别。结论:瑞芬太尼术中持续输注(0.4μg·kg^-1·min^-1)会诱发术后痛觉过敏,术中输注硫酸镁可以抑制瑞芬太尼导致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8.
李后香  殷志春 《中南药学》2012,10(11):851-853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12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气管插管,术中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间断给予阿曲库胺维持麻醉。关腹前10 min分别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0μg kg-1(A组,n=30)、30μg kg-1(B组,n=30)、40μg kg-1(C组,n=30),对照组给予芬太尼1μg kg-1(D组,n=30)。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要求镇痛距离拔管的时间、拔管后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烦躁等不良反应。结果拔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4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D组最长,恶心呕吐发生率D组最高。苏醒后VAS评分A组最高,B组和C组次之,B、C 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VAS评分D组最低,D组与A、B、C 3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A组最低,C组最高,C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μg kg-1布托啡诺于手术结束前10 min静脉注射可安全有效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与氯胺酮分别复合七氟谜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80例ASA Ⅰ~Ⅱ级行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双盲法分为瑞芬太尼组(A组)与氯胺酮组(B组).肌注咪唑安定0.3 mg/kg基础麻醉后行静脉置管.A组于切皮前2 min给予瑞芬太尼0.5μg/kg后用微量输液泵泵入瑞芬太尼30μg·kg^-1·h^-1七氟谜3MAC吸入直至术毕;B组于切皮前2 min给予氯胺酮2 mg/kg后用微量输液泵泵入氯胺酮3 mg·kg^-1·h^-1+七氟谜3MAC吸入直至术毕.分别记录两组患儿切皮前2 min(T0)、切皮时(T1)、切皮后15 min(T2)、术毕时(T3)患儿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与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患儿分泌物的总量(痰量)、苏醒时间及有无喉痉挛、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痰量较B组少(P<0.01),苏醒时间较B组短(P<0.01);两组患儿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安静入睡,镇痛完善,无明显呼吸抑制,无喉痉挛、躁动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谜用于小儿外科手术较氯胺酮术中循环更稳定,分泌物少,术后苏醒迅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围术期不同时间应用曲马多对术后镇痛和恶心呕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惠军  石峥  李天佐 《中国医药》2011,6(4):441-442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不同时间给予曲马多对术后镇痛和恶心呕吐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54例全身麻醉妇科手术患者,按照静脉给予曲马多的时间不同分为手术结束组、手术结束前组、麻醉诱导前组3组.术后3组均安装艾克孚静脉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术后随访24 h,记录3组患者的生命体征、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各时间点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视觉模拟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组8 h内患者的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其他2组[(0.6±0.8)次比(1.9±1.1)次、(1.6±1.0)次,P<0.05];术后1 h,手术结束前组恶心呕吐程度最重,手术结束组、麻醉诱导前组与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0.9)分比(0.6±0.5)分、(0.5±0.6)分,P<0.05],术后4、8和12 h,手术结束组的恶心呕吐程度最严重,与其他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给予曲马多,既可增强术后镇痛的作用,又能降低曲马多术后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c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on nausea and vomiting of tramadol during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perioperation. Methods Fifty-four patients undergoing gynecologic surgery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using tramadol: after operation instantly group, before the end of surgery group and befor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group. All the patients received intravenous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 pump. The vital signs, pain scores and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were observed 24 hour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vital signs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 At 8 h after PCA, the number of PCA in befor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group was obviously reduced(P <0.05). At 1 h after PCA, the patients in before the end of surgery group experienced the severest nausea and vomiting( P <0. 05 ). At 4 h, 8 h and 12 h after PCIA, the patients in after operation instantly group experienced the severest nausea and vomiting ( P < 0.05 ).Conclusion Using tramadol before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not only has a good analgesic effect, but also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