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浸润性膀胱癌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尿流改道.本文对各种常用的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术及人工膀胱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发展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2.
膀胱重建与可控性尿流改道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重视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是膀胱癌治疗中膀胱全切术后面临的重要课题。如果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 ,尿流改道和膀胱重建方式将决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是否有肾损害以及患者能否早期接受全膀胱切除治疗。全世界的泌尿外科医师都在对此进行不断创新和改进。近 2 0多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膀胱全切术后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控尿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10年间28例可控性尿流改道(可控性回结肠膀胱)和21例原位肠代膀胱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前9例行Indiana术式,后19例行改良的Indiana术式。原位肠代膀胱组采用乙状结肠或"W"形回肠纵行剖开制成贮尿囊。结果:本研究组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2年。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28例自行清洁导尿,间隔时间90~270min,平均240min。原位肠代膀胱组21例在腹压的辅助下自行排尿,排尿间隔时间150~240min,平均195min。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中22例感觉生活满意或基本满意(78.6%),6例感觉生活不便(21.4%);9例出现并发症(32.1%)。原位肠代膀胱组中19例患者感觉生活满意(90.5%),2例感觉不满意(9.5%),均为压力性尿失禁;3例出现并发症(14.3%)。结论:原位肠代膀胱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并发症方面,原位肠代膀胱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小于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组。  相似文献   

5.
膀胱全切除术后尿流改道和膀胱替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膀胱全切除术后,尿路的处理方法经历了一系列变革。最早是将输尿管造口于乙状结肠或腹壁,前者易发生上行性感染及高氯血性中毒,后者易发生尿液渗漏及造口狭窄,疗效很不满意。1950年Bricker设计了回肠膀胱术,避免了造口狭窄,但需佩戴腹壁尿袋。19世纪70年代Kock首先设计了用去管重建腹壁可控膀胱,由患者间歇导尿,不需佩戴腹壁尿袋。回肠膀胱和腹  相似文献   

6.
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大体上分3种,即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可控性尿流改道皮肤造口术和原位新膀胱[1].其中,由BRICKER于20世纪50年代完善的回肠流出道(Ileal conduit)术式是不可控性尿流改道的代表,直到20世纪90年代都被认为是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的主流标准.但患者术后的永久腹壁造口、外接集尿装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保留内生殖器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12年5月48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保留内生殖器的膀胱全切术并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48例患者中移行细胞癌46例,腺癌2例;原发肿瘤32例,复发性肿瘤16例;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肿瘤1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31例。结果:48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260(210~360)min,平均输血量280(0~1200)ml。术后4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6~84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个月白天控尿率为97.9%(46/47),夜间控尿率为93.6%(44/47)。新膀胱尿道吻合口漏3例。术后6个月IVU检查输尿管狭窄2例。无子宫、子宫附件及阴道转移复发。结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女性膀胱癌患者,保留内生殖器、阴道前壁、自主神经及完整尿道,行膀胱全切并行原位回肠新膀胱尿流改道术,临床疗效满意,术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可作为广泛开展的术式。  相似文献   

8.
李响  魏强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2,17(5):508-509,517
尿流改道(urinary diversion)是因各种疾病原因行膀胱全切术后(个别情况下为膀胱旷置)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疾病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早期的尿流改道目的仅仅是转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术式以不可控性皮肤造口为主.随着患者生存期的显著延长,现代的尿流改道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上尿路尿液转流,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进行下尿路重建,在良好引流上尿路尿液、保护上尿路功能的基础上帮助患者获得更接近正常生理的储尿、排尿功能,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女性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总结女性膀胱全切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至2003年12月34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尿流改道患者的临床资料。34例患者,年龄53~64岁,平均58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0例,腺癌3例,鳞状上皮癌1例。原发肿瘤30例,复发肿瘤4例。34例患者均行膀胱全切,其中24例保留自主神经。所有患者均截取末段回肠,行回肠代膀胱。术后随访观察临床效果。 结果 34例手术时间平均360min(280~420min),输血量平均600ml(300~1000ml)。术后30例获随访,随访6~108个月,平均61个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0% (27 /30)和86% (26 /30)。一次性排空膀胱23例, 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定时导尿,另5例需采用手压下腹部排空新膀胱。23例行尿动力检查结果显示:贮尿囊容量300~520ml,充盈期囊内压<23cmH2O(6~23cmH2O, 1cmH2O=0. 098kPa),最大尿道压35 ~70cmH2O,功能性尿道长2. 6~3. 5cm,剩余尿量0~38ml。IVU检查贮尿囊球形,无输尿管狭窄,轻度输尿管返流1例,肾盂输尿管轻度扩张1例。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肠膀胱或尿道残端复发者。 结论 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尿流改道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作为该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原位尿流改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膀胱全切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方法。尿流改道或膀胱重建一直是膀胱全切后面临的重要课题。近20多年来尿流改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可控式尿流改道就有40余种术式。新的尿流改道方法为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 with an incontinent stoma is necessary in situations in which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via the urethra or a continent stoma is not feasible. Cutaneous ureterostomy, vesicostomy, ileal conduit, and ileovesicostomy have all been used for this purpose. Vesicostomy is most commonly used as a temporizing measure in the pediatric neurogenic population. Both ileal conduit, with or without cystectomy, and ileovesicostomy have contemporary rol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neurogenic bladder.  相似文献   

12.
13.
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应用日益广泛,临床上主要行原位和异位贮尿囊代膀胱.但众多术式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对胃肠道在可控性尿流改道中的应用及并发症作出回顾,并展望其未来.  相似文献   

14.
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应用日益广泛,临床上主要行原位和异位贮尿囊代膀胱.但众多术式仍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本文对胃肠道在可控性尿流改道中的应用及并发症作出回顾,并展望其未来.  相似文献   

15.
Radical cystectomy,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urinary diversion is the gold-standard treatment for 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The surgery is both complex and highly morbid. Robotic cystectomy is now in its 16th year with established techniques and sufficient research maturity to enable comparison with its open counterpart. The present review focuses on the current evidence for robotic cystectomy and assesses various metrics including oncological, perioperative, functional, surgeon-specific and cost outcomes. The review also encapsulates the current evidence for intra-corporeal urinary diversion and its current status in the cystectomy arena.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