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意外中毒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儿内科158例因意外中毒而住院治疗0-14岁儿童。结果 132/158例痊愈或好转出院,死亡7例,自动放弃治疗4例,导致癫痫5例。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儿童,男女之比为1.63:1,农村儿童发病率高达80.4%,3—6岁年龄组段为意外损伤的高危人群。结论 意外中毒严重威儿童生命安全。应加强儿童、家庭、社会三方面对儿童意外中毒的预防意识,针对危险因素及年龄组段的特点,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论述儿童伤害的重要性、造成的原因、预防的措施。指出了儿童意外伤害,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干预,而达到减少或预防儿童意外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97例儿童中毒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萍 《儿科药学》2008,14(1):33-35
目的:对儿童中毒病例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关因素,寻求干预措施。方法:统计我院1997—2006年间收治住院的497名中毒儿童病案。结果:儿童中毒物质(药物和毒物)种类繁多,中毒以1~6岁儿童为主占77.26%,中毒原因74.25%为误服。结论:家长应加强对小儿的监管,妥善保管好药物和有毒物品,了解基本用药常识,警惕青春期弦子的心理动向,帮助其安全的度过疑惑期。  相似文献   

4.
儿童意外中毒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外中毒是儿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是儿童意外死亡的4大原因之一[1]。2004年12月至2007年9月我院PICU共收治意外中毒儿童67例,为全面预防小儿意外中毒的发生,我们对引发儿童意外中毒的原因、毒物种类、易发年龄等进行了分析,以对意外中毒的干预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1对  相似文献   

5.
6.
儿童意外伤害3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意外伤害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370例儿童意外伤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0例中高发年龄为6~12岁。结论 儿童意外伤害中交通伤占首位,各类中毒占第二位。应大力推行安全教育,积极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控制,儿童意外伤害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山区农村儿童意外伤害住院资料分析,参考有关文献,对农村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与预防作如下探讨。1 住院病例资料分析与讨论 我院从1989~1993年5年内收治0~14岁儿童意外伤害679例,其中男性是女性的1.76倍(433/216);2~7岁是发生意外伤害高危年龄段,占6O%(418/679),其中尤以3岁组为高。原因是该年龄儿童逐步脱离成人照看,但安全与危险的概念还  相似文献   

8.
李雪芹  陈英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12):900-900
2000年6月~2001年10月收治有机磷中毒患儿92例,其中17例因病史不明,导致误诊以致延误治疗时机,为从中吸取教训,对17例中毒原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儿童意外损伤的危险因素,以预防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收治的儿童意外损伤327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病例的家庭、区域与环境等进行调查。结果男性,尤其是农村,低收入,母亲低学历,单身或关系紧张家的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率高。结论对儿童意外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有望减少儿童意外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类型及原因,讨论可行的预防对策及护理干预。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急诊收治的428例儿童意外事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0~14岁儿童的意外伤害类型跌伤、交通事故、溺水/窒息、烧/烫伤等。其中以3~7岁的儿童为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段。结论儿童意外伤害宜以预防为主,采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医疗辅助、社会协助相结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崇明县1991至2005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崇明县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现状与特点,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崇明县1991至2005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年间5岁以下儿童意外病死率呈下降趋势,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位死因,并且是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意外窒息为婴儿组的主要死因,溺水、交通事故为1~4岁组主要死因;0岁组儿童意外死亡无性别差异,1~4岁组男童意外病死率高于女童;儿童意外死亡多发于春夏季节,多发于周末;儿童的意外死亡地点多死于在家中或赴院途中,只有25.34%得到救治。结论意外死亡上升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重视儿童意外死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5岁以下儿童意外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甲氧氯普胺引起小儿中毒的发病情况、因素及造成的危害。方法:查阅并得到2003~2006年《中国药学文摘》和国内儿科期刊报道的30篇文献,肯定了56例甲氧氯普胺引起小儿中毒的病例,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6例均为口服给药,日剂量偏大;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向后倾斜,舌根发硬、共济失调,向上凝视或斜视等。调查发现,甲氧氯普胺对白细胞有抑制作用,有累积中毒现象,小儿肝肾功能不全易发生中毒。结论:应高度重视甲氧氯普胺用药剂量及疗程,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夏小娇 《儿科药学》2013,(10):39-41
目的:总结儿童误服降压药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我院误服急性降压药中毒患儿共17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结果:17例患儿均有嗜睡或烦躁、血压下降,16例心动过速,1例心动过缓,血糖升高3例,血钾下降3例,血钠下降2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7例。所有患儿均予以洗胃、快速大量补液、静脉药物升压,3例进行血浆置换。16例患儿治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降压药急性中毒患儿均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血容量不足表现,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减少毒物吸收、促进毒物排泄、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相似文献   

15.
许琼  宋新文  汪洋  张华年  徐华 《中国药房》2010,(48):4585-4587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氨茶碱中毒的临床特征,为防治氨茶碱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0年4月我院收治的9例氨茶碱中毒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及用药史资料。结果:医源性因素是学龄前儿童氨茶碱中毒的主要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检测血液中茶碱浓度是诊断氨茶碱中毒的根本手段。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使用氨茶碱,避免与容易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升高的药物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从毒理与临床表现、中毒原因及中毒预防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细辛中毒的相关研究.提出细辛中毒的原因主要与使用剂量过大、煎煮时间不足、品种混乱、入药部位差异有关.其毒性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损害方面,呼吸麻痹是其致死原因.中毒预防应从剂量、用法、配伍及个体差异方面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幼儿由于意外药物中毒而引起的各种状况和危害。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近年来意外药物中毒的状况并进行分析。结果:精神药物意外中毒比例最高(31.91%),鼠药死亡率最高(2.21%)。结论:全社会应高度预防和重视幼儿意外药物中毒而引起的各种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中毒患者的中毒类型和院前急救方法,为临床应急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急性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院前急救方法进行总结。结果 316例急性患者,男女比例为0.82:1;患者年龄2个月~84岁,其中21~30岁91例,占28.80%。一氧化碳中毒80例,占25.32%;药物中毒44例,占13.92%;经过积极有效的抢救,316例患者中,好转202例,占63.92%;治愈103例,占32.59%;总有效率达到96.51%,住院时间1~99d。结论明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是保证患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急性中毒并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发病情况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急性中毒患者,其中61例并发MODS。结果61例并发MODS中,死亡14例,病死率22.9%。发生2、3、4、5或5个以上器官功能失常病死率分别为4.7%、15.7%、37.5%、80%。受累器官个数在死亡组和存活组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不同中毒致MODS的病死率不同,随器官功能失常数目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20.
急性有机磷中毒40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相应的季节及年龄段加强有机磷中毒的筛查,提高有机磷中毒的救治水平,减少病死率。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403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9例收急诊留观,76例收住急诊病房,128例收住于急诊ICU及ICU,转上级医院20例,16例死亡,其中治愈出院337例,病死率3.9%,9例出现反跳现象及中间综合征。结论有机磷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及秋季),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中毒后应尽快送入急诊,脱离中毒环境或彻底洗胃减少毒物吸收,尽早、足量的使用胆碱酯酶复能剂和阿托品;快速地达到阿托品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阿托品用量,警惕阿托品中毒的发生,才能减少并发症,同时应强调综合治疗及心理干预。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