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ת�Ƶ�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大肠癌早期诊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获得治愈性切除的病例逐渐增加。 5年生存率达 40 %~ 5 0 % ,但复发率仍高达 30 %~ 5 0 %。如何预防和治疗大肠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是 2 1世纪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1 大肠癌复发和转移的类型  切缘阳性或癌细胞在吻合口种植可导致吻合口复发。淋巴结清扫不彻底可导致局部复发。癌细胞污染腹腔、腹壁切口、造口或引流口可造成局部种植。大肠癌转移包括腹膜广泛种植转移、肝脏转移和肺转移等。2 预防策略2 1 早期诊断  大肠癌术后复发率与Dukes分期关系密切 ,DukesA期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1999年262例直肠癌根治性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远切缘长度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有关,肿瘤部位、远切缘长度与局部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的预后因素,远切缘长度是影响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远切缘长度是影响直肠癌患者根治性前切除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预后因素,肿瘤远切缘短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癌癌组织癌胚抗原(CEA)表达和血清CEA水平与腹膜种植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有腹膜种植转移的胃癌患者(A组)和60例无腹膜种植转移的胃癌患者(B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首次血清CE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组阴性切缘、原发灶和腹膜种植转移灶以及B组原发灶中CEA的表达,检测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和B组中术前首次血清CEA阳性率分别为73.68%和4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04,P=0.002);两组患者术前首次CEA血清水平分别为(74.00±6.00) ng/mL,(46.06±9.03) ng/mL,两组CEA血清水平的差异比较同样有统计学意义(=4.715,P<0.01).在A组中,胃癌原发灶CEA阳性率为68.42%,明显高于阴性切缘正常胃黏膜中的2.63%(x2=29.587,P=0.000);CEA在胃癌原发灶与阴性切缘中阳性强度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48,P=0.000).在腹膜种植转移灶中的阳性率为92.11%,明显高于原发灶的68.42%(x2=6.728,P=0.009);同时,CEA在腹膜种植转移灶与原发灶中阳性表达的强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397,P=0.017).A组中原发灶和B组中原发灶CE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8.42%和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450,P=0.035);两组CEA的表达强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2.227,P=0.026).结论 原发肿瘤CEA过度表达可能与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有关,CEA在胃癌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可能预示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中低位直肠癌环周切缘CK20、MMP-7、CDX2、CDH17的表达,分析环周切缘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9月收治的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共5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直肠癌标本环周切缘CK20、MMP-7、CDX2、CDH17的表达。根据环周切缘微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无微转移的阴性对照组)和B组(有微转移的阳性组),再将B组细分为B1组(有癌侵润组)及B2组(无癌侵润组)。收集各组相关临床资料,随访肿瘤复发情况及时间。结果 B1、B2组、A组环周切缘距肿瘤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1 cm、(1.4±0.7)cm、(2.6±1.1)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1、B2组肿瘤的TNM分期、淋巴脉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肿块直径更大(P0.05)。肿块直径超过5 cm的患者实施规范的TME术后,仍有38.9%(7/18)发现环周切缘癌侵润,55.7%的患者环周切缘检测到微转移。TNM分期、淋巴脉管侵犯、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率、肿块大小与环周切缘微转移相关。结论直肠癌环周切缘的微转移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对于病理分期较晚、出现淋巴脉管、神经侵犯的患者,尤其是病灶直径超过5 cm,术后更加需要检测环周切缘的微转移。  相似文献   

5.
探讨浸润性乳腺癌术前磁共振影像学特征与保乳手术切缘性质及预后的关系。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实施保乳手术治疗的162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所有患者术前接受MRI检查,根据手术后切缘性质分为切缘阴性组132例、切缘阳性患者3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前MRI影像学特征,并根据患者随访5年后是否出现肿瘤复发、转移进行分组(复发组20例和非复发组142例),采用Logis 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前MRI特征与乳腺癌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切缘阳性患者的肿瘤直径≥2.0 cm、不规则病灶形状、瘤周水肿、多病灶情况显著高于切缘阴性组(P<0.05);切缘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边缘特征、背景实质强化、T2瘤内高信号、肿块强化方式、TIC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5年的随访观察,20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转移,142例患者未出现复发转移;复发组组织学分级≥Ⅱ级、淋巴结转移率、TNM分期Ⅱ期、脉管侵犯患者占比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Logis 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组织学分级≥Ⅱ级、淋巴结转移阳性、TNM分期Ⅱ期、发生脉管侵犯、肿瘤直径≥2.0 c...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T2期胆囊癌的治疗与预后。方法:15例pT2期胆囊癌病例入选,对比分析存活率和手术相关的4个预后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中是否有胆汁溢出,手术切缘是否残留肿瘤、淋巴结是否转移。结果:全组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胆囊癌根治术7例;胆汁溢出发生3例,手术切缘肿瘤残留3例,淋巴结转移5例。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切缘是否残留肿瘤、手术方式、胆汁溢出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Log-rank检验表明生存率与手术切缘是否阴性、手术方式、胆汁溢出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相关性。结论:对于pT2期胆囊癌患者,如果患者无淋巴结转移,术中无胆汁溢出,手术切缘肿瘤无残留,行根治性胆囊癌手术可达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0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胃癌患者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术患者281例,分析上下切缘距离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管侵袭、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胃癌组织类型、肿瘤位置、手术方式的关系。比较不同上下切缘距离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上切缘距离增大与肿瘤大小>5 cm、TNM分期、肿瘤部位、胃癌组织类型显著相关(P<0.05);下切缘距离与肿瘤大小>5 cm、有血管侵袭、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胃癌组织类型显著相关,(P<0.05);上切缘≤3 cm的患者5年随访期中位生存时间48个月,显著的高于上切缘>3 cm的患者的46个月(P<0.001);下切缘≤3 cm的患者5年随访期中位生存时间45个月,显著高于下切缘>3 cm的患者的44个月(P<0.001)。结论:胃癌术后上下切缘与肿瘤大小、TNM分期等因素显著相关,上下切缘>3cm者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上下切缘≤5 cm者。  相似文献   

8.
判断结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切缘,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重要因素,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何选择规范的、理想的手术切缘,对结直肠肿瘤外科医生提出了挑战。结直肠癌手术切缘包括纵向切缘及环周切缘,不同指南中安全切缘的距离有所不同。手术切缘的判断,术前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术中结合术者的经验、手术方式、超光普显像和荧光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体尾癌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95例胰体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体尾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胀痛、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和消瘦、乏力.肿瘤标志物、B超、CT、MRCP、PET-CT等检查是诊断胰体尾癌的主要方法 ,各有特点.本组手术切除率为37.9%(36/95),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31.6%(30/95),姑息性切除6例(6.3%),姑息性旁路引流手术18例,26例仅行剖腹探查.根治性切除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非根治性切除者(P<0.01),扩大根治术又较根治术有更长的生存期.行根治性切除患者中,有神经转移、淋巴结转移或切缘残留者术后生存期较短.结论 早期诊断,提高根治切除率,才有可能延长胰体尾癌患者的生存期.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可明显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期.肿瘤是否有神经转移、淋巴转移及切缘有否残留是影响根治性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微血管侵犯(MVI)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快速康复外科下行解剖性肝切除术的9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缘宽度分组为宽切缘组(切缘≥10 mm,n=39例)和窄切缘组(切缘<10 mm,n=57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分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无复发生存(RFS)和总生存(OS)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切缘宽度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 结果宽切缘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6%,窄切缘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9.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33.3%,累积OS为41.0%;窄切缘组患者术后5年累积RFS为24.6%,累积OS为36.8%。宽切缘组累积RFS高于窄切缘组(Log-Rank χ2=4.029,P=0.045),两组累积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837,P=0.402)。肿瘤直径、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数目、淋巴结转移、包膜完整性及切缘<10 mm是影响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直径>5 cm、肿瘤多发灶、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辅助治疗是保护因素。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宽切缘对原发性肝癌合并MVI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没有影响,增加切缘宽度能够提高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但不改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保留乳房手术切缘阳性与相关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探讨保留乳房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305例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手术,对术中快速病理以及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切缘状况与组织类型、广泛导管内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区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年龄的关系。结果:保留乳房手术切缘阳性与患者年龄(≤35岁)、EIC和浸润性小叶癌有关(P<0.05);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结论:乳腺癌行保留乳房手术时,术中应详细检查切缘状况,对年轻者、EIC、浸润性小叶癌需要慎重的选择保留乳房手术及设定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标本切缘翻译启动因子4E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切缘翻译启动因子4E(eIF4E)蛋白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随访5年以上、临床资料齐全并经常规病理学检查切缘阴性的直肠癌标本共53例,采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切缘和原发灶中eIF4E蛋白的表达,按切缘eIF4E蛋白阳性或阴性表达分为切缘eIF4E阳性组和切缘eIF4E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随访结果。结果:直肠癌切缘和原发灶eIF4E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0.2%(16/53)和100%(53/53)。切缘eIF4E阳性表达患者复发转移和死亡10例(10/16,62.5%),切缘eIF4E阴性表达患者复发转移和死亡11例(11/37,29.7%),切缘eIF4E阳性组局部复发率高于阴性组(37.5%vs16.2%,P<0.05);远处转移率(18.7%vs10.8%)和死于肿瘤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切缘eIF4E阴性者生存5年以上32例,16例切缘eIF4E阳性者生存5年以上12例,5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69.8%、37.3%(P=0.007),平均生存时间分别是(112±7)个月和(43±9)个月。结论:直肠癌标本切缘常规病理检查癌细胞阴性,而eIF4E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复发率较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肝癌经血液等途径的皮肤转移临床少见,但随着有创诊断治疗手段的增加,医源性肝癌种植转移也逐渐增多[1-3].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共收治3例肝癌种植转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对Ⅲ期软组织肉瘤规范化治疗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67例经同一临床路径治疗的Ⅲ期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确立切缘类型、肿瘤大小、解剖深度、术后随访期间是否肺转移、是否接受新辅助化疗为影响因素,观察各影响因素对主要指标总生存(0S),次要指标无转移生存(DRFS)的影响及各切缘类型的复发率.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解剖深度、转移出现时间与OS相关(P<0.05);肿瘤大小、解剖深度与DRFS相关(P<0.05).切缘类型、新辅助化疗与OS、DRFS无相关性.各切缘类型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盲目扩大切除并不能使患者的局部控制及生存受益,同级别肉瘤的大小及解剖深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后化疗期间发生肺转移患者预后较差.新辅助化疗对患者的OS及DRFS的影响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壁隆突性纤维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对51例腹壁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放疗、切缘距离及肿瘤大小进行分组,比较组间术后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患者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缺损面积4 cm×6cm至20cm×26cm,均I期予植皮、局部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术后随访1-30.4年,总体复发率为23.1%,1例复发7次的患者发生肺转移。非放疗组与放疗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缘≤2cm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切缘〉2cm组(37.5%vs 19.4%,χ2=12.49,P〈0.01);肿瘤≤5cm组患者复发率为16.7%,肿瘤〉5cm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5.9%,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结论 腹壁隆突性纤维肉瘤单纯局部切除复发率高,手术需行广泛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并不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复发可能与肿瘤的大小、切缘距离等因素有关;多次复发可引起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6.
淋巴、血液和种植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性.针对胃肠道肿瘤转移的治疗,可清晰看到3个阶段,即针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体系,针对血液包括肝、肺转移的诊断评估和治疗体系,针对腹膜种植转移的诊断评估和治疗体系.我国腹膜转移诊治相关研究起步晚,目前仍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难题之一[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吲哚菁绿荧光显像系统引导下的腹腔镜技术与传统腹腔镜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发现微小肝内转移病灶的能力及切缘距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因原发性肝癌行荧光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11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行普通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中发现微小肝内转移病灶情况及切缘...  相似文献   

18.
肝门胆管癌手术切缘残癌与预后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经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hepatic hilar cholangocarcinoma,HHCC) 手术切缘有无残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切缘有残癌组(43例)和无残癌组(40例)患者的临床分型,手术方式,肿瘤分程度及生存情况,结果:切缘有残癌组患者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7.2%、6.3%、3.5%和2.4%,切缘无残癌组患者分别为82.2%、58.2%、41.65和27.75,结论:手术切缘残癌率与肿瘤分化程度关系密切,在BismuthIV型中发生率最主,BismuthIV型中的低分化型腺癌患者,手术切除疗效差,对无肝外转移者可以选择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44岁。因双乳胀痛10 d于2011年1月来我院就诊。2008年9月曾因胃窦癌在我院行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窦小弯侧溃疡型印戒细胞癌,侵犯黏膜下层,切缘未见癌累及,取小弯侧淋巴结6枚,5枚有癌转移,大弯侧淋巴结7枚,均未见癌转移,未行免疫组化检查。术后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直肠癌患者系膜切缘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研究其对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 对52例Dukes A、B和C期直肠癌患者实施伞直肠系膜切除术,用RT-PCR技术检测系膜切缘组织细胞中角质蛋白CK20 mRNA.结果 本组52例直肠癌旁系膜中,21例CK20 mRNA呈阳性,31例为阴性,总阳性率为40%.Dukes A、B和C期阳性率分别为17%、30%和54%,直肠系膜切缘微转移发生率随肿瘤分期升高而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与未分化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38%、40%和50%,病理分级之间CK20 mRNA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为12%,CK20 mRNA阳性组和阴性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4%和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肠系膜切缘微转移与局部复发有关,提示系膜CK20mRNA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局部复发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