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辅助闭合复位微创锁定加压钢板(LCP)前方固定治疗肱骨中上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肱骨中上段骨折采用微创前置LCP固定,分析其疗效。结果22例获平均1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肩、肘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5.5%和100%。结论辅助闭合复位微创前置LCP内固定治疗肱骨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创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的可行性、手术技术及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8月~2005年2月采用MIPO治疗10例肱骨干骨折患者,骨折按AO分型:A型6例,B型3例,C型1例。所有患者均使用AO系列的动力加压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3个月(平均7.1个月)随访。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及肩关节疼痛-残疾指数评价术后关节功能:优7例,良3例。术后3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恢复日常生活。无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MIPO治疗肱骨干骨折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且不增加桡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用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肱骨中下段骨折,其中行MIPO技术治疗25例,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0例,对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采用SAS 6.12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MIPO组在术中出血、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不连和桡神经损伤发生率以及肘关节术后功能等方面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结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MIPO技术治疗不仅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更快地骨性愈合、获得良好的肩肘功能,而且同时具有不显露桡神经和减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发生风险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共收治27例肱骨干多段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17例;年龄26~81岁,平均52岁;伤后至就诊时间2 h~6 d,平均1.5 d,均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周,平均16周。手术时间20~40 min,平均28 min;术中失血量5~25 ml,平均10 ml;住院时间3~5 d,平均3.5 d。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2~22周,平均14周。术后1例患者针尾突出,出现局部刺激症状,骨折愈合拔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1例针尾退出后并发局部感染,经抗炎治疗后痊愈。根据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总分为89.1±2.7,其中优10例,良15例,可2例。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多段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肩肘功能恢复较好的优点。需要注意的是闭合复位经皮双针内固定术不能有效对抗旋转和提供轴向稳定,需要配合外固定及三角巾悬吊等有效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选取来本院诊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行闭合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80例均受随访,平均(18.94±1.6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7.36±5.27)ml、(43.59±3.41)ml;手术时间为(43.28±6.21)分钟、(61.28±7.18)分钟;骨折愈合时间为(11.44±1.38)周、(13.46±1.84)周。观察组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优35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对照组优29例,良4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2.5%。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及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较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临床疗效更好,可进行广泛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锁定加压钢板微创固定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微创治疗复杂肱骨干骨折的初步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6年2月于肱骨前方入路下行LCP微创治疗11例复杂肱骨干骨折,并对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5例;年龄32~66岁。其中6例摔伤,5例车祸伤。骨折类型:多段骨折2例,长斜形骨折1例,长段粉碎性骨折8例。骨折线累及干骺端8例,其中骨折块卡压桡神经1例,其余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骨折位于肱骨中上段6例,肱骨中下段5例。伤后48h~4d手术,均无开放性骨折。结果11例骨折均于术后2~4个月愈合,1例术前桡神经卡压功能障碍者,经神经探查松解,复位固定,3d后功能恢复。术后均随访6~12个月,患者功能恢复皆良好。肩关节功能按Neer评分优7例,良3例,中1例;HSS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肱骨前方入路下结合LCP的微创术是一种治疗复杂性肱骨干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2年3月于笔者科室行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手法复位微创内固定组(观察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对照组),每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长、住院时间)、并发症(切口感染、血管损伤、腋神经损伤)、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shoulderandelbowsurgeons’form,ASES)、术口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手术时长、切口愈合时长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ASES评分、手术切口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手法复位微创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有效改善肩关节活动度,且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术后更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2年7月至1996年10采用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20~50岁;上1/3骨折9例,中1/3骨折29例;短斜型16例,横断型22例。2 治疗方法21 手术方法 取仰卧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将患肢上臂内收内旋,于肩峰下肱骨大结节处作2cm纵形小切口,显露肱骨大结节,用小圆凿对准髓腔凿一骨洞,将预选好的合适的髓内针或三棱针击入近骨折端髓腔内,电透下牵引,手法整复后,小心将髓内针或三棱针打入远折端髓腔,同时一助手持患肢肘部用力对抗,以防分离移位,直至针眼部分露… 相似文献
9.
肱骨干骨折传统治疗方法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不连和医源性桡神经损伤。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是近年来的一大进展。肱骨干前方较平坦且缺乏重要的神经血管,微创前侧入路放置钢板较安全。该技术可不显露桡神经,不会造成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是由于前臂完全旋后时置于肱骨干前侧的钢板外侧缘与桡神经的最近距离为2.0~4.9mm(平均3.2mm),但术中应始终保持前臂旋后位,以增加钢板远端外侧缘与桡神经之间的距离。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不同于传统手术,在于小切口间接复位,可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端血供,不直接显露桡神经,能有效地减少骨不连及桡神经损伤。文献报道显示,微创铜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骨折可取得良好的骨折愈合、较好的术后肩肘功能,术后并发症较少。锁定加压铜板的发展对微创钢板内固定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空心钉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患者采用微创空心钉治疗,30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显著较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钢板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钢板组(P均<0.01)。两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空心钉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临床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微创钢板固定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微创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lating osteosynthesis, MIPO)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03年4月-2006年10月,收治10例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8岁.开放骨折2例,其中Gustilo Ⅱ型和Ⅲ型各1例.根据AO/ASIF分型,B1型4例,B3型2例,A2、A3、B2和C3型各1例.经上臂前侧远、近端小切口植入厚4.5 mm动力加压钢板,置于肱骨前方.于骨折部位另作外侧小切口,探查桡神经后复位骨折,螺钉固定.记录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桡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肩关节和肘关节屈伸范围.采用UCLA肩关节和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10例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获随访9~36个月,平均15.7个月.X线片检查示,骨折均于12~16周愈合,平均13.6周.9例桡神经功能术后12~36周完全恢复,平均17.8周;1例尚在恢复中.肩关节外展150~170°,平均165°;肘关节活动范围130~140°,平均135.5°.根据UCLA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1例;根据Mayo肘关节评分标准,10例患者肘关节功能均为优.结论 采用MIPO技术治疗伴桡神经麻痹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两种可吸收髓内钉治疗掌指骨干骨折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两种可吸收髓内钉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2年1月~2002年12月,对60例手部掌、指骨干骨折复位后用可吸收髓内钉内固定,其中开放性骨折52例,闭合性骨折8例.骨折位于掌骨24例,近节指骨22例,中节指骨14例.急诊手术47例,择期手术13例.分别用消旋聚乳酸(poly-DL-lactic acid,PDLLA)24例,PDLLA混合壳聚糖36例.术后对两种髓内钉固定进行比较. 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4~11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期内未发现晚期排异反应现象,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6~16周,平均8周.PDLLA髓内钉固定组:24例中有8例出现排异反应,多见于术后3~4周内.其中6例窦道形成,于反应出现5~10天取出PDLLA钉,改用克氏针重新固定或树脂绷带外固定后,骨折于8周内达骨性愈合;另2例经药物治疗25天后,反应消失,骨折于14周愈合.余16例未出现排异反应,伤口Ⅰ期愈合.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组:36例中有1例于术后19天出现排异反应,药物治疗3天后症状消失,余35例未出现排异反应,伤口Ⅰ期愈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LLA可吸收髓内钉适用于掌、指骨干骨折内固定,其降解过程中产生酸性产物可引起排异反应.PDLLA钉中混合适当比例的壳聚糖,可加强材料的强度,在降解中中和酸性产物,减少早、晚期炎性反应,临床治疗效果较单纯使用PDLLA钉好. 相似文献
13.
肩胛颈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肩胛颈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4年5月~2003年5月收治的30例肩胛颈骨折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轻度移位(分离移位<10mm)9例,明显移位(分离移位>10mm)21例;解剖颈骨折6例,外科颈骨折24例;非手术治疗12例,手术治疗18例。随访时进行临床检查,采用Herscovici功能评估方法;影像学检查主要在肩胛骨正位X线片上测量盂极角(glenopolarangle,GPA)。结果28例获随访14d~9年。其中非手术治疗组:随访11例,Herscivici评估:优4例,良2例,可2例,差3例,6例GPA>20°,5例GPA<20°;手术治疗组:随访17例,Herscivici评估:优11例,良5例,可1例,16例GPA>20°,1例GPA<20°。结论轻度移位的外科颈骨折适合保守治疗;而移位明显或伴有同侧锁骨骨折的外科颈骨折,以及解剖颈骨折应采用手术治疗,重建肩关节稳定,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应用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移位性骨折42例,35例经18(6~40个月)个月的随访,结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本文阐述了加压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优点和手术指征,并通过手术后结果的分析,提出了防止技术失误的方法和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15.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3月-2007年12月,应用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9~68岁,平均54.5岁.新鲜闭合性骨折3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9 d;T型接骨板加重建钢板固定术后5个月松动、骨折延迟愈合1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Neer分型,其中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9例;肱骨干骨折采用AO分型,A1型3例,A2型5例,Bl型lO例,B2型3例,B3型6例,C1型7例,C3型1例.术后肩关节功能采用Neer评分,肘关节功能采用HSS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2~33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2例,3周内自行恢复:术后6个月出现肱骨头坏死1例,二期行肱骨头置换;出现肱骨头均匀缩小1例,肩关节慢性轻度疼痛2例,未行特殊处理.术后6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29例,1例行肱骨头置换;术后12个月29例全部达骨性愈合.无退钉或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6例,良19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3.3%;按肘关节HSS功能评分优16例,良14例,优良率100%. 结论 长型PHILOS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术式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与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9月-2006年3月,收治34例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撑开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17~54岁.骨折椎体节段:T11 2例,T12 5例,L1 8例,L2 3例.术前Cobb角为(36.33±3.13)°;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2.34 4±11.61)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44 ±1.12)分,病程为8~50个月,平均25个月.B组采用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楔形截骨减压内固定治疗,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18~56岁.骨折椎体节段:Tu 2例,T12 6例,L-7例,L2 1例.术前Cobb角为(38.55 ±4.22)°伤椎前后缘高度差为(20.61 ±10.22)mm神经功能JOA评分为(10.23 ±2.23)分.病程为10~60个月,平均28个月.既往采用非手术治疗A组12例,B组10例;手术治疗A组6例,B组6例,均为椎板减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两组各4例.术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Cobb角、JOA评分及伤椎前后缘高度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3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6个月,甲均13.5个月.Cobb角A组为(12.78 ±3.76)°,较术前改善(24.23±1.64)°;B组为(10.56±4.23)°,较术前改善(26.66±1.66)°.JOA评分,A组为(14.21±1.08)分,较术前改善(3.92 ±1.33)分;B组为(13.14 ±2.32)分,较术前改善(3.12 ±1.95)分.术后测量伤椎前后缘的高度筹A组为(3.11 ±1.06)mm,较术前改善(18.03 ±2.14)mm;B组为(2.56 ±1.33)mm,较术前改善(20.36 4-3.78)mm.两组以上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改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胸腔积液2例,局限性肺不张4例,肋间神经痛1例,经对症治疗后治愈.B组发生脑脊液漏3例,未经特殊处理自愈.两组均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神经症状均无加重. 结论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选择前路或后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后凸畸形矫正和神经减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Confi dence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系统结合体位复位治疗急性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9年6月采用Confi dence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体成形系统结合体位复位治疗34例急性重度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20例;年龄62~88岁,平均72.6岁。均为单椎体骨折。损伤节段:T11 4例,T12 10例,L1 15例,L2 4例,L3 1例。骨密度测定T值均≤—2.5,提示骨质疏松。伤后至入院时间2~72 h。术前先对压缩椎体行腰椎过伸位复位7~14 d,术中采用单侧穿刺,经椎弓根入路,每个椎体注射骨水泥2~6 mL,平均3.2 mL。结果术中3例(8.8%)椎体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椎体渗漏至椎间隙,1例椎体渗漏至椎旁软组织;均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患者均无肺栓塞、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1例术前疼痛症状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未见伤椎再骨折、骨与骨水泥界面松动及相邻椎体骨折发生。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3 d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nfi dence高黏度骨水泥椎体成形系统具有瞬间高黏度、可注射时间长、定向可控注射等优点,降低了骨水泥渗漏风险,术前结合体位复位治疗急性重度OVCF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比较经后外侧入路传统及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11月,对38例41髋行小切口微创THA(小切口组),同期15例15髋行常规切口THA(常规切口组).小切口组:男23例25髋,女15例16髋;年龄(53.2±15.5)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4±3.3.股骨颈骨折20例20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2例2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14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2例3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7.7±5.5)分.病程(4.5±4.3)年.常规切口组:男7例,女8例,均为单髋;年龄(54.8±10.8)岁.BMI为26.1±5.1.股骨颈骨折8例,原发性骨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Ⅲ期或Ⅳ期无菌性坏死5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1例.Harris评分为(51.2±4.3)分.病程(3.8±3.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两组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出血量、引流鼍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术后即刻髋门杯外展角及髋臼杯前倾角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8.3个月.患者于术后2~3个月弃拐行走.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8.6±3.6)分及(85.8±3.3)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微创THA较传统术式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股骨处理方便及假体定位准确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20.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内侧和外侧半月板的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治疗内外侧半月板损伤的近期疗效. 方法 2003年1月-2006年1月,207 例膝关节稳定的半月板损伤患者(无合并关节内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其中内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内侧组)115例,男50例,女65例;年龄14~78岁,平均46.9岁.左侧66例,右侧49例.其中26例外伤至手术时间 6 d~6个月,平均2.1个月.外侧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外侧组)92例,男18例,女74例;年龄16~62岁,平均41.1 岁.左侧57例,右侧35例.其中24例外伤至手术时间9 d~6个月,平均1.9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治疗效果并作手术前后及组间比较. 结果 术后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关节僵硬及软组织坏死等并发症.全部获随访 12~45 个月,平均 31.5 个月.内侧组及外侧组 Lysholm 评分从术前 (61.3±16.9) 和 (57.4±17.6) 分提高至随访时(95.0±7.9) 和 (93.3±7.4) 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手术前后的 Lysholm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组膝关节功能优107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为 97.39%;外侧组优80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关节镜下部分切除术治疗半月板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部分切除术的近期治疗效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