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尿病络病是指在糖尿病基础上由于长期持续性高血糖引起络脉损伤而导致的一类疾患,其以络脉瘀阻为核心病机,本质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为糖尿病发展到后期的特异性损害,严重时可致残或致死,通常预后较差。临床上,现代医学多使用降糖类西药调控血糖以治疗糖尿病,但其用于糖尿病后期各种慢性并发症时治疗效果不佳。中医药善于调治各种慢性疾病,临床上医者们在精准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遣方用药治疗糖尿病时疗效颇佳,但糖尿病发展到后期通常病机复杂交错,不易准确辨别。糖尿病络病对应现代医学上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治疗宜以保护微血管为主。中医上糖尿病络病的共同病机为糖尿病日久,久病入络,络脉瘀阻损伤,其治疗以养络护络为核心。如何更有效地保护络脉,延缓和减轻糖尿病络病对人体微血管的损伤,成为糖尿病络病临床治疗的难点。故从中西医角度综合认识糖尿病络病发病机制或更有利于其临床防治。文章通过整理和分析糖尿病络病理论及其相关文献,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病变对应的糖尿病肾脏、视网膜、心脏、脑血管、神经及足部病变方面,对糖尿病络病中西医发病机制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糖尿病络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仝小林  赵昱  毕桂芝  陈良  李洪皎  董柳 《中医杂志》2007,48(6):485-486,494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损害,严格控制血糖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由于诸多原因,血糖达标率很低。运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抓住糖尿病络脉瘀阻这一根结,在治糖的同时积极治络,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及科学实验研究证实,积极运用有效的活血通络药物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微血管保护、防治糖尿病早中期的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药物有独立于降糖药物以外的络脉保护作用,糖尿病病程中微血管的保护贵在早,甚或在发病之前。  相似文献   

3.
运用中医“治未病”和“络病”理论,抓住糖尿病络脉瘀阻这一根结,在治糖的同时积极治络,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积极运用有效的活血通络药物对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早中期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微血管保护、防治糖尿病早中期的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研究证实,活血通络药物有独立于降糖药物以外的络脉保护作用,糖尿病病程中微血管的保护贵在早,甚或在发病之前。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温化法的理论角度探讨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应用。阐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本病机以气阴两虚为常,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痰瘀互结、络脉瘀阻为变,治疗上宜法当温化,伍用补气、行气、化湿、利水、化瘀等法,并从温阳化气调肝脾、温阳化湿健脾阳、温阳利水补肾阳、温阳活血通血络4个方面具体阐述,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微血管性心绞在结构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与络病具有相关性,指出络脉失和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络脉失荣、络脉瘀阻、络脉损伤为其主要病机状态,治疗上注重调理肝肾,减少痰瘀的生成,抑制其向络脉损伤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控制本病的病情进展,旨在为中医防治微血管性心绞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形式,有大量证据表明,DPN与糖尿病患者的神经内微血管异常有关。微血管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络脉十分相似,因此基于络病理论,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及治疗相关中医研究进展,为防治DPN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8.
正恶性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随着络病学理论的日臻完善,采用络病理论分析疾病的病机,指导临床用药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本研究试以络病学理论分析恶性胸腔积液的病机与治则,为其中医辨证施治提供新的思路。1络病理论的主要内容1.1络脉的含义与实质络脉的概念首见于《内经》,《灵枢·脉度》中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了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近现代对络脉的研究有了新的进  相似文献   

9.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和络病的概念 ,但关于络脉、络病理论 ,诊络法、异常络脉描述及治络法散见于各篇 ,不利于对《内经》络脉、络病理论的全面、清晰认识 ,本文拟对其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1 《内经》络脉理论  1 .1 络脉的概念及循行《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了络脉的概念。《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 ,伏行于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皆络脉也”,表明络脉循行较表浅。《灵枢·脉度》则指出了经脉和络脉的关系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即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干 ,…  相似文献   

10.
溯源探流,厘清经脉、经络、脉络、络脉等概念,提出经(气)络与(血)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经脉理论。系统构建对于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脉络学说,提出脉络学说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系统阐述脉络病变发病、病机、辨证与治疗。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开展"脉络—血管系统病"生理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药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与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己糖胺通路激活等几个途径相关。通过中药通心络作用于以上几个途径来对其进行防治,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总结了通心络对其系统效应的研究结果。提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机体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的能力等系统特征学改变,进而达到临床上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笔者在对络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后认为,络脉是附属于经脉的立体网状系统.1 络脉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有机体,在认识络脉时,也应考虑到它的多层次、多结构和立体交叉的分布特点.《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出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可知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部分.这一部分络脉均起于四肢,从十四经脉分出,呈向心性方向逐渐向内分散.血气在十四经循环过程中,由各经脉溢于所属的络脉之中,将血气渗灌全身,从而发挥了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别络则内源于脏腑,呈离心性方向向外散布,直达腠理及皮肤.正  相似文献   

13.
马卉 《光明中医》2011,(10):2110-2112
摘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凡久病、久痛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始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杂病论》,集大成于叶天士.络病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临床辨证,应用治疗络病的药物,能有效地延缓并发症的发展,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六经辨证”体系,实为经脉辨证之经典。文章建立“络脉辨证”体系,倡导以络脉为纲,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生命、认知疾病。建立络脉生理辨别体系,以络脉构建生命体,呈现络皮一体和络脏一体之特征,是构成和维护人体自身内在统一性、天人一体整体性的桥梁和枢纽。建立络脉病变辨证体系,探讨络脉基本病理特征,并以此为切入点和线索,全面系统认知全身性疾病。建立并运用“络脉辨证”体系,统领生理和病理,进一步研究络脉理论,对老年病以及隐匿性、潜在性、危险性、难治性疾病等防治提供新策略和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雪琴 《河北中医》2007,29(7):658-660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络脉的概念,初步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生理及病理,为络病理论奠定了基础。至汉代张仲景进一步发展了络病理论,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他论述了部分络脉病证及与络脉有关病证的病机、诊法和方药。张仲景之后,历代也有一些散见的关于经络瘀滞病证的论述,但均未形成比较完整的关于络脉受病的辨治理法。至清代,叶天士在继承前人学术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强调“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总结出较为完整的络病辨治理法,从而发展了前人的学术成果,使络病理论初成体系。至现代络病理论得到充分重视,日益完善。现就近年关于络病理论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络脉1.1络脉的定义目前所言的络脉,其意义不断递进延伸,较前有了更加清晰深邃的内涵。现对络脉概念认识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1从广义与狭义来认识雷燕[1]认为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络,包括“经络”之络与“脉络”之络,经络之络是对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脉络之络系指血脉的分支部分。狭义的络,仅指经络的络脉部分。络病学...  相似文献   

16.
张老经考证研究,发现《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络”的概念,并奠定了络脉与络病的理论基础。此理论认为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的支络部分,在功能上,各种络脉组成的络系统是在人体营卫、气血、津液等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环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篇》则  相似文献   

17.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脉是主干,络脉为分支。络脉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证。有关络病学说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得到发展,于清代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及其理、法、方、药,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近10年来,在基础、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试分述如下。 1 络病理论基础研究 茅氏[1]通过考察和总结络病及通络方法的历史沿革,提出通络法与络病理论渊源于《内经》、《难经》,…  相似文献   

18.
简述络脉的起源和生理作用,回顾"络病在表"和"久病入络"两种理论的起源、发展,以及在这两种理论指导下相关疾病治疗的应用。分析两种理论产生的机制,认为"络病在表"是因为络脉表浅,所以率先受邪;"久病入络"是由于经脉和络脉气血相互渗灌,久病引起络脉血行异常,进一步导致全身血行不畅。无论新病久病,都应该重视络脉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孙络是络脉的最细小分支,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终末结构,历代医家有关"孙络"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微血管极为相似。本文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不同角度探讨分析了孙络与微血管的关系,阐明二者在结构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的提出和深入挖掘,是对"脉络—血管系统"理论向微观层次微循环真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求证,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应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孙络—微血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诊治,以期为众多微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