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何菲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1,37(2):88-90,96
目的:探讨非营养吸吮联合鸟巢体位应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院新生儿116例,均进行足跟采血,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57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59例新生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的基础上接受非营养吸吮联合鸟巢体位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采血时间、血滴直径、出血时间、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和针刺前及针刺后1 min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滴直径大于对照组,出血时间、采血时间短于对照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针刺后1 min,两组新生儿的HR、RR均上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动脉血SpO2针刺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吸吮联合鸟巢体位应用于新生儿足跟采血,可缩短采血时间、出血时间,提高采血效果,降低疼痛程度,稳定生命体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拟行桡动脉采血新生儿118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护理干预。对比两组采血前5 min、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的心率、呼吸频率,穿刺即刻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评分,哭声持续时间及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心率和呼吸频率均高于采血前5 min(均P<0.05),观察组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心率和呼吸频率与采血前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穿刺即刻、采血完成时,观察组心率、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哭声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应用拥抱安抚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可减轻新生儿疼痛程度,缩短啼哭时间,有利于保持患儿心率与呼吸频率平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穿刺前局部抚触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未干预组)、观察组(局部抚触组)各75例,在桡动脉采血前对观察组穿刺侧上肢予以抚触2min,两组分别于穿刺中20s、穿刺后2min用NIPS量表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并观察两组患儿哭声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儿在穿刺中20s、穿刺后2minNIPS评分、哭声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穿刺前局部抚触简单易行,是缓解新生儿桡动脉穿刺疼痛程度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影响,为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本科室新生儿监护病房2009年7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止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新生儿12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措施在新生儿足跟采血前5分钟开始至采血后10分钟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按常规行足跟采血,不给予干预措施。观察各组患儿心率变化及新生儿疼痛评分情况。收集采血针刺前1分钟(-1分钟),针刺时(0分钟)针刺后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心率数值及新生儿疼痛评分。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率及新生儿疼痛评分两个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缓解新生儿操作性疼痛。  相似文献   

5.
司尚华  丁煜  乔锐  武亚莉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510-1511
目的:探讨糖棉签吸吮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入住监护室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选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观察组在静脉穿刺前2min给予5%葡萄糖液棉签进行吸吮至穿刺结束,对照组只给予轻拍身体等常规护理。穿刺后观察30s,并进行疼痛评分。结果:疼痛刺激时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棉签吸吮可明显减轻新生儿静脉穿刺时的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时疼痛的影响,为新生儿疼痛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00例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组(NNS组)和对照组,分别于采血时给予安慰奶嘴吸吮和不给予任何干预方法,2组在进行穿刺采血时采用新生儿疼痛评分量表(NIPS)进行疼痛评分,观察2组新生儿在穿刺采血时的疼痛反应。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新生儿在进行桡动脉穿刺时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桡动脉穿刺时进行非营养性吸吮可明显减轻新生儿疼痛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噪声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所致疼痛的作用。方法 将162名住院新生儿随机分为干预组(n=82)和对照组(n=80)。所有患儿均为入院第一次行桡动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血按操作常规进行,干预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于采血前1 min至操作结束后2 min播放预先录制的白噪声。操作前后进行疼痛评分并记录生命体征。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穿刺过程中的心率最高值和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最低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噪声有利于减轻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所致操作性疼痛,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相似文献   

8.
金筱思  杨飞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6):110-114
目的 分析母乳气味刺激干预对于新生儿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至4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娩出的健康新生儿16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行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操作前后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母乳气味刺激,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eonatal pain scale,NIPS)、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eonatal face coding system,NFCS)、啼哭时间评价疼痛程度,用心率、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SpO2)评价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在不同时间段操作中及操作后1min、2min时NIPS评分、NFC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后5min时观察组新生儿的NIPS低于对照组,操作完成后啼哭时长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中及完成穿刺后1~2min,观察组新生儿的心率低于对照组、SpO2高于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母乳气味刺激干预用于新生儿足后跟采血及静脉穿刺,能有效减轻其疼痛感知,降低心率、SpO2波动幅度,控制操作后啼哭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新生儿160例,采用电脑随机数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采用微量采血笔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作为致痛方式.观察组新生儿在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综合疼痛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别在1 min、5 min后进行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分,比较两组新生儿疼痛分度.结果 新生儿1 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58.75%、26.25%,5min后NFCS疼痛分度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分别为97.50%、57.2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综合疼痛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是行之有效的,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应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口服25%葡萄糖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为临床使用口服葡萄糖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原则,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于早产儿桡动脉采血前2min,干预组予口服25%葡萄糖1ml,对照组早产儿予口服白开水1ml,采用新生儿疼痛量表(NIPS)和心率增加次数进行疼痛评估。结果两组早产儿针刺时NIPS分值和心率增加次数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口服25%葡萄糖可缓解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45-147+15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母乳喂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住院的93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实施日常护理及入院时母乳喂养健康宣教;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住院的107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在日常护理及入院时母乳喂养健康宣基础上实施母乳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母乳喂养率及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与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实施母乳喂养的集束化护理,可以促使母乳喂养科学化、体系化、标准化,确保安全母乳喂养,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等发生率,促进早产儿的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新生儿黄疸发生及处置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社区新生儿黄疸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什刹海社区预防保健科访视的新生儿就其黄疸发生情况及黄疸原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①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为31.33%,混合喂养为20.70%,人工喂养为1 5.94%: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黄疸发生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②轻度黄疸占87.32%,中重度黄疸占12,68%,无核黄疸发生;③生理性黄疸占54.23%,母乳性黄疸占28.29%;④黄疸发生率为26.45%,其中男33.09%,女19,19%男女新生儿黄疸发生率之间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母乳喂养黄疸儿发生率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男高于女有待进一步探讨。205例黄疸儿无一例核黄疸发生,社区访视指导非常重要,社区目前黄疸儿的处置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的围手术期产妇实行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2例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术的患者,按单双号方法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再次剖宫产围手术期的相关影响因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焦虑、抑郁的变化与两组新生儿评分、母乳喂养及并发症(切口感染、子宫破裂、产褥病)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护理干预组焦虑、抑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评分、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开始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切口感染、子宫破裂、产褥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的围手术期产妇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术中疼痛,使患者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手术;保障母婴的安全利于术后康复,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彭江丽 《当代医学》2011,17(12):68-68,67
目的 探讨孕妇剖宫产术中低血糖对新生儿血糖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妇产科行剖宫产术的健康孕妇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产前即刻检测血糖,发现低血糖产妇98例,作为研究1组;血糖正常者128例,作为研究2组;选取同期产前即刻血糖检测显示血糖正常的顺产健康产妇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产妇新生儿出生后30min血糖水平.结果 ①研究1组新生儿98名,发生低血糖17名(17.3%);研究2组新生儿128名,发生低血糖7名(5.5%);对照组新生儿30名,发生低血糖2名(6.7%).研究1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2组(P〈0.01);研究2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研究1组新生儿体重为(3.496±0.273)kg,研究2组新生儿体重为(3.351±0.326)kg,对照组新生儿体重为(3.279±0.221)kg,三组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产妇低血糖所产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早产儿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制定母乳喂养促进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母乳喂养指导小组、母乳喂养家庭和社会支持、家庭参与式护理、袋鼠式护理、捐赠母乳库等。将2015年11月至2017年2月入住重庆市妇幼保健院NICU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胎龄<32周早产儿根据策略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比较两组早产儿母乳喂养相关指标(开奶时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母乳喂养率)、体格发育指标(宫外生长迟缓)、并发症等。结果:纳入研究的早产儿共123例,对照组61例,干预组62例,两组间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入院疾病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奶时间[15.37 (10.00, 22.13) h vs. 20.25 (12.88, 26.33) h,P<0.01]、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91.00 (69.75, 103.00) h vs. 94.00 (80.37, 118.75) h,P=0.04]、达完全肠内营养时间[12 (11, 15) d vs. 14 (12, 18) d,P<0.01]均显著提前;两组间开始母乳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体质量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母乳喂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是对常规母乳喂养策略的质量改进,可显著提前NICU早产儿的开奶时间、达完全母乳喂养时间和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但其是否对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NEC、BPD、ROP等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益处,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6.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脐血血气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对胎儿血气分析结果及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240例产妇随机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镇痛组120例,采用0.125%布比卡因,负荷量8~10 mL,持续量4 mL/h,产妇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对照组120例,自然分娩者。比较两组产妇脐动、静脉血气分析、SBP、DBP、HR、SPO2、总产程(第1、第2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①两组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为8分以上;③镇痛药起效后产妇疼痛明显减轻,宫缩时仅感腹部发紧、发胀,双下肢无麻木感,活动自如。两组产妇VAS在镇痛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25%布比卡因用于镇痛效果可靠,不延长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症状性低血糖脑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根据Volpe JJ新生儿神经病学低血糖和低血糖脑损伤诊断标准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符合标准的13例症状性低血糖脑损伤患儿(脑损伤组)和20例低血糖无脑损伤(无脑损伤组)患儿的病例资料,并对低血糖程度、持续时间和母亲妊高症、患儿性别、胎龄、小于胎龄儿(SGA)、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惊厥和开奶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探讨发生低血糖脑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出生体重、胎龄、母亲妊高症、糖尿病母亲婴儿和小于胎龄儿(SGA)比例等方面相当,具有可比性;脑损伤组严重低血糖(<1.5 mmol/dL)明显多于无脑损伤组(61% vs. 10%,P=0.01),另外脑损伤组在低血糖持续时间、5 min Apgar评分小于5分(23% vs. 10%,P<0.05)、新生儿惊厥(38% vs. 5%,P<0.01)和开奶时间延迟>24 h(38% vs. 10%,P<0.05)等方面均明显多于无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新生儿严重长时间低血糖可以导致脑损伤,其他围产期因素如围产期窒息缺氧、新生儿惊厥发作和开奶时间延迟等常可以加重或促进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发生,建议对新生儿低血糖严重程度结合伴发因素采用分级(度)处理的办法,避免低血糖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度创伤患者血糖水平与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度创伤患者106例,根据患者的血糖值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轻度增高组以及血糖明显增高组,对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患者相比,血糖轻度增高组和血糖明显增高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患者病死率均呈现明显增高,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切监测重度创伤患者血糖的变化,对于临床的治疗以及患者病情的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液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包皮环切术小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B组为超前镇痛组,于手术开始前5 min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1 mg·kg-1,并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C组为术后镇痛组,于手术结束时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脂1 mg·kg-1,并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生理盐水3 ml;D组为利多卡因组,于手术结束后在环切伤口处喷洒2% 利多卡因3 ml.观察术后患儿麻醉后复苏评分、镇静评分、镇痛评分,记录苏醒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和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儿麻醉后复苏评分、镇静评分、苏醒时间、副作用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各时间点疼痛评分低于A组,B组也低于C组(P<0.05);而D组与B组0.5、1h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性(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静脉使用能有效减轻包皮环切术后患儿急性疼痛,超前使用效果更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小儿术后镇痛.局部使用利多卡因能起到短效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多模式术后镇痛与单纯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0名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1g,C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案,缝合切口时启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天、术后2天观察疼痛强度和血清IL-6、IL -10水平;记录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产妇满意度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程度。结果:术后1天疼痛评分S组显著低于C组。术后即刻、术后1天S组IL-6表达水平低于C组,而该时点S组IL-10表达水平高于C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产妇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比单独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能够为产妇提供更好的术后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