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运动医学超声在距腓前韧带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给予对照组进行局部穴位的针灸治疗,给予观察组进行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监测患者距腓前韧带的厚度和积液厚度.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中距腓前韧带的厚度是(3. 64 ± 0. 42)mm,对照组中距腓前韧带的厚度是(4. 25 ± 0. 65)mm;(2)观察组中积液厚度是(2. 89 ± 0. 32)mm,对照组中积液厚度是(6. 20 ± 1. 52)mm.结论:运动医学超声可判断患者距腓前韧带的撕裂程度,为临床上制定有依据的治疗方案,超声波治疗不仅可以缓解局部部位充血水肿而引起疼痛,还能缓解局部韧带组织痉挛,加快炎性物质吸收,促进局部水肿消退,使病变的组织可以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后斜轴位T2WI在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显示中的价值。方法 20名正常志愿者行踝关节常规序列MR扫描,再进行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在MR图像上观察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显示情况。结果常规MR扫描图像清晰显示距腓前韧带10例,跟腓韧带6例;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图像清晰显示距腓前韧带18例,跟腓韧带15例。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MR扫描(P<0.05)。结论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可显著提高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显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与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和B组(25例)。2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的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治疗,2组均给予术后处理。术后1年比较2组的优良率,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比较2组下胫腓重叠距离。结果 A组优良率为95.0%,B组为96.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2天及术后1年下胫腓重叠距离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相比,联合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固定后踝骨折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螺钉以及螺钉断裂的风险,能更好地恢复踝关节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弹性,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斜轴位扫描方式在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踝关节扭伤患者,均经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后再行前、后斜轴位T2WI扫描,分别观察两种扫描模式对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损伤的显示情况.结果 常规扫描30例患者的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共60条,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T1mapping、T2mapping定量评价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急性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在我院怀疑距腓前韧带急性损伤的病人共87例,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标准分为正常组、损伤组、撕裂组。在关节镜检查前对所有病人行MRI定量序列扫描,包括T1mapping和T2mapping,利用工作站软件分别测量距腓前韧带的T1及T2值,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距腓前韧带内部参数值的差异。绘制各参数ROC曲线并计算诊断损伤及撕裂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正常组、损伤组及撕裂组距腓前韧带的T1值分别为(821.5±155.7)ms、(976.5±186.5)ms、(1 245.6±214.6)ms,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2.6,P<0.001);T2值分别为(44.2±12.2)ms、(56.7±13.5)ms、(79.5±15.5)ms,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3,P<0.001)。T1值诊断距腓前韧带损伤和撕裂的AUC值分别为0.822(95%CI 0.692~0.952...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艾灸阿是穴时长对急性踝关节扭伤(AAS)患者韧带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80例A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短时间(20~30 min)艾灸阿是穴,治疗组采用长时间(1 h)艾灸阿是穴。治疗3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踝关节周径,距前韧带厚度,跟腓韧带厚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肿胀消失时间,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两组踝关节周径、距前韧带厚度、跟腓韧带厚度均小于治疗前,治疗组踝关节周径、距前韧带厚度、跟腓韧带厚度小于对照组( P<0.05);两组NRS评分低于治疗前,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治疗前;NRS评分低于对照组,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疼痛、肿胀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两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治疗前,治疗组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AS患者采用长时间艾灸阿是穴治疗疗效优于短时间艾灸阿是穴,能显著缓解踝关节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恢复韧带结构,增加踝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踝关节周围韧带形态,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15例30侧成人踝关节标本,解剖并观察踝关节周围韧带的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对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采用切开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并修复重建断裂韧带的踝关节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的21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踝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外侧韧带分为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长度依次为(16.89±4.28)(、23.12±5.32)、(23.40±5.73)mm。内侧韧带呈三角形,其前、中、后部纤维的长度分别为(20.63±6.24)(、15.19±5.43)、(17.16±6.45)mm。21例固定加韧带修复治疗病人优良1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6.2%。结论踝关节周围韧带是维持踝关节正常功能的重要结构;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及内固定并修复损伤韧带,行早期合理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和预防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程度(3D核磁共振表现)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测量数值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治疗的有踝关节韧带损伤病史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对所选患者测定X线踝关节应力位上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是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在MRI上进行评估。统计分析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与X线应力位测量数值(距骨倾斜角度和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完整的腓距前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3.97±1.76)°,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3.86±1.18) mm;完整的腓跟韧带内翻应力位距骨倾斜角为(5.64±2.13)°,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为(4.37±1.54) mm。随着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增加,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外侧韧带(腓距前韧带与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X线踝关节应力位下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之间呈正相关 (r=0.748,P<0.001;r=0.425;P=0.002;r=0.487;P<0.001;r=0.402,P=0.004)。结论:腓距前韧带和腓跟韧带损伤程度与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和前抽屉位距骨前移距离之间(特别是内翻位距骨倾斜角)呈正相关,可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治疗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7月收治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患者18例,年龄15~42岁,平均23.6岁。所有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并取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结果18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20个月),随访期间踝关节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没有复发性踝关节不稳发生。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0.4±4.5)分提高至术后(83.5±7.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自体半腱肌腱解剖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蔡楠 《河北医学》2000,6(2):123-125
探讨小夹板治疗双踝骨折伴下胫腓带损伤的经验。方法治疗组32例,小夹板加弹性绷带固定。对照组32例,小夹板加普通绷带固定。结果:两组下胫腓分离治疗经统计有显著性差。结论小夹板加弹性绷带治疗双踝骨折伴下胫腓韧带损务的方法明显优于不平板加普通绷带固定,且操作简便,具有较好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踝关节各韧带的形态学基础,分析踝关节易运动损伤的解剖学原因,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成人尸体下肢37例,将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完整、准确、清晰地暴露,观察韧带走行、分支及起止点。采用具有良好韧性的细金属丝,沿韧带的走行方向紧贴于韧带的表面,在细金属丝上于韧带起止点处做标记,用分规卡于2标记点。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测量内外侧韧带的长度和最宽处宽度。结果37例标本中14例距腓前韧带与教科书中描述有异。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呈双条状分布,1条起于外踝前缘,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另1条起自外踝前缘稍下,向前内侧走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紧靠距骨外踝关节面前下方,位于上1条韧带的下方。三角韧带、距腓前韧带、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平均长度分别为(34.34±3.36)mm、(30.82±5.20)mm、(31.02±3.85)mm和(31.22±3.69)mm;最宽处平均宽度分别为(28.90±4.53)mm、(9.18±3.90)mm、(8.59±2.77)mm和(5.29±1.64)mm。变异的距腓前韧带上方韧带平均长度为(28.71±3.23)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6.63±0.95)mm;其下方韧带平均长度为(18.03±2.94)mm;最宽处平均宽度为(4.78±1.46)mm。结论距腓前韧带是踝关节运动损伤中最易损伤的韧带,应加以重视和保护。变异的距腓前韧带对踝关节具有一定的保护功能,为临床对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在对踝关节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变异的可能性,慎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手术修补方案,避免发生意外的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2.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的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临床MRI对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冰冻断层切片技术,将30例侧踝、距下关节制成4个方位(冠状位、矢状位、横断位、斜横断位)的薄层断层标本,观察各韧带在各方位上的出现范围及其附着、走行与毗邻关系。结果 当足呈自然放松位时,距腓前韧带在横断位,跟腓韧带在斜横断位,距腓后韧带在冠状位,颈韧带在冠状位,距跟骨间韧带在矢状位断面上,为最佳观测方位,并提出了各韧带在断面上的辨认标志。结论 依据辨认标志和选择合适的观测方位有助于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在断面标本上的观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探讨外固定器固定与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外固定器固定治疗(观察组),35例采用小夹板固定治疗(对照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表现、腕关节活动范围等客观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影像学和腕关节活动范围较固定前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8周后影像学疗效积分等级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效果优于小夹板固定法,更适用于复位固定困难的桡骨远端骨折。但是外固定器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踝关节骨折并三角韧带断裂病人72例资料,均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36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观察组);另36例术中未修复三角韧带(对照组)。2组病人术后均获随访6~16个月,对其进行相关指标的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手术顺利,骨折复位良好。2组踝穴内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术后6例发生踝关节内侧不稳,3例踝关节跖屈活动明显受限,观察组无一例发生踝关节内侧不稳和螺钉脱出等并发症。观察组的踝关节跖屈和背伸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观察组总优良率为86.1%,对照组为75.0%,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断裂,能够提高踝关节稳定性,有助于恢复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改良小夹板固定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40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手法复位后治疗组用改良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用传统小夹板固定,6个月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65.71%、显效27.14%、无效7.14%;对照组治愈50.00%、显效32.86%、无效17.14%。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改良小夹板固定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佘刚  邹拥军  黄靖 《安徽医学》2017,38(10):1262-1265
目的 探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经踝关节X线确诊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采用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方法治疗.治疗后采用Baird-Jackson评分,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评价手术疗效,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Baird-Jackson评分优良率92.8%,对照组为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在术后1个月为(77.26±8.03)分,术后6个月为(94.12 ±8.63)分,较同期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距骨倾斜角为(4.61±1.42)°,距骨前移距离为(3.09±1.21)cm,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治疗当天为(4.93±1.03)分,治疗后1个月为(2.14 ±0.92)分,对照组治疗当天为(5.12±1.06)分,治疗后1个月为(3.21 ±0.95)分,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不良事件.结论 锚钉修补结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A rare case of talar body fracture combined with traumatic rupture of the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nd peroneal longus tendon is presented and reports in the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We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injury was initial plantar flexion and inversion with rupture of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nd peroneal longus tendon, followed by forced dorsiflexion with talar body fracture. The treatment consisted of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 of the talar body fracture and primary repairs of the ruptured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nd peroneal longus tend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使用石膏与小夹板联合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09年1月—2010年7月收治的107例四肢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非手术治疗,I组患者给予石膏固定,II组患者给予小夹板固定,III组患者给予石膏联合小夹板固定,观察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疗效优良率:I组患者为82.86%,II组患者为81.08%,III组患者为94.28%,III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I组患者和II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石膏与小夹板联合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较好,患者能够得到很好的固定,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0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平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0例,两组都首先采用手法整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150例中,优80例,良40例,可20例,差10例,优良率为80.0%。对照组150例中,优40例,良40例,可20例,差50例,优良率为53.3%;治疗组的术后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18.56±6.21)天,对照组平均为(25.96±4.39)天,说明治疗组的治疗组的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整复结合自制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加快骨折的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