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回顾性分析124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心内科1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0-01—2012-01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24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脑CT和(或)MRI确诊。男72例,女52例,年龄42~84岁,平均(53.8±15.4)岁。以同期我院心内科124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男69例,女55例,年龄44  相似文献   

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01-2013-05间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0例,男78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3±8.5)岁,病程5~23 a,平均病程(16±11.5)a.合并脑梗死66例,合并冠心病65例,合并糖尿病32例.本组患者按颈动脉内膜中层是否增厚分为观察组(70例)与正常组(40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12—2011-12收治的60例颅内支架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血压控制性治疗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0例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均为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患者,男52例,女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5±7.8)岁。脑梗死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6例,脑供血不足10例。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小脑梗死因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致误诊或漏诊。近几年随着MRI在基层医院开展应用,小脑梗死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我科2010-01—2011-10收治的46例小脑梗死患者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38~78岁,其中<45岁5例,≥45~60岁11例,>60岁30例。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属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我院2008-03-2011-05收治急性脑梗死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03-2011-05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921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110例,男58例,女52例;年龄41~84岁。经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所有患者均无慢性胃病或上消化道出血病史。临床表现有呕吐症状,呕吐物  相似文献   

7.
<正>动脉硬化现已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为进一步确定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脑梗死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资料与正常人对比,现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06—2013-11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入选者均符合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另外选取60例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观  相似文献   

8.
青中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青中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8例青中年脑梗死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1)脑梗死组42.3%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0.8mm)与健康对照组(仅2例7.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脑梗死组动脉硬化斑块检出率为52.94%(36/68),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溃疡斑)的检出率为42.03%(29/69),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未检出);(3)多为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为0.42±0.71);(4)颈动脉管腔狭窄率明显增高,以轻、中度狭窄为主(7.79%)(6/77);(5)<40岁、40~45岁、>45岁斑块发生率分别为0、33.3%和61.8%,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青中年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5—2017-05的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的6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35例)。对照组只是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高,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2.86%、2.86%,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7.65%、11.76%。观察组复发率与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复发率与病死率。经皮血管内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脑梗死伴重度颈动脉狭窄疾病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探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超声特点及表面特征进行评估,探讨颅外颈动脉损伤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1997年10月~199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单侧颈动脉支配区脑梗死患者,134例,其中男8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8岁。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和(或)MRI扫描证实,并明确梗死部位。采用HPImagePoin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患者颈动脉进行评估,观测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粥…  相似文献   

11.
崔颖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1):781-782
目的评价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取同期住院患者中无脑梗死者53例作为对照组,同时监测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TC、TG、Fib及FBG的含量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Fib及FBG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早期干预高血脂、高血糖、颈动脉斑块等对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中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为测试组,中青年体检健康者7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通过生化分析仪及相关试剂检测血清中HCY、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组成百分比。结果测试组血清HCY、qCHO、LDL-C、TG水平、IMT厚度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两组斑块构成类型分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HCY水平、血脂水平可能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有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2007-05~2010-03共收治脑出血150例,继发低钠血症3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8岁,平均60.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既往有高血压史26例,糖尿病史9例,冠心病史6例,脑出血病史6例,脑梗死病史5例.全部病例均无肾功能不全病史,并排除影响血钠的疾患如肾上腺功能不全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009-01~2011-01我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18例,参考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分为轻型脑梗死组108例,中型脑梗死组72例,重型脑梗死组28例,另设对照组100例。观察hs-CRP检测、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脑梗死组hs-CRP检测值与体检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发现颈动脉斑块207例,发生颈动脉斑块率94.95%;正常颈动脉11例,正常率5.05%,正常颈动脉组hs-CRP值与颈动脉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检测可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疾病程度和预后进行早期判断;并且随颈动脉斑块变化hs-CRP值明显增高,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着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将我科应用尤瑞克林治疗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0-01—2012-09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2.5岁。并经CT或MRI证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分,且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无严重过敏史,既往无严重出血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16.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05—2012-05我卫生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共124例,男65例,女59例;年龄42~81岁,平均(64.3±1.4)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男34例,女28例;观察组男33例,女2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且接受血管重建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颈动脉蹼相关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点及血管重建治疗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脑卒中发病平均年龄53岁.均以急性前循环脑梗死起病,平均NIHSS评分为10分,梗死...  相似文献   

18.
笔者对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高敏C反应蛋白检查,以了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09—2012-09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78例为观察组,男54例,女24例;年龄47~77岁,平均(60.37±11.58)岁;根据NIHSS评分,轻度31例,中度25例,重度22例;大梗死11例,小梗死46例,腔隙性梗死21例;伴高血压37例,糖尿病28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2组间血脂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6个月后治疗组厚度缩小,对照组厚度增加,2组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与无颈动脉斑块者相比,血浆t-PA降低,PAI-1升高,P/t值升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t-PA、PAI-1升高,P/t值减少(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时,机体纤溶活性处于减低状态;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纤溶活性处于相对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