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浊毒浅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有关"浊"和"毒"的概念上迄《黄帝内经》,下至明清民国时期,医学文献均分别有散在论述。李佃贵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浊毒并称,提出浊毒理论。认为浊毒既是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多种病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浊毒致病有3个特点:(1)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2)入血入络易伤气阴;(3)气血失调易瘀易积。浊毒为患所造成的病证,属于浊毒证,是指以浊毒为病因使机体处于浊毒状态从而产生特有临床表现的一组或几组证候群。临床常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常伴有颜面晦浊、黯滞、少泽,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黄,舌质黯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等脉证表现。因此,概括来说,浊毒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浊毒证则是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的病理状态。浊毒学说是研究浊毒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学说。浊毒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与浊毒相关疾病发生、发展、辨证论治规律的应用理论体系,系统而全面地研究浊毒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对完善中医学术理论、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并提高多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症的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为了进一步完善浊毒理论体系,扩大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本刊将从2010年1月号起开辟"浊毒证治研究"专栏,欢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踊跃投稿,共同探讨、研究浊毒理论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了浊毒致病论的沿革,包括"浊"、"毒"的理论渊源、相互关系、浊毒致病的特征、浊毒的致病特点和浊毒证的临床表现,对浊毒致病论在现代中医病因学中的运用做了归纳总结,指出积湿成浊,浊郁化热,热蕴成毒,浊毒之邪深伏五脏六腑,最终形成繁杂的各脏器病理改变是诸病的病机关键。"浊毒"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所有浊毒致病或符合浊毒证诊断的疾病,均可以采用相同或近似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诊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基于浊毒理论探析消渴病的发病机制与治法。浊毒既是消渴病进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参与消渴病的各个阶段,由浊酿毒是消渴病发病的基础,浊毒伤络是消渴病并发症的核心病机,临证宜运用化浊解毒、清热解毒、化瘀解毒、扶正解毒等方法因势利导,使浊邪得化,邪去正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中医病机新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浊与毒的病理特性及其在糖尿病病机过程中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糖尿病早期阶段的病机多为饮食情志等因素引发机体气机代谢失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壅滞之气内瘀血分而生成病理产物--血浊,而浊邪胶着黏滞之性又决定了其蕴于阴血之中则极易酿致毒性,既由浊致毒.由于两者常相生相助为虐而变生他疾,因此浊毒又是变生多种变证的核心所在.从临床指征、现代成因、实践启示及相关现代研究进展论证了浊毒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的产生糖、脂毒性等病机发展是由浊致毒的过程,血浊内瘀为高血糖之启动之因,而浊毒损害则是糖尿病病机转变之要素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病(ALl))的发病机制复杂,难以用传统的水、湿、痰、瘀等病理因素全面解释。以浊邪理论研究ALl)。使其病理机制更为深入和细化,也与现代相关研究认识更相符。基于中医学浊邪理论审视ALD的发病机制,可以发现,浊邪可以因饮酒而产生,进而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与痰、湿、毒、瘀等相搏结为患。ALD的三种病理表现,即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可以认为是浊邪蕴结,与痰、湿、毒、瘀等相互影响,戕害机体脏腑的功能和结构.病变不断演化加重的过程。治疗上,应重视化浊、泄浊法则的运用。以“浊”立论为辨治现代病之需要。浊邪概念及内涵的明确,有利于深入探讨ALD等复杂性病证的病机理论。  相似文献   

6.
浊毒证治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浊毒与腐秽、污蚀相类,而后四者均为浊毒之主证表现。浊毒有别于六淫,又与疫邪不同,证多黄汁,蚀液秽恶为主,浊毒有内发外受两种,浊毒多易挟湿,缠绵不解,不可名状,逆行入络传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浊毒与腐秽、污蚀相类,而后四者均为浊毒之主证表现。浊毒有别于六淫,又与疫邪不同,证多黄汁,蚀液秽恶为主,浊毒有内发外受两种,浊毒多易挟湿,缠绵不解,不可名状,逆行入络传变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浊毒论糖尿病血脂异常之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浊毒之内涵、糖尿病由浊致毒的变生过程和病理特点及其与现代医学糖尿病之血脂异常及脂毒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实践认为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脂毒性所致之胰岛素抵抗、β细胞的凋亡等病理实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阶段,与中医学浊淤致毒的病理基础,和浊毒内蕴与痰热湿瘀互结,入络内伤则变证丛生的病机转变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期为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浊毒"病机入手,探讨在2型糖尿病中"浊毒"理论与肠道菌群失衡过程之间的共性,以期今后为2型糖尿病从"浊毒"论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脏病为本虚标实之患,标实之邪即为浊毒之邪,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浊毒之邪密不可分。通过阐述浊毒理论的发展、浊毒产生原因以及致病特点,试析浊毒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治疗以化浊解毒为原则,采取发表透浊、芳香化浊、渗湿利浊、清澡去浊、通络散浊、通腑泄浊等方法因势利导,驱邪扶正,为慢性肾脏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痰瘀化浊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动脉粥样硬化本虚标实、痰、瘀为患的基本病机已得到认同,热毒学说也已得到重视.而近年提出的"浊邪"致病的新观点,其论述没有超出火(毒)、湿(浊一痰)、瘀血的传统认识范畴.本文则从"痰瘀化浊"病机角度对浊邪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浊邪"是痰瘀胶结、得热腐而化生之阴邪,既有痰、瘀之特点,又有别于痰、瘀之邪.治疗时,单化痰不能去瘀血之结,独活血不能去痰之滞,故当痰血同治、以泄浊邪为要;且浊邪多兼火毒,浊得火腐而易生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等.因此,泄浊必兼清火是治浊防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衰"毒邪"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02,23(11):52-54
“毒邪”是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总称 ,其危害性较一般的邪气严重。慢性肾衰分清泌浊功能减退 ,秽浊溺污不得外泄 ,蓄积体内 ,秽浊积久 ,酿为浊毒 ,久则瘀毒互结 ,形成浊毒、溺毒、瘀毒顽证 ,其表现各异。治疗“浊毒”以化为主 ,“溺毒”以排为主 ,“瘀毒”以行散为主。  相似文献   

13.
对浊、浊邪、浊病的概念做出介定,讨论浊邪、浊病与蛋白质、浊毒,痰瘀混杂形成实邪与器官纤维化蛋白质异位沉积之间的病理的联系,指出浊病与器官纤维化之间有着特异性联系,建议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医学关于"浊"的认识和经验,使其概念明确,体系完整,疗效确切,以提高中医学"治末病"水平,并明确提出器官纤维化主要病机为"气虚浊留",治疗大法为"扶正排毒,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浊毒理论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对浊毒之邪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慢性肾衰竭标实之邪可归结为浊毒之邪,浊毒之邪主要指内浊与内毒,以及浊毒之邪在慢性肾衰竭中的致病特点和常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浊毒之邪的认识。进而在慢性肾衰竭中提出浊毒致病的理论和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5.
董志  王述文 《光明中医》2011,26(3):420-421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糖浊、脂浊、蛋白浊、微量元素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浊病(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的减少和排除,浊邪则转化为浊毒,加之痰和瘀血的加重,浊毒与痰瘀聚集形成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血为载体,浊毒痰瘀混杂复合物,可以随血液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异位沉积于全身各组织器官,形成组织器官浊病。  相似文献   

16.
浊毒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发生、发展及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其病机总属虚实夹杂,邪实为主,浊毒相干为致病的关键,化浊解毒、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其基本治则,从浊毒论治是治疗HPAG的关键环节,创制验方"化浊解毒清幽方"成为HP相关性胃炎治疗之专病专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浊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近代名医祝谌予教授的"气虚浊留","瘀血阻络,痰浊不化"科学理论,提出浊病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饮食精微不能正常转输布散滞留蓄积脉道而为浊.浊在脉道蓄积过量,由营养物质转变为有害的多余产物,而成为浊邪.浊邪导致的疾病而为血浊病.在浊邪的基础上,痰和瘀血进一步生成和演化,浊邪在脉道蓄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减少和...  相似文献   

18.
毛德文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肝衰竭"毒邪-毒浊致病"新学说: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之"毒邪致病",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之"毒浊致病";总结了"毒邪致病"学说的"截断逆转法","毒浊致病"学说的"扶阳培土法";并凝练了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毒邪致病-截断逆转"的以解毒化瘀颗粒为主导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慢加急性肝衰竭、慢性肝衰竭"毒浊致病—扶阳培土"的以茵陈术附汤等为代表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肝性脑病"通腑开窍—通腑醒神、通腑保肝"的以大黄煎剂为核心的中医治疗方案等3个新方案。经临床应用证实,该学说指导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浊毒略论     
赵伟 《四川中医》2010,(1):34-35
通过分析古今文献对浊毒的认识,结合解毒化浊药物的临床应用体会,论述浊毒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浊毒与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密切相关,浊毒已成为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对浊毒致病及防治浊毒致病的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常见,现代医学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王彦刚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浊毒立论与胃镜像结合,治疗慢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临床上根据浊毒病邪的轻、中、重程度,感邪之浅深,疾病之新久,以及是否入络成积等情况,将慢性胃炎分为浊毒内蕴、浊毒入络、浊毒伤阴三种证型,并结合胃镜像,辨证用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