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最初几小时确定病灶部位、范围、区分可逆与不可逆损害区域 ,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对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 ,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超早期显示脑缺血的血流灌注情况 ,为其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资料和方法 :男性 2 2例 ,女性 9例 ,年龄 4 6~ 70岁。发病时间均在 2 4h以内。 3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肌力 0~Ⅳ级 )。应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VolumeZoom四螺旋CT扫描机 ,首先行常规横断面扫描 ,然后选取临床定位病变所在层面及其相邻层面 ,进行CT脑灌注扫描。重建的 80幅动态图像使用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CT平扫初步诊断阳性率为55%,二次CT平扫复查阳性率为100%。CT表现为:22例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大面积梗死,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表现浮云征、脑回征或假肿瘤征;12例为血栓脱落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并且阴影沿血管走行;6例为外伤所致脑梗死,表现为在损伤基础上的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往往累及灰白质。CT血管造影示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者闭塞患者18例,两动脉同时闭塞患者5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病变血管支配的脑实质范围比CT平扫所见梗死范围明显增大。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对大面积脑梗死诊断准确、省时,联合CT血管造影能够清楚显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无症状性脑梗死的螺旋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无症状性脑梗死螺旋CT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格检查中的受检对象进行螺旋CT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82.4%;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17.6%。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小脑。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影像学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颅脑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多层螺旋CT的推广使用,使以脑血流动力学研究为目的的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MSCT perfusion imaging)逐渐变为现实,为综合应用CT扫描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极具潜力的、适用面广的影像检查新技术。一、CT脑灌注成像理论基础1.脑灌注成像理论的形成:在198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256层螺旋CT机对300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CTA检查,观察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责任血管。结果根据256层螺旋CT检查显示,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68例,正常32例,检出率为89.3%。有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轻度狭窄64例(23.9%),中度狭窄83例(31.0%),重度狭窄45例(16.8%),闭塞76例(28.3%);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5例(5.6%),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72例(26.9%),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或闭塞181例(67.5%)。268例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中,222例(82.8%)可以判断责任血管。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2例(5.4%),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1例(18.5%),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169例(76.1%)。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颈部CTA检查可明确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狭窄程度及责任血管,可作为其诊断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临床上怀疑为脑血管病变患者39例,均行CTA检查,其中CTA示正常表现者15例,脑血管病变24例;扫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SSD、VR及VE等技术后处理。结果15例CTA表现正常者均能显示Will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的血管,24例脑血管病变显示清楚,诊断明确。结论多层螺旋CTA可作为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筛选、制定手术方案、观察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05—2016-05我院75例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立即接受CT检查,并在7d后复查中接受MRI检查。分析CT检查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比较梗死脑区与对侧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峰值时间等参数。结果 CT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2%、75.0%、96.0%。梗死脑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分别为(16.58±3.17)mL·100g~(-1)·min~(-1)、(1.25±0.62)mL/100g显著低于对侧脑区的(38.42±6.33)mL·100g~(-1)·min~(-1)、(3.04±1.17)mL/100g(P0.05);梗死脑区的峰值时间(21.45±4.29)s显著高于对侧脑区的(13.96±4.07)s(P0.05)。结论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血流灌注情况,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颅骨骨折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h内行多层螺旋CT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检查,检出颅骨骨折病例82例,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顶骨折(P=0.026)、颅底骨折(P=0.004)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论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的诊断中优于MSCT,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植区的骨质骨量做细致精确的评估并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是使用微螺钉作为高效正畸支抗的前提。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各种重建影像在术前评估种植区骨量的精确性,并探求其影响因素,以辅助提高微种植支抗的稳定性。 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原始轴位像及多种重建影像精确设计种植角度后,在成熟普通猪头颅骨种植32枚纯钛微螺钉,术后分别测量多种影像上的微螺钉角度,并沿微螺钉走向测量局部牙槽突宽度。解剖猪颌骨,测量组织块牙槽突宽度及微螺钉角度。将多层螺旋CT多种影像线段和角度测量值分别与实物测量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多层螺旋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影像上的角度与线段测量值与实物相比较均一致性较好,但均略小于实测值。②原始轴位图像精确度最高,二维平面影像精确度高于三维立体影像。③角度测量值精确度高于线段。④无论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影像,轴位面影像精确度高于侧断面影像。提示多层螺旋CT图像可提供与实物大小基本接近1∶1的精确信息,能够准确指导微种植体支抗手术,以辅助提高其稳定性;原始轴位图像与多层面重建中的侧断面图像在角度及线距测量上临床应用价值最大;MSCT放射线基准面选择影响侧断面放大率。  相似文献   

10.
背景:许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目的: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准确性和局限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金标准对照观察的临床诊断实验,于2005-06/2006-03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完成。 对象:选择2005-06/2006-0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或可疑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8例。 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目测直径法,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多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定量评价。分别对28例患者的280个节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真阳性、真阴性、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纳入的28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依节段计算多层螺旋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状动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分别为66.7%,98.6%,90.3%和93.6%。 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尤其针对筛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以其极高的空间分辨力,一直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此项技术存在侵袭性,检查费用高且时间长,以及1%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缺陷。近年来,随着16层螺旋CT检查技术的发展。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影像质量明显提高,可以通过多平面重建(mutiple plane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透视(volume rendering,VR)和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等重建方法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从而清晰地显示动脉瘤自身的形态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随心血管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以及支架再狭窄等问题不断出现,利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术后的随访,对不同的心血管支架进行评估、并分析其生物相容性特点,对心血管支架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参数对星形细胞肿瘤分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对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收治的53例脑肿瘤患者进行CTP检查,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为星形细胞肿瘤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CTP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行灌注扫描,在AW4.2P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测定肿瘤最大灌注区和对侧正常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手术获取脑肿瘤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星形细胞肿瘤高级别组CBF、CBV和PS值均明显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表明,CBF、CBV和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4、0.876和0.914,而MTT无鉴别作用,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455.采用CBF=62.635 mL/(100 g·min),CBV=4.310 mL/100 g和PS=5.925 mL/(100 g·min)作为分界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的敏感性均为84.2%,特异性分别是81.8%、81.8%和91.9%.结论 多层螺旋CTP参数CBF、CBV及PS值对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肿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TB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颅脑外伤患者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 h内行超薄多层螺旋CT(MSCT)和CT脑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3 d动态复查MSCT明确诊断,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在MSCT与CTP这两种检测方法中,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的诊断中优于超薄MSCT(P0.05),并且病灶周围低灌注区域大于超薄MSCT。结论 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超薄MSCT,同时可以反映脑组织的灌注情况,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薄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脑灌注成像在急性颅脑外伤动态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5例急性颅脑外伤(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3-6h行常规多层螺旋CT(MSCT),超薄多层螺旋CT以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脑CT灌注成像(CTP)检查,全部病例于伤后2-7d动态复查MSCT和超薄MSCT,将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评价.结果 超薄MSCT在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诊断中优于常规MSCT;CTP除弥漫性轴索损伤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明显优于常规MSCT;CTP在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优于超薄MS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对颅骨骨折的检查优势明显.结论 联合应用超薄MS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和CTP对于急性颅脑外伤早期和微小损伤的诊断优于常规MSCT,可以降低误诊率,并为早期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01—2014-09于我院就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60例,均经临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金标准DSA明确诊断,为DSA组,同时采取CT平扫诊断方法,与DSA组相对比,即为CT组。分析比较DSA和CT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阳性率及患者的满意度改善情况。结果 CT组患者脑静脉窦诊断阳性率与DS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DS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平扫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准确性高,与其金标准DSA诊断无明显差别,可靠性高,且比较安全、创伤性小,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颅脑CT早期表现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5—2015-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比较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CT主要特征为早期可见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灰质-白质分界消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复查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急性非进展脑梗死患者(t=26.405,P0.0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颅脑CT检查异常改变53例(63.10%),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T异常表现84.62%,明显高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53.45%(χ~2=7.498,P0.05);病情至进展高峰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大12例(46.15%),出血性梗死4例(15.38%),新部位梗死4例(15.38),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例(23.08%)。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脑CT主要特点为脑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梗死、新发部位梗死,脑CT能够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8层纳四维螺旋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扫描确诊76例颅底骨折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可直观的提供深部的细微骨折、不典型及特殊骨折的详细信息。结论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是目前诊断颅底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在不影响检查结果的基础下合理降低CT扫描剂量是以后的发展趋势。低扫描剂量CT肠道重建是否可行是近年来探讨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在多层螺旋CT肠道重建中的可行性。 方法:选用新鲜离体猪结肠制作36枚息肉模型。按设置参数不同随机分为3组:150 mA,100 mA, 50 mA。采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每组肠段均行3个角度扫描,即猪结肠纵轴与扫描架平面成0°,45°,90°扫描。在工作站上用仿真内镜技术进行肠道重建,根据图像诊断结果比较3组对息肉的灵敏度。 结果与结论:36枚息肉在150 mA,100 mA, 50 mA扫描强度下分别检出36枚,35枚,33枚,各自的灵敏度分别为100%,97.2%,91.7%,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62)。在0°,45°,90°不同扫描角度下检出的猪结肠息肉数分别为34枚,34枚,36枚,各自的灵敏度分别为94.4%,94.4%,100%,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54)。提示低剂量多层螺旋CT肠道重建图像可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可满足仅单纯查看结肠息肉的诊断需要。多层螺旋CT以50 mA的管电流扫描剂量遵循了X射线正当化,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在放射剂量和图像质量之间可以很好地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