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动态观察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IFN-γ、IL-10的影响。 方法 选取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CHB患者26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3、6、9个月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在rHBcAg刺激下培养72 h, ELISA法检测上清中IFN-γ、IL-10含量。结果 未经治疗的CHB患者I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生成量无显著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后各时间点,IFN-γ量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IL-10量减少,在治疗后第1、9月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完全应答组和部分应答组IFN-γ生成量均较治疗前高(P<0.05),而IL-10的生成量仅在完全应答组降低明显(P<0.05)。 结论 对拉米夫定治疗发生完全应答的CHB患者,其Th1细胞应答增强,Th2细胞应答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IL-4、IL-6、IFN-γ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对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临床评价,采用ELISA法测定30例健康志愿者与10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IL-4、IL-6和IFN-γ的含量.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6含量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IL-4增高,IFN-γ下降,提示IL-4和IFN-γ在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大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科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之间的差别。对病例组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评分。分析病例组发病第3天IL-2、IFN-γ、CRP的水平与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结果第3天、第7天、第14天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逐渐降低。大体积脑梗死患者第3天IL-2、IFN-γ、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第3天病例组血清IL-2、IFN-γ、CRP含量与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IFN-γ、CRP含量高低可反映患者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IFN-γ,IL-4水平对血透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凋亡调控蛋白Fas,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的间接免疫荧光素标记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HD患者PBLC Fas,Bcl-2的表达水平和血清IFN-γ,IL-4水平.结果H-D患者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IL-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其外周血PBLC的Fa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Bcl-2水平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经相关分析发现:Fas表达水平与血清IFN-γ水平呈负相关,而与血清IL-4水平呈正相关(P均<0.01);Bcl-2表达水平与血清IFN-γ水平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L-4水平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HD患者PBLC存在异常凋亡现象;并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低下,以及T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改变可能在HD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IL)-2培育的淋巴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慢乙肝患者自体IL-2培育的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IL-10的含量。结果慢乙肝患者经自体IL-2培育的淋巴细胞回输治疗后,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IL-2培育的淋巴细胞回输疗法能够使慢乙肝患者PBMC产生IFN-γ的含量增加,IL-10含量降低。该疗法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及细胞因子的直接作用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6.
IL-2、IFN-γ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研究幽门螺杆菌 (Hp)阳性及阴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IL - 2、IFN -γ的水平及其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2 3例Hp阳性及 14例Hp阴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中IL - 2、IFN-γ的水平 ,观察Hp感染时此类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Hp阳性组IL - 2、IFN -γ浓度明显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细胞免疫下降。  相似文献   

7.
马孝政 《中外医疗》2013,(36):109-109,111
目的 探讨分析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γ的变化影响.方法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70例,患者中有35例发生病毒变异,35例没有发生病毒变异,各为变异组和未变异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拉米夫定的治疗,剂量为100 mg/d治疗时间为6个月,同时选取同期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各组患者的静脉血液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后6个月时未变异组的血清IFN-γ和变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毒变异后变异组的IFN-γ水平要明显低于未变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拉米夫定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后可能导致病毒变异从而诱发机体出现免疫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消风散、玉屏风散、当归饮子对三型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集68例荨麻疹患者及24例正常人静脉血,加入不同浓度10-1~10-7 g/ml中药或RPMI-1640进行体外孵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IL-4、IFN-γ水平.结果 荨麻疹各型患者IL-4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正常人;IFN-γ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各型荨麻疹患者PBMC经各代表方剂干预后IFN-γ的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的含量较空白组略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中药方剂可能通过提高IFN-γ水平,使相应证型荨麻疹患者Th1/Th2失衡状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干扰素加白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HBsAg、HBeAg和HBV—DNA均阳性,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66例给予干扰素加白介素2治疗为治疗组,34例给予干扰素治疗为对照组,疗程均为6个月,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降酶、利胆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干扰素联合白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能增强其远期疗效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状态在慢性持续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未经过规范化治疗的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给予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1个月时检测血清IL-17、IL-10及IL-4、IFN-γ水平,同时检测12例正常人上述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 17水平为(227.17±17.76) ng/L,高于正常组水平(148.92±15.50)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7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清IL-10水平为(202.29±8.07) ng/L,低于正常组(265.11±12.97)ng/L(P<0.01).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2)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为(139.45±5.52)ng/L,高于正常组(78.70±4.75)ng/L(P<0.05).治疗1周、1个月哮喘组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哮喘组治疗前外周血IFN-γ为(6.58±1.80)ng/L,低于正常组(47.19±5.87)ng/L(P<0.05).治疗1周、1个月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 <0.05).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同时存在IL-17、IL-10和IL-4、IFN-γ的失衡状态,提示IL-17、IL-10与IL-4、IFN-γ失衡共同参与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预后尖锐湿疣组织中IFN-γ和IL-4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勇  刘彤 《医学争鸣》2008,29(11):1024-1026
目的:研究CA组织中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尖锐湿疣复发和消退的关系.方法:以12周内皮损有无复发作为标准分为复发组(22例)和未复发组(14例),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CA患者皮损中IFN-γ和IL-4蛋白的表达. 并比较两组IFN-γ和IL-4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复发组中IL-4蛋白阳性率(81.2%)高于未复发组中IL-4蛋白的表达(50%)(P<0.05);未复发组中IFN-γ蛋白的阳性率(50.0%)高于复发组中IFN-γ蛋白的阳性率(31.8%)(P<0.01). 复发组IL-4蛋白表达程度积分(2.32±1.13)虽高于未复发组(1.57±1.45),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未复发组中IFN-γ蛋白表达程度积分(2.86±1.10)高于复发组中的表达(0.96±1.05)(P<0.01). 结论:CA皮损局部不同IL-4蛋白表达差异对其预后无明显影响,IFN-γ表达增高可能有利于CA的消退.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加白介素-2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加白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HBsAg、HBeAg和HBV—DNA均阳性,谷丙转氨酶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例,57例给予干扰素加白介素-2治疗(治疗组),30例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疗程均为6个月,并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转阴和降酶、利胆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干扰素联合白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能增强其远期疗效且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数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和IFN-γ含量。结果慢性HBV感染重型患者(CSHB)外周血中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和血清IL-17A含量最高,与慢性HBV感染轻、中度患者(CHB-LM)和慢性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AsC)及健康志愿者(H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HB和CHB-LM患者血清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AsC组和H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组和HV组患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及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均0.05)。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和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FN-γ含与血清IL-17A含量及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差异,可能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健脾法、补肾法和健脾补肾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0例健康人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进一步分离提取培养T细胞,采用大鼠健脾、补肾和健脾补肾药物血浆进行干预。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28+分子的表达。结果3组药物血浆干预后CD4+分子表达率升高(P<0.05),CD8+分子表达率降低(P<0.05),补肾组药物血浆干预后CD3+表达率升高(P<0.05),补肾组和健脾补肾组药物血浆干预后CD28+分子表达率升高(P<0.05)。结论健脾法、补肾法和健脾补肾法均能调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补肾法对慢乙肝患者T细胞功能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8、IL-4和IFN-γ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1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IL-4和IFN-γ的水平。结果SLE组IL-18(191·82±110·24)pg/ml、IL-4(52·15±18·30)pg/ml较正常对照组IL-18(66·62±19·80)pg/ml、IL-4(32·36±5·50)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SLE患者IL-18(264·71±79·33)pg/ml、IL-4(61·19±16·00)pg/ml与非活动组IL-18(90·86±49·63)pg/ml、IL-4(39·64±13·53)pg/ml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γ=0·524,P=0·003),而IL-18与IFN-γ以及IL-4与IFN-γ间无相关性。结论IL-18、IL-4水平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可作为判断疾病疗效的监测指标。IFN-γ在各组间无明显变化,可能与IL-4与IL-18等细胞因子之间的拮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细胞内细胞因子IFN γ和IL 6的表达与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检测患者PBMC的细胞内细胞因子IFN γ和IL 6的表达情况。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L 6及Th2 Th1 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在SLE患者PBMC中细胞因子IL 6升高 ,表达倾向于向Th2 偏移 ,Th1 Th2 平衡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IFN-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IFN-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男30/女1)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病例,肌注IFN-γ针剂,用药及其后随访各6个月,用药前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盲法观察诊断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病毒学和肝功能、肝脏B超探查及血清纤维化指标测定,通过用药和随访期间心电图、肾功能和血液常规、尿常规定期检查以观察IFN-γ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肝纤维化分期改善率为30%(9/30),血清HA含量的改善(下降至正常值上限以下)率14.2%(3/21).用药前血清总胆红素值正常或轻度升高者疗效较好.IFN-γ有一定的副反应(发热和血白细胞一过性下降,发生率分别为50%和3.23%).结论 IFN-γ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用药前血清胆红素值高低是影响IFN-γ抗肝纤维化疗效的主要因素,IFN-γ有一定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刘双燕  初玉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255-255,257
寻找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和治疗方法以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治疗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我科应用γ-干扰素(INF-γ)联合凯西莱对197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异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Th细胞极化群体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Th)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情况,以测定Th1/Th2 /Th3细胞的百分数,探明Th细胞各极化群体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佛波脂(PMA)、钙离子导入剂伊屋诺霉素Ionomycin、细胞内转运阻断剂莫能星Monensin的刺激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术(FACS)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Th细胞内IL-4、IFN-γ和TGF-β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2.3%-18.6%的CD4+T细胞为Th1细胞,0.9%-9.2%为Th2细胞;0.7%-7.1%的细胞仅表达TGF-β, 为Th3细胞.在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CD4+T细胞中,以Th0细胞居多;而Th1细胞则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明显增多,在炎症活动明显的慢性乙型肝炎,其Th1百分数明显高于炎症活动呈静止状态的慢性乙型肝炎;Th2细胞在慢性HBV感染的不同阶段则较为恒定(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h3细胞的百分数则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的加剧,其比例也明显减少(P<0.05),在无症状携带者(AsC)组,Th3细胞的百分数远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对照组(P<0.05) .Th3细胞重叠于Th2细胞之中.结论 Th1细胞类因子与炎症活动呈正相关,Th2细胞可能与HBV感染的慢性化相关联.而Th3细胞与Th2细胞协同发挥负性免疫调节作用,并可能与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状态相关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小球微阵列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3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组)患者和13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NC)组]血清中Th的特征细胞因子INF-γ、IL-4和IL-17A水平及其比值,并比较3种细胞因子水平在LC Child-pugh分级中的作用;同时分析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血清ALT、TBil、HBV DN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B组、LC组IL-4、IL-17A均明显高于NC组;CHB组、LC组INF-γ、IL-4、IL-17A三者之间的比值均低于NC组;IL-4、IL-17A水平与LC 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血清ALT、TBIL、HBV DNA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IL-4、IL-17A水平及Th细胞亚群失衡可能在CHB、LC患者病情的进展以及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IL-4、IL-17A可作为LC程度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