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析小学生社会技能与同伴接纳的关系,为研究小学生社会适应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的小学生社会技能同伴行为描述问卷和班级限定提名法,对460名小学生进行施测.结果 在社会技能方面,女生的积极行为技能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分别为(1.04±0.14)分和(0.48±0.19)分(P<0.01);在消极行为水平上,女生显著低于男生,分别为(0.44±0.18)分和(0.70±0.22)分(P<0.01).积极行为技能对受欢迎同伴接纳、消极行为技能对被拒绝同伴接纳、积极行为技能与消极行为技能对被忽视同伴接纳和一般型同伴接纳具有明显的预测效应.结论 小学女生社会技能水平高于男生,其社会技能对4类同伴接纳类型均有显著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2.
赵红霞  孙昭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405-1407
探讨初中生在欺负事件中的参与状况与同伴地位、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为初中生同伴关系的改善以及学业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新疆石河子市5所中学776名初中生的欺负事件参与状况、同伴地位及其学业成绩进行调查.结果 不同欺负参与角色的同伴地位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置身事外者、协同欺负者还是保护者,女生在高同伴地位者中所占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值均<0.01),而欺负者角色的高同伴地位者男生所占比例高于女生.保护者的学业成绩普遍较高,但内部差别较大(M=150.98,SD=17.110);置身事外者的学业成绩虽不及保护者高,但内部差别相对较小(M=145.50,SD=14.351),仍处于较高的水平;旁观者和欺负者的学业成绩普遍较低,且内部差别小相对稳定(M=139.57,SD=14.632;M=137.25,SD=15.135);受欺负者的学业成绩最低,和其他几个群体差距较大(M=127.94,SD=10.900);协同欺负者的学业成绩虽很不稳定,但整体上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M=146.88,SD=19.142).结论 初中生参与欺负事件的状况与其同伴地位及学业成绩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考察父亲在位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指导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整班抽样的方法,用父亲在位问卷(FPQ-R-B)抽取乌鲁木齐市高、低父亲在位组共577名初中生,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CAMHQI)进行调查.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高父亲在位组初中生应对风格(2.84±0.52)、自我(2.87±0.56)、归因风格(2.85±0.56)、适应(2.92±0.56)得分均高于低父亲在位组(2.80±0.60,2.79±0.59,2.78±0.55,2.85±0.59)(F值分别为4.32,5.27,7.13,8.62,P值均<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高(2.87±0.45)/低(2.86±0.48)父亲在位组女生个性素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父亲在位组男生个性素质得分(2.93±0.34)高于低父亲在位组(2.85±0.40) (F=5.93,P<0.05).结论 高质量的父亲在位与初中生更健康的应对风格、自我、归因风格、适应和个性素质相关,且对个性素质的影响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朱晓斌  朱金晶  张莉渺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1196-1197,1200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习拖延与学习适应性、学业成绩间的关系,为学习拖延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杭州市2所中学280名学生,进行学习拖延、学习适应性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生学习拖延水平处于中等程度,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学习拖延水平显著高于学习中等、学习优良学生;学习拖延及其各维度(计划缺乏、状态不佳、行为迟滞、执行不足)与学习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习适应性的3个维度共同显著预测学习拖延情况;学习拖延及其各维度在学习适应性与学业成绩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习适应性对学习拖延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并通过学习拖延进一步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5.
了解高社交焦虑聋哑青少年的解释偏差现状,为解释偏差矫正对聋哑青少年社交焦虑症状的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在合肥市某特殊学校筛选高社交焦虑水平聋哑青少年50名,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名.用计算机化的解释偏差矫正程序对干预组进行每周1次,为期5周的干预,对照组安排非干预性质的简单任务.2组在干预前后都采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SAS-A)测量社交焦虑水平,采用自编问卷评估解释偏差状况.结果 正、负性解释偏差和社交焦虑水平上,组别、时间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性解释方面,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前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3,P<0.01);干预组前测得分[(61.32±5.08)分]高于后测[(51.24±6.80)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7,P<0.01),对照组内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负性解释方面,组间前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70,P<0.01);干预组前测得分[(52.08±4.42)分]低于后测[(62.20±7.26)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64,P<0.01),对照组内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方面,组间前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4,P<0.01);干预组前测得分[(46.40±5.70)分]高于后测[(39.96±5.78)分],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4,P<0.01),对照组内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社交焦虑聋哑青少年存在负性解释偏差,解释偏差矫正训练能够有效地降低聋哑青少年的负性解释偏差和社交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6.
王翠萍 《卫生研究》2013,42(1):30-32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孤独感特点及其与同伴依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安2所农村中学的323名初中生,运用UCLA孤独感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同伴依恋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孤独感与自尊、同伴依恋显著相关(|r|=0.436~0.599,P<0.001);同伴关系显著影响孤独感(F=158.056,P<0.01,解释孤独感35.6%的变异),同伴依恋显著影响自尊(F=71.233,P<0.01,解释自尊19.8%的变异);同伴依恋和自尊显著影响孤独感(F=91.503,P<0.01,解释孤独感38.9%的变异)。同时,当自尊变量出现后,同伴依恋变量对孤独感变量标准回归系数β的大小由0.599降到0.50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安农村初中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同伴依恋、自尊显著影响初中生孤独感,且自尊在二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的关系,为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个体歧视知觉问卷(PPDQ)与应付方式问卷(CSQ)对333名小学六年级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问卷中总个体歧视知觉、思想观念歧视知觉、行为接触歧视知觉、不良影响归因歧视知觉、犯错倾向歧视知觉、被对待方式歧视知觉因子分分别为(1.37±0.41)、(1.21±0.43)、(1.31±0.59)、(1.38±0.59)、(1.31±0.58)、(1.64±0.67)分,应付方式问卷中自责、合理化因子分分别为(0.41±0.28)、(0.45±0.24)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个体歧视知觉对其自责(β=0.269,P=0.000)与合理化(β=0.228,P=0.002)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其解决问题(β=-0.178,P=0.016)有负向预测作用;被对待方式歧视对其自责(β=0.252,P=0.001)与合理化(β=0.238,P=0.001)有正向预测作用,行为接触歧视对其求助(β=-0.169,P=0.022)有负向预测作用,不良影响归因歧视对其解决问题(β=-0.152,P=0.040)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个体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应付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暴力暴露、自我控制、社交焦虑与校园欺凌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9—12月,采取方便抽样法调查新乡市城乡范围3所初中(初一至初三)和3所高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共计1631名(男生770名,女生861名;初中生891名,高中生740名;城市922名,农村709名)。采用暴力暴露问卷、中学生自我控制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和中学生校园欺凌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1)男生的暴力暴露(34.45±12.97)、社交焦虑(11.04±3.61)、传统欺凌(24.09±8.86)和网络欺凌(14.94±6.25)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32.07±11.09)、(10.30±3.58)、(21.57±7.98)和(13.00±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中生暴力暴露(35.21±13.83)、社交焦虑(11.24±3.58)、传统欺凌(26.40±8.68)和网络欺凌(15.06±6.26)得分均高于高中生[(30.52±8.51)、(9.92±3.53)、(19.26±6.14)和(12.55±3.73)],而自我控制得分(121.98±17.22)低于高中生(129.84±1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学生自我控制得分(126.30±18.54)高于农村生(122.99±18.04),而社交焦虑(10.38±3.53)及传统欺凌得分(22.41±8.28)高于农村生[(11.06±3.67)和(23.25±1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暴力暴露、社交焦虑、传统欺凌及网络欺凌之间两两呈显著正相关(r=0.24~0.59,P0.01),而与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r=-0.36~-0.19,P0.01)。(3)社交焦虑在暴力暴露与校园欺凌的关系间起到中介作用,暴力暴露对校园欺凌的直接效应为(β=0.45,95%CI 0.38~0.53,t=17.19,P0.001),社交焦虑的中介效应值为0.02,占总效应的4.26%。自我控制在暴力暴露对校园欺凌影响关系中的后半段起到调节作用,社交焦虑与自我控制的交互项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校园欺凌(β=0.08,95%CI 0.03~0.12,t=3.05,P0.01)。结论暴力暴露正向预测校园欺凌,暴力暴露可以通过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和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对校园欺凌产生影响,且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在男生群体和初中群体中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运用父母和同伴依恋量表(IPPA)、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SAS-A),对甘肃天水311名青少年学生进行测查。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 15.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除社交焦虑的"陌生情境下的社会回避及苦恼"维度与母亲信任、父亲信任、父亲沟通无显著相关外,社交焦虑其他各维度均与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各维度和自我概念显著相关(P0.01或P0.05);母亲沟通、自我概念负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20,P0.05;β=-0.269,P0.01);母亲疏离、同伴疏离正向预测社交焦虑(β=0.133,P0.05;β=0.211,P0.01);自我概念在母亲依恋与同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50%和34.19%。结论农村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依恋、自我概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改善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自我概念水平可以降低其社交焦虑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吸烟归因遗传认知与戒烟成功的关系,为制定控烟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山东省17个行政村中≥18岁男性居民进行现况调查,以其中642名戒烟成功者为病例组,700名戒烟失败者为对照组,分析吸烟归因遗传认知与戒烟成功的关系,并评价吸烟归因遗传认知对拒烟自我效能及尼古丁依赖的影响。结果在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潜在混杂因素后,吸烟归因遗传认知阳性对戒烟成功有显著的负性影响(OR=0.642,95%CI=0.479~0.859);吸烟归因遗传认知阳性者与阴性者比较,吸烟归因遗传认知阳性者积极情境拒烟自我效能、消极情境拒烟自我效能、习惯情境拒烟自我效能得分和拒烟自我效能总分分别为(2.397±0.023)、(2.319±0.030)、(3.060±0.026)和(2.592±0.022)分,均低于吸烟归因遗传认知阴性者的(2.730±0.051)、(2.812±0.065)、(3.615±0.058)和(3.052±0.049)分,尼古丁依赖得分为(3.447±0.080)分,高于吸烟归因遗传认知阴性者的(2.168±0.174)分(均P<0.001)。结论吸烟归因遗传认知是戒烟成功的危险因素,并可降低吸烟者知觉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初中生归因方式与自信情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总体自信问卷与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对整群抽取的重庆市兼善中学262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的总体自信水平与内归因方式及归因方式的努力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初中生自信的波动性与内归因方式显著负相关(r=-0.21,P<0.01);初中生自信的清晰度与内归因方式显著正相关(r=0.29,P<0.01).结论 初中生的归因方式对自信水平、清晰度和波动性都有影响.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引导,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对549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有显著性,女童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童,低接纳组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②关系攻击与受欺侮、退缩、被排斥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性显著负相关;③不同关系攻击水平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差异显著,高关系攻击型小学生受欺侮、退缩、被排斥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同伴接纳性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结论]关系攻击行为对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为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山西省临汾市6所小学,每所小学四至六年级各整群抽取1个班共计18个班,采用婚姻冲突儿童知觉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748名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对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较多进行自我归因;儿童的同伴关系具有性别与城乡差异;儿童关于父母婚姻冲突的感知对其同伴关系产生了影响.结论 父母婚姻冲突影响了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而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武汉市某小学学生关系攻击行为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武汉市某小学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及同伴提名的方法,对武汉市某小学553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孩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孩(P<0.01).受欢迎组、普通组男孩关系攻击水平高于被拒绝组(P<0.05),有争议组女孩关系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小学生关系攻击的干预应考虑到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考察学龄前儿童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为有效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和儿童行为核对表对山东省菏泽市4所幼儿园22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交叉滞后分析考察主要变量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 随着年级升高,学龄前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分呈上升趋势(F值分别为6.40和4.81,P值均<0.01),而内化问题得分则呈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7.65和5.46,P值均<0.01);学龄前儿童前测时的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对后测对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β值分别为0.56,0.49,P值均<0.01);前测同伴关系对后测内化问题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0.19,P<0.05).结论 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均表现出跨时间的稳定性,早期同伴关系和内化问题均能预测后期的对应行为.早期同伴关系能够预测后期内化问题,而早期内化问题无法预测后期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农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归因方式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指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对湖北师范学院随机抽取的4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得分和决策效能总分分别为(20.71±4.11)、(30.83±5.95)、(30.23±6.14)、(26.53±5.38)、(22.53±4.93)和(130.82±23.99)分,与城镇大学生的(20.92±4.15)、(31.28±5.70)、(29.85±5.41)、(26.79±5.26)、(22.64±4.65)和(131.48±21.8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农村大学生比较,文科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和问题解决得分和决策效能总分均高于理科生(P<0.05),大二学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得分均高于大一、大四学生(P<0.05);农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和决策效能总分均与内控性呈正相关关系(P<0.01),与外控性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内控性和外控性均能有效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P<0.001),其中内控性能正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外控性能负向预测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论归因方式能影响农村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采取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温岭2所农村中学的256名初中生,再以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市区1所中学的185名城市初中生。分别接受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结果农村组初中生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49.13±10.14)、惩罚与严厉(18.46±6.08)及拒绝与否认(9.43±3.15)因子分低于城市组(51.78±11.53、20.86±6.54、10.52±3.81),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2.18±11.19)、过分干涉与保护(36.14±6.48)因子分均低于城市组(54.03±10.21、37.92±7.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男生的父亲惩罚严厉(19.83±7.15)及拒绝否认(10.37±3.47)均显著高于女生(17.28±4.72,8.62±2.60)(F=8.132,P〈0.01;F=11.30,P〈0.01);女生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0.38±9.87)显著高于男生(47.68±10.29)(F=4.303,P〈0.05)。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1.20±9.70、55.32±10.23)显著高于非独生组(48.62±10.20、51.39±11.31)(F=4.121,P〈0.05;F=6.003,P〈0.05),非独生组的父亲、母亲惩罚严厉(18.86±6.28、14.03±4.79)显著高于独生组(16.82±4.94、12.62±3.71)(F=10.686,P〈0.01;F=5.195,P〈0.05)。相关分析显示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惩罚与严厉和情感温暖与理解之间呈负相关(r=-0.184~-0.364,P〈0.01)。结论本市农村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城市初中生存在明显缺陷,为过少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母教养方式一致性差;且在学生性别和独生子女上,教养方式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欢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49-150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尊发展的特点以及不同社交类型中学生的自尊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方法采用Coopersmith自尊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中学生自尊与社交类型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中学生自尊得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种社交类型中学生在总体自尊、一般自我、同伴关系、学业成就得分上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被拒绝型与其他社交类型在亲子关系得分上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自尊仍处在发展阶段。亲子关系在自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社交类型仅仅是影响中学生自尊发展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姚恩菊  陈旭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5):559-561,564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的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社会自我问卷、亲子亲合问卷、亲子冲突问卷、同伴友谊质量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重庆市4所乡镇中学1 43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初中生的人际敏感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角色调节、父子亲合、冲突背叛、冲突性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初中生(P值均<0.05);社会自我与父子亲合、帮助陪伴、亲密交流、肯定价值、信任尊重、亲密性、反应性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帮助陪伴、亲密性和亲密交流对社会自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同伴关系的帮助陪伴、亲密交流的预测力分别为8.5%,0.4%.师生关系的亲密性的预测力为4.5%.结论 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与社会自我均存在相关性.应发挥教师、同伴的积极作用,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的心理资本团体心理辅导对留守初中生心理资本的干预效果,帮助留守初中生提升心理资本水平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选取广西百色某初级中学39名留守初中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19)和控制组(n=20),对实验组留守初中生进行8周的心理干预,控制组不采取任何措施。采用自编的心理资本量表(初中生版)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主效应(F=15.71,P0.001)与组别主效应(F=4.79,P0.05),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F=7.493,P0.001)均显著。实验组后测心理资本得分(4.17±0.41)显著高于前测(3.73±0.45),但与追踪测试(4.18±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研究型心理咨询模式为基准的团体辅导方案能有效提升留守初中生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